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
摘要
隨著地球資源的不斷開采、利用,礦業(yè)技術已逐步成熟,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有關地質構造方面的問題,為使人們更加清晰地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本文分析探討了一些區(qū)域地質構造成礦的問題,并對影響成礦系統(tǒng)的發(fā)生和有關保存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希望都夠對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地質構造;礦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P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363(2017)04-0019-01
在地質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構造,構造可以控制礦床的形成,并且在礦床存在的時候,構造有時候還會影響礦床的保護和破壞。地質構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分類,將它的層次和級別進行劃分,最小的地質構造可以稱之為顯微構造,大的可以達到全球構造,成礦的范圍也受到它們的控制,研究價值也各不相同。
1.構造成礦研究簡史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了解到礦體和構造有關,在一些文獻的記載中,各個國家古代的一些采礦大多是有跡可循的,它們的軌跡一般是沿著斷層和一些縫隙。在科技的不斷進步下,在礦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下,地質構造中單個形態(tài)的幾何學描述已經(jīng)不足以滿足人們,為了更好地進行采礦,人們越來越喜歡研究地質構造的全方位特點,研究方向延伸到各個層次、各個尺度、各個方位等等,這樣的研究使得人們對構造以及礦床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
2.礦床地質研究的進展
1)全球構造與成礦作用。科學界對成礦的研究只要集中在構造上,因此,全球構造和構造的演化也成了研究的重點問題,它對于成礦作用和礦床形成具有很高的要求和控制,也能很好地幫助我們進行礦床的定位,在之前的理論研究中,板塊偏移理論對全球的構造學研究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是目前地質研究中最熱門的話題,在有關地學的領域中流傳甚廣,尤其這個理論在礦床地質學領域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在這種理論提出之后,礦床研究的重點方向就是板塊構造和成礦作用的關系,以及超大陸板塊裂解和成礦作用之間的關系,在各種構造背景的研究下,人們對地質構造的了解正在不斷深入,裂谷帶、碰撞帶、轉換帶等地質構造也讓人們的眼界大開,最終也是得出了一系列的結論,如:金屬礦床的產生大多都要伴隨著這些地形,在大陸邊緣這種現(xiàn)象尤其明顯,這是因為有鈣堿性巖漿的訓在,使得熱流體作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得金屬礦床產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
現(xiàn)代礦床地質的另一個研究,是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研究,研究者將地質構造的演化過程進行推演并根據(jù)這個研究礦床的形成所需要的環(huán)境,將礦床地質研究融入到全球地質構造的變化中去,這也是目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進步點。在最近的研究中,人們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研究單個的礦床構造,礦物學家將礦床的研究模式應用到地殼剖面上,將礦床在地殼剖面上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統(tǒng)籌和分析,研究和分析范圍比以前要大了不少,與此同時研究難度也相對來講變得大了。如:在進行太古宙晚期巖漿時,將演化歷史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發(fā)現(xiàn)金的成礦也是一種演化的表現(xiàn)形式——巖漿和熱在地殼中的變化。
2)超大型礦床研究。在對礦床的一些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地球上的礦床基本以大型和超大型礦床存在,如果從數(shù)值上看,大約占到了70%~90%,這是非常龐大的比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大型和超大型的礦床才能有機會成為國家級的,成為穩(wěn)定的金屬生產基地,因此,大型和超大型的礦床就成為了研究和發(fā)掘的重點,大型和超大型的礦床的尋找也成為了目前研究的意義所在。我們都知道,大型和超大型礦床是大量金屬物和成礦物質的堆積,并且滿足一定的條件。因此,這種條件和礦床的形成背景是目前地質學家研究的重點。近幾年來,人們對與巖漿有關的成礦作用的研究也逐步提高,在最近的陸松年的理論中,對成礦作用提出了新的想法,認為下層變質結晶基底本身特點和演化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才使得金礦床擊在那三個地區(qū)形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下層變質基底中初始地殼金豐度會制約金礦的形成,在金礦密集的區(qū)域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因此,在礦床形成的過程中,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必須要滿足,比如大地構造要對礦床的形成有利、區(qū)域的背景要符合要求、周圍的巖石和物理化學環(huán)境要適合礦床產生、地質地殼的移動疊加等等,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大型和超大型金屬礦床才會產生。
3)研究成礦作用的新思想。在國內外的礦床學研究領域中,地質學家們越來越傾向于研究成礦模式,而其中研究最為廣的當屬剪切帶成礦模式,國內外很多地質學家都一致認為,剪切帶能夠有效地反映出全球各類金礦床的定位,并且其本身也是金屬礦床形成、發(fā)展和富集的整體,礦床的韌性到脆性的演化也包含在剪切帶里,剪切帶構造不僅僅是影響控礦的一種因素,還是一種機制,一種重要的成礦機制,因此,剪切帶的成礦模式方面的研究就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fā)展。另外,一種新概念的產生和推廣,即含金剪切帶成礦機制,對我國的剪切帶金屬礦床的尋找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不只是理論研究上,近些年來,我國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與剪切帶有關的礦床,并且大多是中型和大型的,這些發(fā)現(xiàn)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剪切帶成礦模式的研究是有重大的實際意義的,更是一種應用型的成礦理論。
礦床成礦系列是一種自然組合,由我們生活的空間中的各個礦床組合起來的,所謂的礦床成礦系列,概念核心就是把所有的礦床當成一個整體來考慮,將整個歷史背景和流程穿起來,以便探索不同的階段礦床的形成規(guī)律,來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這種情況下,根據(jù)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在今后的礦床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中就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使得研究問題變得簡單和有跡可循。
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我國地學工作者經(jīng)過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理論研究,在成礦系統(tǒng)分析和成礦動力學方面有了一些進展,認為礦床在一定程度上講,可以當作是一種成礦系統(tǒng),當然,這種成礦系統(tǒng)是非常復雜且龐大的。成礦系統(tǒng)分析是在最近幾年才逐漸興起的,它使得地質學家對成礦作用的認知更加清晰,并且引導人們從整體考慮。而成礦動力學方面,主要認為成礦是一種動力學問題,因此將成礦問題延伸到了動力學問題上面,這種地質構造的研究方法是全新的,對于地質學家來說這種研究領域也是全新的,將多學科融合和深入,將會對地質構造和從礦床形成的研究下產生深遠的影響。
3.問題與展望
有關礦床成因的問題。礦床,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地質體,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而成礦的過程更是復雜的,因此,我們對于成礦的過程、成礦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是不多的,并且對于已發(fā)現(xiàn)的一些礦床,地質學家們也在爭論它們的物質來源以及形成機理等方面,尤其是對一些典型的礦床,地質學家們經(jīng)過了長期的研究和討論,至今也沒有達成共識。如:對于著名的美國內華達州的卡林型金礦,其內部存在的黃金儲量不斷的在擴大,因此對其的研究也是頗多,但至今對其成因仍存在三種意見。又如:我國內蒙的一處超大型鐵稀土礦床,地質學家們對其成癮也是爭論不休,而最近又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該礦是地幔流體交代礦床,相信未來會有一個確切的結果。
4.結論
在地質構造和礦床形成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很迅速的進展,尤其在最近的20年,地質學家們在地質構造的研究道路上已經(jīng)走的越來越遠,我們相信,在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下,在不久的將來,地質構造和礦床形成方面的研究必將有更大的突破,也必將為社會的進步做出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