焱燚
在大洪山九曲十八彎的最里面的山麓里,住著郝、鄔、常三姓人家,組成一個自然村落。這三姓人家的祖上是結拜的異姓兄弟,幾百年前為躲避戰(zhàn)亂到了這里,就在這里落地生根繁衍下來,村名很自然地叫作“三姓村”。
郝、鄔、常三姓人家的后代在村旁蓋了一個“情義廟”,供奉著三位結拜的先祖神像。后世也世代以兄弟相稱,遵循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傳統(tǒng)。為此也不自覺地形成了很多規(guī)矩,但凡什么事情都要平等,絕不能多占便宜。多年前,村后長了五棵棗樹,棗子熟了,誰都可以摘著吃。后來五棵棗樹越長越大,果實累累,每棵樹能打上百斤棗子,誰摘了就是誰家的,導致吃得少的有了怨言。于是三姓人家就共同協(xié)商,每姓分了一棵棗樹,多余的兩棵怎么分都分不勻,索性拿斧頭砍了。三姓人家“有福同享”的思想根深蒂固,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年,郝進高中畢業(yè),不想出去打工,決定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辦一個磚瓦廠。山麓的黏土土質(zhì)好,燒出的磚結實耐用,加上山外的村民都富了,紛紛蓋起了小洋樓,磚的銷路不愁,開磚瓦廠是個不錯的生財之道。
郝進把計劃給父親一講,父親卻不贊成。為啥?因為這黏土是全村共有,郝家用來造磚賺錢,其他兩姓人家會有意見。郝父問:“進兒,你難道忘了野菊花事件?”
野菊花事件是幾年前三姓村發(fā)生的事,郝進當然記得。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每年都長著大片的野菊花,村人也沒有當回事。郝父心火旺,每年都采一些野菊花曬干泡水喝,能降火。后來有幾位戶外運動愛好者到大洪山森林里體驗原生態(tài)生活,一路游玩到了三姓村??匆姾赂噶罆竦膸佐せ熬栈?,驢友們抓起來聞了聞,高興地說這是純天然的,藥性好,花了五百元買走了。臨走時,約好明年再來買。
郝父得了五百元錢的事情很快傳開了。村民們對那片野菊花重視起來。這是大家共同的財產(chǎn),應該共同享有,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商定,輪流賣野菊花。那幾位戶外運動愛好者果真每年都派人來收購野菊花,直夸這是好東西,說是拿回城里,朋友們搶著要,所以價錢就一次比一次給得高。價差的問題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偷偷把那片野菊花鏟除了,并撒上除草劑。從此后,那片土地再也沒有長出野菊花。
郝父提起野菊花事件,不是沒有道理。郝進沉思了好一會兒,說:“既然有‘有福同享的古訓,那就大家一起創(chuàng)業(yè)發(fā)財,反正磚瓦廠也需要人手。”
郝進把創(chuàng)業(yè)的設想和大家一講,這是天大的好事,大家一致贊成,決定按照姓氏采取股份制的方法建廠。郝進提出,因為設想是他提出來的,郝姓應該占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其他兩姓各占百分之三十。這個要求其實并不過分,可是鄔、常兩姓堅決不同意,說這樣就違背了“有福同享”的古訓,愧對先祖。
既然把先祖搬出來了,郝進無言以對,那就平分股份吧??墒且话俪浅槐M的。為了這分不盡的百分之一,大家七嘴八舌地一通爭吵。經(jīng)過漫長的協(xié)商,最后達成一致,每姓獲得百分之三十三的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一,留出來做村里的公用資金。
股份的問題解決了,郝進提出由他出任總經(jīng)理,全盤指揮。這也遭到了反對,鄔、常兩姓講,這會造成郝家大權獨攬,有失公允。又是一番激烈的辯論,最后達成共識,由每姓選出一位代表參與決策,凡事由三人共同協(xié)商共同決策。無論大小事情,舉手表決,有兩人以上同意,決策才能執(zhí)行。
好在鄔、常兩姓選出的代表鄔嘯和常樺都是年輕人,和郝進是初中同學,比較佩服郝進,凡事唯他馬首是瞻,倒也相安無事。
磚瓦廠順利投產(chǎn),在郝進的苦心經(jīng)營下,效益不錯,賺了一些錢。就這么著經(jīng)營了兩年,郝進打算以磚瓦廠的名義買一輛車,因為平時應酬得有一個像樣點的代步工具。
車子買回來后,村民們有個什么急事或者到鎮(zhèn)上看病就醫(yī),都來借車子用。這么一來,又出現(xiàn)了不公平的現(xiàn)象,那些沒有用過車子的,想方設法找借口用車子。發(fā)展到后來,大家無論大事小事,都來借車子用,郝進要出去辦個事,反倒沒有車子用了。為了剎住亂用車輛之風,郝進發(fā)布通知,禁止公車私用,車子只能用在磚瓦廠的事情上。
這一下無異于捅了馬蜂窩,大家紛紛質(zhì)問,他們都有股份,為什么不能用車?人多嘴雜,說什么的都有,也夾雜著說了不少難聽的話。郝進一怒之下,不干了。郝進不干了,鄔、常兩姓也只能不干了,因為他們不能違背“有福同享”的原則。大家按照股份比例把錢一分,機器閑置在那里,磚瓦廠就這樣解體了。
郝進帶著郝姓人跑到山外的鄰村里開起了“農(nóng)家樂”飯莊。他頭腦靈活,點子多,生意做得不錯,不到三年,就把老屋推倒,建起了兩層別墅,還買了小轎車。跟著一起干的郝姓人也賺了不少錢。
這令鄔、常兩姓中的一些人眼紅不已,他們散布言論,說郝姓人根本不配和他們稱兄道弟,郝姓人只求自家發(fā)財致富,踐踏了先祖?zhèn)兘Y拜的初衷,實在是無情無義至極。說得多了,慢慢激起了公憤,在鄔嘯和常樺的鼓動下,大家拆了情義廟,把各自的先祖神像請回了家。
情義廟不復存在,郝、鄔、常三姓人家自然就不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誓言的約束,各種老規(guī)矩自然失效。趁此機會,郝進把“農(nóng)家樂”飯莊開到了三姓村里,那些老客戶自然也被帶到了三姓村。與此同時,鄔嘯和常樺也行動起來,鄔嘯把磚瓦廠重新開辦了起來,常樺則建起了游泳池和釣魚池,與“農(nóng)家樂”配套,供游客們休閑。
三姓村優(yōu)美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慢慢吸引了大批游客來游玩。來的游客多了,便有順帶買土雞蛋、新鮮蔬菜、野生土特產(chǎn)的。不少村民抓住了商機,包了一座山,辦起了養(yǎng)雞場,成群的雞在山上放養(yǎng)。也有村民搞起了果樹種植、蔬菜種植,辦起了養(yǎng)魚場、養(yǎng)豬場。這些無污染純天然的食材,除了供應郝進的“農(nóng)家樂”飯莊外,也捎帶賣給游客們。
就這么著過了幾年,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蓋了新房,還有不少人家買了小轎車。生活好起來了,大家的心態(tài)也就好了起來,鄔、常兩姓和郝姓之間的隔閡也漸漸淡化,三姓之間又稱兄道弟起來。
常樺成親時,全村人都來祝賀。大家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喝著酒聊著天,聊著聊著,話題聊到了情義廟上。都說情義廟拆得好,要不然,大家死守著窮規(guī)矩,哪能像今天一樣富起來?鄔嘯站起來說:“各位,當初我和常樺鼓動大家拆掉情義廟,其實是郝進大哥讓我們這樣做的。只有打破了恪守不變的老規(guī)矩,才不會相互掣肘。來,我們大家敬郝進大哥一杯?!?/p>
所有人都站起來舉起杯,郝進和大家一同干了,說:“其實,我們的先祖留下的古訓沒有錯,但是‘有福同享不是平均主義,大家用狹隘的私心來詮釋‘有福同享,反倒成為一種束縛,造成相互制約的局面。這樣下去,最終什么也干不成,怎能富起來?”
郝進的話讓大家不由得沉思起來。
后來,在郝進的提議下,情義廟又重新建了起來。
(發(fā)稿編輯/黃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