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玉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 710062)
【漢唐研究】
關(guān)于張士貴家族的幾個問題
杜文玉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 710062)
關(guān)于唐初著名大將張士貴的研究,有幾個問題需要進(jìn)一步澄清:一是其籍貫問題,二是其家族早期世系問題,三是其文學(xué)形象問題。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可以認(rèn)為張士貴的籍貫應(yīng)在今河南盧氏,而不是今山西盂縣,盂縣是其后人遷居之地,關(guān)于其家族早期世系應(yīng)以其墓志記載為準(zhǔn),而不能以后世所編的張氏宗譜為準(zhǔn),張士貴的三子分別是張仁、張政、張綱;張士貴形象的歪曲始于元初,并非伶人不識字隨意而為,而是元代文人出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需要,為了塑造薛仁貴的英雄形象,有意將其作為反面人物。
張士貴;盧氏縣;家族世系;文學(xué)形象
張士貴,唐朝初年著名大將,屢立戰(zhàn)功,累遷左領(lǐng)軍大將軍,封虢國公。關(guān)于張士貴及其家族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還有些問題沒有完全說清楚,有待于進(jìn)一步研究。本文僅就其中三個問題做比較深入的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關(guān)于張士貴的籍貫,《舊唐書》本傳載:“張士貴者,虢州盧氏人也。本名忽峍,善騎射,膂力過人?!薄缎绿茣繁緜髟唬骸皬埵抠F,虢州盧氏人,本名忽峍。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fā)?!眱蓵浧浼炏嗤?,唯記其武功時詳略不同?!秲愿敗芬噍d:“張士貴,弘農(nóng)盧氏人?!盵1]9296另據(jù)陜西禮泉昭陵出土的其《墓志》載:“公諱士貴,字武安,弘農(nóng)盧氏人也?!盵2]虢州,隋開皇三年(583)改東義州置,治盧氏縣(今河南盧氏縣)。大業(yè)初廢。唐武德元年(618)復(fù)置,貞觀中移治弘農(nóng)縣(今河南靈寶市)。以上所謂弘農(nóng),郡名,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置,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省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及陜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前者是唐初的行政區(qū)劃名,后者為漢代的行政區(qū)劃名,管轄的范圍更大。不論是虢州還是弘農(nóng)郡,盧氏縣均在其管轄范圍之內(nèi),因此這些記載并沒有任何的不同。盧氏,縣名,其名至今未變,隸屬于今河南三門峽市。
關(guān)于張士貴籍貫為盧氏縣,還有一些史料可以證實這一點。《新唐書·張士貴傳》載:“隋大業(yè)末,起為盜,攻剽城邑?!蹦敲矗瑥埵抠F在什么地方攻城掠地呢?《新唐書》沒有說,另據(jù)記載:“唐高祖初為唐公,舉義兵于太原?!朕r(nóng)賊帥張士貴,以所統(tǒng)精兵及戶口簿帳,遣使送款,拜右光祿大夫?!盵1]1978說明張士貴是在虢州一帶舉兵攻掠。還有一條記載說:“唐張士貴。隋大業(yè)末,高祖起義,為右光祿大夫,拒屈突通于桃林。”[1]4385張士貴的這個右光祿大夫的官職是其歸順李淵后所獲的,所以其拒屈突通當(dāng)是奉李淵之命。屈突通當(dāng)時為隋左驍衛(wèi)大將軍,負(fù)責(zé)鎮(zhèn)守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西南蒲州鎮(zhèn)),得知李淵大軍渡過黃河,進(jìn)入關(guān)中的消息,急率軍增援長安,在潼關(guān)戰(zhàn)敗,欲逃往洛陽,李淵遂命張士貴在桃林(河南靈寶市北老城)阻擊。說明此時張士貴仍駐扎在虢州一帶,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阻擋住屈通突逃往洛陽?!杜f唐書·長孫順德傳》載:“尋與劉文靜擊屈突通于潼關(guān),每戰(zhàn)摧鋒。及通將奔洛陽,順德追及于桃林,執(zhí)通歸京師”[3]2308。把抓獲屈突通的功勞全歸于長孫順德,豈不知沒有張士貴在桃林的阻擊,屈突通早就逃之夭夭,因此這個功勞應(yīng)該由張士貴與長孫順德分享,其中張士貴的作用可能還要更大一些。這些史實都是張士貴籍貫在盧氏的有力證明。此外,雍正《河南通志》卷59《人物三》亦載:“張士貴,盧氏人”。可見,自唐至清,歷代均認(rèn)為其應(yīng)為盧氏人。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授張士貴虢州刺史,并說“欲卿衣錦晝游耳”[3]2786?!缎绿茣埵抠F傳》所載亦同。這句典故來自《漢書》,說項羽滅秦,不愿在關(guān)中稱王,急欲回到楚國,并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4]1808。從李淵此話看,也證明了虢州被時人視為張士貴的籍貫。這一點從張士貴的爵位號也可以得到證明,唐人李涪《刊誤》卷下說:“近者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虢國公的爵號就來自于虢州,而虢州的地名源于西周時建在這里的虢國。
河南省文化廳文物局編《中國名人名勝大辭典》河南部分(征求意見稿)載:
張士貴故里在河南省盧氏縣城西2公里的黑馬渠溝口和洞庭溝之間。這里有一片隋唐遺址,俗名張家墳,相傳這里即張士貴故里。相傳張士貴后花園中的一眼水井,至今仍存?!渥谧婺沟卦诔潜?公里的九龍山上。據(jù)《盧氏縣志》載,墓地有“看墳寺”,今寺廢,墓地、古柏仍存。*參見河南省文化廳文物局編《中國名人名勝大辭典》,第110頁。
另據(jù)吳少珉、蘇健、趙金昭主編《河南古跡名勝辭典》“張士貴祖塋”條載:
位于盧氏縣城北約7.5公里城郊鄉(xiāng)段家凹村九龍山嶺上。其塋占地五畝余,并建守墳院?!蜃婕R氏,故這里為其祖塋[5]。
從這兩種記載看,張氏宗族墓地在盧氏縣北九龍山上是沒有異同的,唯一不同的這里距盧氏縣城的里數(shù)?,F(xiàn)存的《續(xù)修張氏族譜》也都承認(rèn)張士貴的籍貫為盧氏,有的更詳細(xì)記為盧氏黑馬村人。
綜上所述,可知張士貴的原籍應(yīng)在河南盧氏縣,那么何時又遷到了山西盂縣呢?這是需要認(rèn)真探討的。
據(jù)《續(xù)修張氏族譜》第1冊《遠(yuǎn)系士貴派》載:“公,虢州盧氏人,《亭邑志》謂邑上文村人,與史互異。將毋上文村,本君德故里,至公始遷盧氏。八世后,其孫大司馬崇嗣不忘先代所出之地,歿而復(fù)葬是村(指上文村),遂永為盂人耶”。據(jù)此可知,至張崇嗣時始遷到盂縣。張崇嗣,不見于五代史籍,亦不見于宋代史籍記載。雍正《山西通志》卷126《人物》載:“張崇嗣,盂人,舉進(jìn)士,遷樞密承宣、檢校兵部尚書。韓令坤以崇剛直不阿,門無私謁,薦授成徳軍節(jié)度使,賜紫金魚袋?!鄙弦独m(xù)修張氏族譜》記載得更為詳盡一些,所謂“崇嗣,清長子。石晉天福二年,桑維翰榜進(jìn)士,歷官樞密承宣、檢校兵部尚書。宋太祖建隆元年,宰相韓令坤以崇嗣服政十五年,剛直不阿,門無私謁,薦于上,出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云云。這些記載的依據(jù)源于元朝人呂思誠所撰的《施州司理張公墓表》(以下簡稱《墓表》),而呂氏所撰《墓表》的資料卻是來自于上文村所存的張氏歷代碑碣。
據(jù)《墓表》載:“(公)唐張士貴之裔,世居盂陽上文村,相傳塋壙碑碣森森,半為土人所仆。其所存者,瑱及廷寶,至崇嗣以下,不四十通耳?!?參見《續(xù)修張氏族譜》第1冊《遠(yuǎn)系士貴派》。據(jù)《續(xù)修張氏族譜》載,張士貴之子為張瑱,瑱之子為張廷寶,既然在上文村有張瑱、張廷寶之碑碣存在,那就說明張瑱父子葬于上文村,這樣就與上引的至張崇嗣時始遷盂縣上文村的記載相矛盾了。奇怪的是,呂思誠所撰《墓表》敘述張氏世系時,從張崇嗣述起,對張瑱、張廷寶事跡沒有一字提及。既然張瑱父子碑碣尚存,為什么呂思誠無一字提及,難道其碑碣字跡剝蝕,不可辨識了?對這一點,呂思誠沒有說明,姑留之待考。
以上這些論述仍然是一種初步結(jié)論,如果以后有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尤其是碑志資料的出土,還可以進(jìn)一步修正這些觀點。
關(guān)于張氏家族早年世系的記載,上引呂思誠《墓表》曰:“公(指張秀)北周張君德之后,唐張士貴之裔”。張君德不見于史籍,其既為北周時人,北周距唐初不遠(yuǎn),如果此說不錯,其應(yīng)為張士貴的父輩或者祖輩。關(guān)于盂縣張氏的世系記載,主要收錄在《續(xù)修張氏宗譜》中,關(guān)于此書,有學(xué)者指出:
盂縣《續(xù)修張氏族譜》,是分兩次修成的。第一次編修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張藐山主修。這次編修,以元朝世居山西盂縣的張秀為一世祖,對其五世三大股、七世二十八小股,以序登錄,分別記述,系統(tǒng)記載了世居盂縣之張士貴后裔的發(fā)展繁衍情況,但對張秀的先世,則未加考究,故稱山西盂縣《張氏近系族譜》。其后,又由張義生編修了從張士貴到張秀之間的世系,這一部分稱為山西盂縣《張氏遠(yuǎn)系族譜》?!稄埵线h(yuǎn)系族譜》主要是根據(jù)元代呂思誠為張秀撰寫的墓表編修的。
張義生修成《張氏遠(yuǎn)系族譜》后,乾隆五十七年(1792),張宗泗將《張氏近系族譜》和《張氏遠(yuǎn)系族譜》合而為一,并增補了唐宋以來列祖列宗名人傳略四十五篇,光緒元年(1875)刻印成冊。民國初,張家騏等又以乾隆刻本為底本進(jìn)行續(xù)修,名曰《續(xù)修張氏族譜》。[6]
可以看得出,張氏遠(yuǎn)系世系情況主要依靠張義生編修的《張氏遠(yuǎn)系族譜》記載,而其對張士貴之前的世系仍然語焉不詳。另據(jù)陜西昭陵出土的《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載:
志文說張姓出自黃帝姬姓,為漢名臣張良、張安世之后,這些記載也是有依據(jù)的,史載:“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后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韓相張開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漢留文成侯。”[7]關(guān)于張安世,其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之子,史載:“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4]2657??芍渑c張良同祖,只是因為司馬遷沒有記載,致使其世系不詳,而司馬遷不記載,是因為張湯為著名酷吏,有意而為之。張氏分支甚多,有襄陽張氏、河南張氏、河?xùn)|張氏、始興張氏、馮翊張氏、吳郡張氏、清河?xùn)|武城張氏、河間張氏、中山張氏、魏郡張氏、汲郡張氏、鄭州張氏等。張士貴家族為哪一個分支尚未搞清,其墓志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根據(jù)上引其墓志的記載,張士貴的曾祖父張俊,為北魏銀青光祿大夫、橫野將軍,后者為散號將軍,第九品上。祖父張和,北齊開府、車騎將軍,后者在北齊仍為散號將軍,但地位較高,有屬官。其父張國,起家陜縣主簿,歷硤州錄事參軍、歷陽令,后以軍功授大都督。墓志沒有說明張國在哪個朝代任官,從其所任官職看,應(yīng)該是在隋朝。據(jù)《隋書》記載:“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總十一等,以酬勤勞。”[8]可知張國所任的大都督乃是勛官,第九等??梢?,張士貴之先祖除了其祖父張和地位稍高外,其曾祖與父親均為中下級官員。
從墓志所載看,并不見張君德之名。張君德為北周時人,張士貴之祖父張和為北齊時人,兩人應(yīng)為同時代人,因為盧氏縣在北齊境內(nèi),故張和在北齊任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張君德在北周反倒不合常理。且張士貴墓志為著名文人、時任弘文館學(xué)士的上官儀所撰,在唐高宗時官至宰相,其撰寫墓志時張氏家族譜牒具在,因此這一記載應(yīng)該是可靠的。
夫人蘭氏墓志銘
關(guān)于張士貴子孫輩在《續(xù)修張氏宗譜》中的情況是:張士貴—張瑱—張廷寶—張知彰—張鑛……。但是在史籍與碑志資料中卻沒有如此詳盡的記載,不過關(guān)于張士貴的子輩,在其墓志中亦有記載,所謂“嗣子右屯衛(wèi)郎將仁、政等,禮絕趨庭,哀深望岵?!盵2]212卻沒有張瑱之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不外兩種情況:一是張瑱為張仁、張政之訛,一是《續(xù)修張氏宗譜》所記有誤。通常來說,墓志是當(dāng)時人記當(dāng)時事,因此更為可靠,更何況上官儀撰寫張士貴墓志時,張仁、張政就在當(dāng)世,自然不會有誤。此外,2012年在西安鳳棲原出土了《夫人蘭氏墓志銘》,其中寫道:“受聘于張氏左領(lǐng)軍虢國公第三息綱之妻也”。說明墓主的丈夫張綱是張士貴第三子。
關(guān)于張士貴的生卒年,有些書籍言之不詳,其墓志記其卒于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六月,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終年72歲。據(jù)此推算,其應(yīng)出生于隋文帝開皇六年(586)*新舊《唐書》本傳均載其卒于顯慶初,應(yīng)以墓志所記為準(zhǔn)。。
歷史上的張士貴是一員能征慣戰(zhàn)、功勛顯赫的大將軍,正因為如此,才能在唐初封爵虢國公,正一品,任左領(lǐng)軍大將軍,正三品,追贈荊州都督,以功臣身份陪葬昭陵。其不僅武功卓著,文才也不錯,宋人趙明誠《金石錄》卷4載:“唐張令騭《浮圖銘》,張士貴撰,正書,無姓名,永徽五年十一月”。是其晚年所撰,可見其并非不通文墨的赳赳武夫??墒窃谖膶W(xué)作品中張士貴的形象極其不佳,被描繪成嫉賢妒能,奸詐無恥的小人。為了恢復(fù)張士貴的正面形象,不少人都寫了文章*如聞矢《為張士貴辯誣》載于《陜西戲曲》1981年第11期,第61~62頁;劉冬梅、王永平《被冤枉的一代名將——張士貴》載于《滄?!?003年第3期,第6~9頁;張德一《唐代名將張士貴忠奸考辨》載于《山西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1期,第77~80頁。,然而這些文章或沒有說清楚張士貴在哪些作品中被冤枉,或沒有論述清楚何時開始被歪曲形象,至于因何原因?qū)е逻@種情況的發(fā)生,更是無人論及。
從保留至今的的歷代文學(xué)作品看,最早對張士貴形象歪曲的是元初佚名所寫的話本小說《薛仁貴征遼事略》一書。此外,元人張國賓所撰的《薛仁貴榮歸故里》雜劇,保留至今的版本有明萬歷刻本,則進(jìn)一步推波助瀾。大意說唐太宗率軍征伐高麗,總管張士貴被圍,為其部屬薛仁貴所救,并擊退高麗軍,而張士貴反倒奪其功勞,被軍師徐茂公揭穿,監(jiān)軍杜如晦也出面做了證明。元末明初人羅貫中所寫的《隋唐兩朝志傳》,繼續(xù)了這種寫法。不過羅貫中畢竟熟知史籍,在其書中只寫了張士貴冒領(lǐng)薛仁貴之功,并未對其加以陷害。至清代描寫隋唐歷史故事的小說與戲曲大盛,鴛湖漁叟的《說唐全傳》、如蓮居士的《薛仁貴征東》等小說,以及清人李世忠的《梨園集成》《薛蛟觀畫》等戲曲作品,不僅繼續(xù)了這一寫法,還增加了許多情節(jié),把張士貴塑造成一個無德無能、奸詐卑鄙、無惡不作的佞臣形象。當(dāng)然有關(guān)此事的文學(xué)作品并不僅限于此,有關(guān)張士貴的故事大同小異,就不一一列舉了。
對于這種現(xiàn)象,清代學(xué)者平步青在其所撰的《霞外捃屑》卷9《小棲霞說稗·觀劇詩》中指出“伶人演劇,扮用古事,然多顛倒賢奸,蓋皆不識字者所為。如唐傳之張士貴,楊家將之潘美,平西傳之龐籍,率與史傳不合?!逼鋵嵾@種說法并不能成立,因為伶人所演戲曲的劇本均為文人所撰,并非伶人自身所為,何況還有小說大量存在,其中不乏羅貫中這樣的著名文學(xué)家,如何能僅僅歸之為伶人不識字的緣故。
自元代以來,社會上興起了以隋唐歷史故事為題材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熱潮。蒙古亡宋,對文人儒士采取了歧視的政策,許多知識分子壓抑已久,唐朝又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遂借描寫唐軍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寄托自身的情思。薛仁貴作為唐代著名大將,出身于社會下層,又經(jīng)歷了許多大戰(zhàn),尤其是對外戰(zhàn)爭,當(dāng)然是最好的創(chuàng)作題材。至清代也是異族統(tǒng)治中國,文字獄更加嚴(yán)酷,薛家將的故事又一次成為文人創(chuàng)作的最好題材,《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等無一不是描寫對外戰(zhàn)爭的小說,就是很好的證明。既然寫薛家將的故事,為什么要牽連上張士貴呢?這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規(guī)律所致,一般而言,塑造人物總要寫其人生坎坷,歷經(jīng)艱險,方顯英難本色。那么以誰為薛仁貴的對立面呢?于是文學(xué)家們就選準(zhǔn)了張士貴。為什么一定要選張士貴呢?眾所周知,唐初實行府兵制,同時配合以募兵,薛仁貴就是通過招募參軍的。史載:“貞觀末,太宗親征遼東,仁貴謁將軍張士貴應(yīng)募,請從行?!盵3]2780由于薛仁貴是張士貴招募的軍卒,自然在其麾下服役,寫薛仁貴屢受壓制,必然就會牽連到張士貴。
[1] 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 胡元超.昭陵墓志通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3]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 吳廣珉,蘇健,趙金昭.河南古跡名勝辭典[M].北京:解放軍外語音像出版社,2007:546.
[6] 張桂萍.緬晗集:張海瀛譜牒研究文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236-238.
[7]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75.
[8] 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781.
[責(zé)任編輯 朱偉東]
Several Questions on Zhang Shi-gui’s Family
DU Wen-yu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Several questions need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about the famous General Zhang Shi-gui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first one was about his native place; the second one was about his early family lineage; the third one was about his literary imag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Zhang Shi-gui’s native place should be the present Lushi County, Henan Province instead of Yu County, Shanxi Province, where his descendents moved. His early family lineage should be decided in accordance with his epigraph instead of the ancestral chart of Zhang’s family, with his three sons, named Zhang Ren, Zhang Zheng and Zhang Gang respectively; Zhang Shi-gui’s literary image was distorted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 instead of actors’ illiteracy and random distortion. Due to the need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literati in the Yuan Dynasty deliberately made him an antagonist to create and highlight Xue Ren-gui’s heroic image.
Zhang Shi-gui; Lushi County; family lineage; literary image
K825.421
A
1001-0300(2017)03-0005-05
2016-10-21
杜文玉,男,陜西渭南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