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沈童睿
文字鬼才“馬親王”馬伯庸,已從白領變成了自由職業(yè)者,他的新作《長安十二時辰》被認為是腦洞大開的唐朝版《24小時》。
他說唐朝最有現(xiàn)代氣質。女人穿男裝、穿胡服,一言不合就跳舞,人們不僅愛名妓還愛打馬球。
談歷史小說的寫作,馬伯庸說清朝太無聊,在宋朝至少晚上吃夜宵不會被抓起來;如果可以穿越,他要回到十年前,多買幾套房;他最想見到吳承恩,卻不想見諸葛亮。
馬伯庸告訴你,腦洞是需要訓練的。比如,在沙漠里發(fā)現(xiàn)一噸重的黃金,你怎么辦?黃金怎么切分開?租切割機是不是還要租輛汽車?怎樣運回你生活的城市?怎樣通過安檢?怎么兌換成貨幣?換完錢后告不告訴你媳婦?告不告訴你朋友?告不告訴你爹媽?
為什么說馬伯庸“樸實剛健,情緒多變,事少食煩,低調愛現(xiàn)”?
兩年前的一天。馬伯庸一覺睡到了自然醒,睜眼已經(jīng)是上午十點。伸個懶腰,坐起來,頓覺神清氣爽。這時殘存在手機里的工作微信群響起鈴,看到同事們已經(jīng)吆五喝六地忙活上了,他一拍大腿:“太尼瑪爽了!早該這么干了!虛度光陰好TM開心啊!”
那是他辭職后的第一天,從十年的上班族陡然變成了自由人士。前一天,他還在擔心:會不會對時間失去控制感?會不會心懷愧疚和惶恐?生活不規(guī)律怎么辦?然而,這一刻,之前的種種不安被自然醒的舒爽瞬間撫平了,只剩下得意,“還是不上班好!”
上次我們采訪馬伯庸是三年前他重走完諸葛亮北伐路之后,他還在“500強”的跨國公司工作。在他們公司里見面,他身著亮色的襯衫,留著中規(guī)中矩的寸頭,看上去整潔干練,有著標準白領的精神氣兒。那時,他作為作家已經(jīng)出道十年了!出版了十幾部作品,獲得過人民文學散文獎和朱自清散文獎,口碑炸裂的《古董局中局》已推出了前兩部。但他依然安于白天朝九晚五、晚上自由寫作的生活。他說,寫作之于他是一種娛樂和休息,“就像是其他人吃火鍋、玩游戲、看美劇一樣,”他說,“保持一個業(yè)余的狀態(tài),我的心態(tài)會比較好,不想寫了,也有正當工作?!?/p>
可是,2015年的一天,馬伯庸還是改變了想法。別看他寫小說寫段子腦洞大開,天馬行空,但生活里可是很務實:“當時就是一個中層小主管,估計也就升到頭了。那邊太忙了,我覺得花點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會更好。從最理性的角度出發(fā),寫作的收入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做白領的工資,那就沒有必要在這呆著了?!?/p>
事實上,作家生活并沒有出現(xiàn)他所擔憂的混亂。兩年來,他依舊早上八點鐘起床,基本不睡懶覺,半個小時候后出門,去咖啡館或借一間辦公室開工。馬伯庸有個怪癖,一定要在嘈雜的環(huán)境里寫作,安靜的地方反而讓他無法集中精神,“以前是在學校里,上數(shù)學課時在桌子底下偷偷寫。上班以后,有時候老板在開會,我拿著電腦在下面偷偷寫……所以已經(jīng)養(yǎng)成這個習慣了,周圍一定要嘈雜吵鬧,我才會有靈感,如果讓我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別墅里,一個字都不想寫,就想呆著?!?/p>
馬伯庸在下午五點結束寫作,回家。之后的時間用來陪兒子馬小煩。馬小煩今年快四歲了,在他爸爸的描述中,他機靈調皮難纏,“特別煩”。平時,馬伯庸會把他與馬小煩的有趣日常記錄在微博上,還貼出給他寫的故事,于是乎,他的好多粉絲紛紛被馬小煩收編了。
馬伯庸說,要讓每天的生活有個儀式感,不然很容易頹下去?!懊刻毂成习怀鲩T我就是工作狀態(tài),回家后一關門,就什么都不想了。”每周至少保證三四天的工作,剩下的時間里,馬伯庸用來找資料,去潘家園或其他什么地方找人聊聊天,或者去泡圖書館。一個月里,他常有幾天在外地做講座和簽售,有時去外地采風、考察古跡、逛博物館。去年,他去了一趟內蒙古多倫,因為那兒挖出了一個遼代的貴妃墓,他聲稱去現(xiàn)場看看熱鬧。前不久,他還去《三國機密》的劇組打了個醬油,“客串了一個小兵,出來就死了,一閃而過,因為我沒演技,也不能去耽誤人家,所以我就當一個彩蛋?!?/p>
“出去玩的機會和時間多了,也不用考慮日程,不用考慮回來上班請假。”這種沒有老板的狀態(tài),讓馬伯庸感覺特別爽。
當然,他在微博上活躍不減當年。腦洞大、機智、惡搞、冷幽默是粉絲愛他的理由,而且從沒讀過他的作品,只迷戀其微博的粉絲大有人在。他在上面分享知識,記錄生活趣聞,寫馬小煩,安利美食餐館,隨手發(fā)一些身邊好玩的事兒,與網(wǎng)友頻繁地互動。刷刷他的微博,也是其樂無窮。他說自己的網(wǎng)癮很大,得治,“這手握手機都快握出腱鞘炎了,就跟那個晚清時候吸鴉片的人一樣?!?/p>
但馬伯庸的創(chuàng)作依然出色。兩年內,他推出了《古董局中局4》和奇幻冒險小說《龍與地下鐵》,最近半年,歷史懸疑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和歷史奇幻小說《草原動物園》又相繼問世。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他拿出了一個發(fā)生在唐朝的詭計,嘗試著把美劇式的快節(jié)奏用在中國古代小說里。故事在一天十二時辰之內展開,主人公必須在接受任務起的24小時時限內,偵破并粉碎一起將要摧毀長安城的陰謀,一個時辰是一章,節(jié)奏緊張,情節(jié)跌宕,被認為是腦洞大開的唐朝版《24小時》,讀起來驚心動魄,十分過癮。
馬伯庸說,之所以選擇讓故事發(fā)生在唐朝,源于它的現(xiàn)代氣質:“長安城是一個超越時空的平臺,各國的文化都在里面,全世界的人匯集在此,四面八方,三教九流,每個人的文化都不一樣,彼此又有包容,長安有一個特別符合現(xiàn)代認知的文化氛圍。所以我覺得特別適合以它為背景講故事。”
這次采訪的契機便是《長安十二時辰》的出版。三月的一個早上,馬伯庸從家里騎共享單車騎了十公里趕到了地壇公園赴約。他已不再留寸頭了,頭發(fā)不僅長了還白了一縷兒,氣質也跟著起了變化,更文藝了,又有點穿越了時空般的滄桑和不羈。要知道,馬伯庸可是個80后!
Q=《北京青年》周刊A=馬伯庸
講唐朝:現(xiàn)代氣質,愛名妓,喜歡打馬球
Q:和以往的創(chuàng)作相比,《長安十二時辰》除了節(jié)奏更快,還有哪些新嘗試?
A:像傳奇性,很多歷史題材要么是純粹架空,要么完全按照歷史的節(jié)奏走。我覺得文學作品肯定不能像歷史考據(jù)一樣,嚴絲合縫地符合歷史的條件,那么我希望能夠達到的效果是,在不改變歷史的前提下,在真實歷史的縫隙里,挖掘出一些更有意思的故事,或者說創(chuàng)作一些這種歷史夾縫中的好玩的東西。
Q:你說唐朝有現(xiàn)代氣質,它的開放與自由達到怎樣的程度?
A:首先一個女人可以隨便出去玩,這在其他朝代都很少見。而且女性穿男裝、穿胡服都可以。唐朝人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喜歡跳舞。經(jīng)常在宴會時,主人先跳一段,再請客人跳一跳,這對于他們是一種正常的交誼。普遍來看,中國的文化是內斂含蓄的,像唐朝這種胡風比較強的情況就很少見。當時安祿山為什么能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就是因為他會跳胡旋舞。一個大胖子可以像陀螺一邊轉一邊跳,唐玄宗覺得跳得好,就給他高官。這在其他王朝不可想象,尤其在明朝、清朝。
Q:唐朝人還有哪些有趣的生活習慣?
A:長安有個地方叫平康坊,里面有個特別大的妓院叫平康里,有各種各樣的名妓。而平康里的對門就是李林甫的住宅??梢钥闯鎏瞥瞬幌衿渌娜藢Φ赖乱蠛芨?,或者需要“裝”一下。史書記載李林甫喜歡聲色犬馬,他為了滿足需要索性就把家擱到妓院對面,讓人覺得李丞相真是一點都不遮掩。那時候每逢重大活動,就可以租一個名妓,帶著出去玩,是件很體面的事,不需要隱藏。
此外,人們還喜歡打馬球,就像現(xiàn)在打NBA一樣。長安城里馬球場特別多,且每個馬球場各有特色,有高坡的,有平坦的,人們找喜歡的騎士,或親自上陣去打,這個還是皇子考核的一個重要標準。唐朝人特別像現(xiàn)代人,對體育特別熱衷,人們會覺得,如果馬球打得好,這人應該也不錯。
Q:有哪些素材是你之前也不知道,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才了解的?
A:對整個長安城的還原和很多生活細節(jié)。比如長安城的下水道通過哪幾個渠道,流向什么地方,這些能有個非常詳細的圖表現(xiàn)出來。為了防止有人順下水道跑,那時的下水道里會立幾根柱子,柱子上面雕著鱗片,人越往里擠越會卡住。就算身子小也鉆不進去。
還有房市的門檻,上面會有兩個凹縫,它們的距離和唐朝馬車的輪距是一樣的,馬車經(jīng)過時不用專門抬起門檻。而且它分大輪距和小輪距,大輪距是貨車,小輪距就是客車。人車分流,通過這么一個很小的設計就做到了。
Q:你覺得大家對唐朝有什么誤解?
A:文學作品跟史書不同,它允許適度夸張和文學渲染。只是在一些細節(jié)上,能夠注意下史實會更好。比如在唐朝看書這件事,我記得以前有部電視劇里,人拿著一本線裝書,這不對,當時的書是書卷。還有個唐朝背景的戲,屋里擺著唐三彩,這也不像話,唐三彩是冥器,擱屋里家里就要出大事了。還有擺兵馬俑的,就更離譜了,那是后來才挖出來的。
還有很多細節(jié),比如喝茶。大家都知道陸羽是茶仙,是喝茶的鼻祖,但唐朝喝的茶跟現(xiàn)在完全不同。把茶磨成粉末,用水沏,里面要加鹽、胡椒,加棗,有點像現(xiàn)在的八寶粥?,F(xiàn)在中國人喝的泡茶是在明代以后才有的,宋代人都不這么喝。
Q:唐朝真以胖為美嗎?
A:這很難講,每個階段也不同。但總體來看,唐朝人認為胖是一種健康的美,并不是說瘦就不好看,也并不因為誰胖,就讓趕緊減肥。那時留下的俑里,女性其實不是胖,只是面頰豐滿。就像現(xiàn)在流行錐子臉、網(wǎng)紅臉,而當時是以臉頰豐滿而美,嚴格來說,不能說唐朝喜歡胖,而是說唐朝喜歡豐滿,但豐滿也得勻稱才行。
Q:小說里對長安日常生活、城坊的描述都很細致,它們是真實的嗎?
A:《唐兩京城坊考》就是講長安和洛陽里每一坊里有什么樣的店鋪,什么人住,發(fā)生過什么詭異的事,它在長安城大概的地理位置,經(jīng)濟地位、政治地位是怎樣的,專家已經(jīng)考證得很詳細了。
還有本書叫《撒馬爾罕的金桃》,講的就是所有在唐代出現(xiàn)的外來文明的物品,做了個大列表,資料都很有意思。寫作時我會找一些比較熟的唐史專家聊聊天,聽他們講些八卦,他們會給我些指引,比如讓我查哪些書籍。
Q:小說里的“猛火雷”真實存在嗎?
A:那也是有記載的。有記錄最早的火藥就在唐朝,但比這個時間要晚點,是西域那邊一個道士發(fā)現(xiàn)的,說是火藥,就是草木灰、炭,加在一起按比例調配,可以做“發(fā)火珠”。但那個火就像呲花一樣,呲一下就沒了。然后正好兗州那邊有石油,其實關于石油的記錄到北宋才有。那我覺得可以把這兩個結合一下,做一些古人沒做過,但是可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東西不科幻,古人只要知道這個配方后完全可以實現(xiàn),我讓它稍微提前一點。
Q:都說夢回唐朝。真實的唐朝是那么令人向往嗎?
A:這要分階段,因為大家聊得最多的,要么是玄武門之變,或是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或是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包括與楊貴妃的愛情。屬于唐朝最輝煌那一瞬間,大家一直回味良久。其實這些在唐朝占的時間很短,安史之亂后,整個唐朝的狀態(tài)就急轉直下,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段歷史了。真正的唐朝在藩鎮(zhèn)之亂開始后狀態(tài)就不對勁了。而中國百姓對唐朝的了解基本到安史之亂就結束了。
講歷史寫作:事件背后我們可以盡情開腦洞
Q:說說你對歷史的愛?
A:其實最早不是喜歡歷史,而是科幻,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我都寫過,覺得這種寫作無拘無束。但后來發(fā)現(xiàn)如果想找個立足點,讓小說看起來不那么漂,需要有些沉重的東西給它壓住。這種沉重的東西,有些人訴諸情感,有些人訴諸理念,對于我來說,歷史則是個很好的錨點,能把作品鉤住。而且歷史讀多了會有情懷,會覺得遺憾,比如說讀《三國演義》,讀到諸葛亮死了,我覺得太可惜,多活幾年該多好,這種遺憾慢慢就變成了創(chuàng)作沖動。羅貫中沒這么寫,那我能不能這么寫,讓我喜愛的角色換一種人生。我就是這樣慢慢地和歷史貼近。之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有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感覺,嚴格按照歷史限制來創(chuàng)作反而更有挑戰(zhàn)性,更好玩。
Q:《長安十二時辰》和之前的《古董局中局》,你都喜歡寫市井的內容,以小人物為主人公,說說你的創(chuàng)作視角?
A:首先我不喜歡寫大人物,他們的人生已經(jīng)確定了,人們對他們有刻板印象。當你讀過很多歷史后會發(fā)現(xiàn),除了知名人物,還有些小人物發(fā)揮著不為人知的作用,而這些作用很可能是改變歷史的關鍵。他們其實沒有被歷史記錄下來,但其戲劇性更豐富。而且選擇小人物的角度,創(chuàng)作會更自由。歷史重大人物的行為你不能改變,對于這些人,歷史有了評價,就不能自由發(fā)揮。而且中國這么多年習慣于歷史的宏大敘事,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但我覺得到了現(xiàn)代,人們更關心的是自身的共鳴,作為普通人、社會上的中下層,平時的喜怒哀樂,是不是古人也能感受得到?古人應該也是一種小人物,能夠引起我們的同情和共鳴。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小人物能以小見大,從一個小人物的瑣碎的生活的抉擇中,很有可能折射出一個社會的風貌。這個比全景式描寫更接地氣。
Q:你有向大眾普及歷史的愿望嗎?
A:能夠激發(fā)他們對歷史的興趣。比如很多人說看了《長安十二時辰》后,他們會按照地圖找出當時長安城的樣子來看,這里面提到很多名詞,比如猛火油,他們會去查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覺得這就是小說的責任,把你引導進這個世界。如果你想再了解真正的歷史,還要看更專業(yè)的書,但小說給了你一個激發(fā)興趣的機會。就好像《三國演義》一樣,很多人看了之后開始去研究三國史。
Q:你的作品被稱為“歷史重構小說”、“歷史可能性小說”,你自己提出來的嗎?
A:我當時的意思是,歷史沒有這么發(fā)生,但歷史可能會這么發(fā)生。事件都是固定的,比如ABCD四個事件,那么四個事件背后到底怎樣解釋,歷史是沒有記載的。解釋可以有很多種,可能因為他愛上她,或他討厭她,也可能因為兩人相愛相殺……事件背后我們可以盡情開腦洞。
Q:你會寫明代或清代嗎?
A:清代肯定不會。雖然我是滿族人,但我不喜歡清朝,覺得清朝很無聊。除非是清末,也沒法寫,涉及的東西特別敏感。我覺得明朝會好玩一點,明朝、宋朝還有秦朝,屬于戲劇性比較強的時代,宋朝至少晚上吃夜宵不會被抓起來。
Q:小說里的社會背景知識你怎么獲取?比如《古董局中局》里的盜墓知識。
A:日常的積累吧,它能給你提供一個索引庫。如果我要寫唐朝,知道大概去哪能找到這些資料。我還用知網(wǎng)查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每篇論文都解決一個非常小的問題,但如果看多了,會從中得到很多幫助,它們比出版的普及讀物更深入。
寫《古董局中局》的時候跟我會和古董界的販子、收藏家聊天,他們有的是潘家園賣古董的,有的是自己搞收藏的,有故宮專門的研究員。還有的是我在知網(wǎng)上看完論文,找到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主動跟人家套近乎的,然后再問他:我有個疑問,能不能告訴我。他們每個人都一肚子故事,把聽的記下來,就變成自己的東西了。
Q:取踩過程中發(fā)現(xiàn)過有趣的事嗎?
A:有本書叫《瓷道》,看著好像很高深,其實里面全是故事。一個專門搜集瓷器的人把自己的多年經(jīng)歷大概寫了二三十段,從中能看到各種江湖真實的風貌,里面會有些東西你想象不到,但他這么一講,你覺得還挺合理,故事都挺好玩的。
Q:如果給你一個穿越的機會,你想去哪個朝代看看?
A:就十年前嘛,多買幾套房。你讀多了歷史就會很明白,就是因為回不去才有情懷。比如好多人有胡同情懷,但讓你冬天再去住胡同,自己生爐子,半夜得爬起來走30米去上廁所,你就不想回去了。古代是很苦的,首先語言就不通,而且男生還好,女生連衛(wèi)生巾都沒有。男生拉屎擦屁股都是用竹棍,沒有紙。吃的東西沒有調料,吃鹽很貴。香料,比如烤串的孜然,王公貴族才吃得起,除非你保證能投身到貴族家庭,否則在古代會生活得很苦,所以能穿越還是到離現(xiàn)在近點的時候比較好。
Q:你有歷史上特別想見的人嗎?
A:應該是吳承恩。《西游記》的作者究竟是誰,這件事一直是個歷史謎團,而且《西游記》寫得又非常有意思,我也特別喜歡。如果能見到他,就問:書到底是不是你寫的?在里面到底有沒有隱藏一些微言大義?我覺得這些挺好玩的。
Q:我以為你會想去見諸葛亮?
A:我想過,但見了諸葛亮我能說啥?我說你別北伐了,他這就把我拖出去砍了。這些人太過偶像,反而見面我不知道該說什么好,還是遠遠看著吧。
講腦洞大開:萬事俱備,只欠黃金
Q:大家覺得你腦洞大,機智幽默,你是怎么養(yǎng)成的?
A:因為我愿意傾聽。其實每個人都很有趣。比如說段子,每個人一天肯定能講兩三個段子,但你自己沒有意識到,而我會有意識地記錄下來。自己說的也罷,別人說的也罷,積少成多,顯得好像我挺好玩。日常生活中,你要留心會經(jīng)常聽到一些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一次我坐公交,聽到一個姑娘給她男朋友打電話,聲音特別大,我估計男朋友是討?zhàn)埩?,說“下回我聽你的”之類的,女孩就說:“你聽我的,你耳朵有那帶寬嗎?”我覺得這個形容特別有意思。“你有沒有長耳朵”是傳統(tǒng)的說法,而這姑娘是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說你耳朵帶寬不夠,我說的話你根本下載不下來,這就是老舍說的“鮮活的語言”,和時代能夠緊密相連。這種東西我會經(jīng)常聽到,有意識地會記一下,想一下。
Q:你喜歡觀察生活?
A:對,我坐地鐵時會仔細觀察每個人,猜他們誰先下地鐵把座位騰出來,其實是個很實用的技巧。觀察多了你會發(fā)現(xiàn),快要到站的人,會不停往窗外看,而且會有小動作,比如因為要刷卡,提前把錢包準備好;或是原來翹著二郎腿,開始坐直了……那些踏踏實實玩手機或看書的人,有可能坐的時間很長。你要有意識地靠近這些馬上要下車的人,這其實是一個猜測的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
Q:你有開腦洞的訓練嗎?
A:生活中給自己一些假想命題。比如說我經(jīng)常想的一個是:我在沙漠中間發(fā)現(xiàn)一塊一噸重的黃金,我該怎么辦?按正常想法,我就發(fā)財了對吧?但其實你想想,從發(fā)現(xiàn)黃金到你發(fā)財中間還有很多事,特別難。比如,這一噸黃金怎么切分開?是不是要離開沙漠去租個切割機?是不是還要租輛汽車?另外,你肯定要在附近的鎮(zhèn)子租個倉庫來儲存這些黃金,怎么讓別人不知道這件事?存放妥當后,怎樣把它運回你生活的城市?怎樣通過安檢?如果你真的千辛萬苦把它運回來,怎么把它兌換成貨幣?你要是一次“扔”出去,第一,有可能會擾亂市場,第二,有可能國家和黑道會盯上你。然后,你換完錢后告不告訴你媳婦?告不告訴你老公?告不告訴你爹媽?這錢該怎么花,才能解釋你的財產(chǎn)來源?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中間有無數(shù)細節(jié),要一點點地想。我沒事就把這個命題放腦子里過一遍,補充細節(jié)。比如租什么樣的車,切割機操作我跟誰學,如果小鎮(zhèn)人過來問我,我是不是要買一個苫布,苫布的扣怎么系……現(xiàn)在這問題我都想了四五年了,計劃特別完備,就等這一噸黃金出來了。
這是一種想象力的訓練。第一能打發(fā)時間,第二在寫小說時,這些東西都是很必要的。因為小說細節(jié)很重要,刀子怎么抽出來,箭怎么發(fā)射,吃飯的時候茶怎么端起來,小二會用什么樣的方式給你上菜……這些細節(jié)你可以不寫,但如果你寫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時,就不一樣了。
Q:還有其他腦洞嗎?
A:其他的很多,我不會就靠著一個活著,那就瘋了。比如我會給自己做一些想象的書,從來沒出現(xiàn)過的書。書的內容我肯定不會想出來,我想的是書封面是什么樣,誰寫的,大概的主題,當時為什么寫,誰出版,我又是怎么碰到這本書的。然后我會把這本書除內容以外的其他所細節(jié)全都補完。我腦子里會有個書架,把這本書放書架里,沒事就抽出來,再補一下細節(jié)。
我之前想的一本就是《平凡的世界》。我想象,可能路遙曾經(jīng)寫過一個《平凡的世界》的番外篇,不長,大概就四五萬字,當時他寫在稿紙背面,編輯沒發(fā)現(xiàn)。后來路遙誕辰80周年,準備出一部紀念文集,編輯拿出原稿一翻,發(fā)現(xiàn)還有一本《平凡的世界》的官方同人,就把這本書出了,只印了5000冊,確實影響力不大。書封面是一個漩渦,背面是一條河,一個人影慢慢往河里走。當時我的高中學校就買了一本放在圖書館。有一天下午,我去圖書館找這本書,剛一伸手,一個穿粉紅色裙子的女生也跑過來,兩個人“啪”手就碰到一塊了……然后你會開始往下各種遐想。這本書里面講的是什么,我現(xiàn)在不知道,也想不出來,但是這本書已經(jīng)是我腦海中非常真實的存在,有關于我的回憶,關于出版社的回憶,關于出版的風格和它的各種故事。
Q:你特別喜歡給自己加戲是嗎?
A:對的,你可以這么說。
Q:你旅游時會去一些別人不會去的地方嗎?
A:會找一些特別犄角旮旯的古跡,有些特別破的小地方,因為發(fā)生過著名歷史事件,可能我知道,就會專門找過去。有一次我去開封,有個地方叫“繁塔”,那個“繁”字要念“婆”。塔原來有八層,后來扒掉了三層,只剩五層,基本沒人去,我去時只有門口老太太在賣票。進去后發(fā)現(xiàn)這個繁塔特別有意思。你鉆里頭從上往下看,會發(fā)現(xiàn)上面有明代的捐款修塔的人、清代重修時捐款人的名單;到民國,有情侶過來旅游時刻的字,還有日軍侵華時刻下的,第幾師團第幾小隊到此一游;到抗戰(zhàn)勝利后、解放后再到建國,都有人刻字。這一串字看下來,你是把中國的近代史整個兒看了一遍。民國人比較有文化,會刻一些詩詞,類似“在天愿為比翼鳥”這種,現(xiàn)在人就直接刻“到此一游”。那些日本人還刻了一些和歌和漢詩,寫得都不錯。從這里頭也能看出他們不同的個性。這種小人物在歷史中留下的痕跡,很有意思。
講閱讀:從小就屬于野生狀態(tài)
Q:說說你的閱讀路徑?
A:從小我就屬于野生狀態(tài),我們家有個大書架,里面亂七八糟什么書都有,我爸也不禁止,你要有本事,你都看了,慢慢就什么書都看了?!都t樓夢》實在看不下去,《三國演義》、《水滸傳》看得最高興,還有《上下五千年》、各種國外的驚險小說,國內的一些報紙、雜志。后來就覺得知識面特別雜,博而不深。
Q:什么時候有了較清晰的閱讀口味?
A:從大學開始吧,當時我在新西蘭讀大學。那里沒什么娛樂場所,晚上5點后商店都關門了,就有個賭場和一個妓院,我不會賭,也沒錢嫖,就只能在家呆著看書。我?guī)Я艘槐竞窈竦摹度龂尽?,在去新西蘭的飛機上一點一點地看,后來就發(fā)現(xiàn)自己興趣還是在歷史方面,大學這幾年就一直有意識地去讀歷史方面的書,慢慢就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Q:哪些作者給你的影響比較大?
A:中國應該是老舍和王小波,外國是馬克·吐溫、狄更斯、茨威格。與老舍主要是語言上的結緣。我手里有本書叫《老舍論創(chuàng)作》,是從老舍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版第一本書起,直到他成名之后的每一篇關于寫作的論述結集,如果從事寫作,這本書一定要看。里面講到人物怎么想的,他的語言應該是什么樣的,什么樣的行文更流暢,是一個很好參考資料。喜歡王小波,主要是他的思想,他對“有趣”的追求,他作品里面的黑色幽默,屬于邏輯和理性的這種幽默感,給我的印象非常深。
還有一個在中國不太出名的作家,叫克里斯托夫·賈克,一個法國人,他寫了《謀殺金字塔》三部曲。我看了它才知道怎么把一個現(xiàn)代意識的東西放到古代。他寫的書是古埃及的背景,但里面現(xiàn)代感特別強,編了一整套古埃及的官僚行政體系,主角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拿著泥石板的文件到處蓋章,就是這種感覺,現(xiàn)代讀者看著就會覺得又新鮮又熟悉。我會拿他作參考。
Q:最近看了什么書?
A:最近看的是《巨人的隕落》,讀客出的一套全景式的一戰(zhàn)小說,英國作家肯·福萊特寫的,我覺得寫得挺好。
講生活:作家,網(wǎng)上很紅,發(fā)過段子
Q:能解釋一下你微博的簡介嗎?
A:樸實剛健,就是一老實孩子也沒那么多花活兒,不會天天顯擺,就是曬曬美食,看看電影,說說感想;情緒多變,就是內心戲多,內心也是情緒的一種;事少食煩,這是個故事,諸葛亮送女裝給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問諸葛亮的生活狀態(tài)怎么樣,使者說諸葛亮現(xiàn)在“食少事煩”,吃得少,但事情特別多,而我跟他相反,我是事情少但吃得多;低調愛現(xiàn),沒事愛發(fā)發(fā)微博什么的,但不是那種見天轉發(fā)朋友圈,要求給我投票什么的。
Q:為什么討厭網(wǎng)紅或段子手的稱呼?
A:你要說我有網(wǎng)紅屬性,有。要說段子手,我以前也發(fā)過段子。但是很多人會把這個作為特別強烈的第一標簽,就不太合適了。現(xiàn)在提到我,我覺得還是作家會更好,更符合本身的狀態(tài),可以是作家,網(wǎng)上很紅,也可以是作家,發(fā)過段子。
Q:除了寫作你還有什么愛好?
A:就和普通人一樣,看電影,玩游戲,然后吃。
我不是美食家,算吃貨,什么都吃得特別高興,美食家吃東西,能講出這個背后的歷史淵源。我是只專注吃本身,好吃不好吃。
Q:講講馬小煩的故事吧,你給他講的睡前故事是現(xiàn)編的嗎?
A:是。馬小煩每天晚上要聽指定題目。他會說,爸爸你給我講一個火龍果的故事,爸爸給我講一個窗戶的故事,講一個螃蟹和什么變形金剛的故事,他每天有隨機命題。開始時他媽講,但他媽已經(jīng)擋不住了,最后只能我講。親子交流難度比較高。
Q:大家挺喜歡馬小煩的。
A:要見他本人就不喜歡了,特別煩。也不算熊孩子,但是精神需求比較高。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爸爸我可真無聊,你再給我講個故事。
Q:未來會考慮出兒童讀本嗎?
A:看吧,未來時機成熟了也可以出。甚至有人發(fā)現(xiàn)喜馬拉雅上有人拿我寫的東西去念,他念得還挺好,馬小煩喜歡聽他念的,不喜歡聽我念的。搶我飯碗而且還沒授權,特別氣憤。
Q:平時你總安利美食,能推薦個好館子嗎?
A:情憶草原,一個涮肉館,我這兩年就把那兒當食堂。老板特別喜歡羊肉,每天從呼倫貝爾空運羊肉過來,他還特別會做。那里有個特產(chǎn),叫油包肝。就是把肉上的網(wǎng)油膜撕下來,包在羊肝上烤完之后油光锃亮,那一串卡路里特別高,但特別特別香,可以去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