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增不樂
□夜讀抄
嘗與陸五湖醉飲甚暢,余語五湖曰:“小時不知事,嘗買古玉杯數(shù)件。后游南都,客囊漸罄,盡賣與朱文石家。夫老年飲酒必須暢適,若留心照管酒杯,是增一大不樂也。奈何欲快人之目而自取不樂哉?”五湖聞之,撫掌稱快。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耕齋點評
《四友齋叢說》的作者何良俊,有時喜歡拿自己說事,這一段就是他的說辭:“我曾經(jīng)和友人陸五湖對飲。兩人都喝得有點醉意了,心情特別舒暢。我對五湖說:‘小時不懂事,曾經(jīng)買過幾只古玉杯。后來到南京去旅游,隨身所帶的錢快用光了,便把這些玉杯都賣給了朱文石家。老年人飲酒必須舒心隨意,如果經(jīng)常要留心照管酒杯,是徒增一大不樂。為了讓別人看上去賞心悅目,結(jié)果自己小心翼翼弄得不開心,這是何苦呢?!’五湖聽了,拍手稱快?!?/p>
何良俊這里所說,其實牽涉到人與物,也即人們物質(zhì)消費的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物之于人,根本的價值就是實用。食物能充饑止渴;衣服能遮身避寒;器具能容物裝載……都是其實用之功能。如僅就此而言,的確,食不過三餐,果腹就可;臥不過一床,容身即行……人類的物質(zhì)需求,說穿了相當簡單。
第二種境界:吃飽穿暖以后,人們會追求美觀。陶土缽頭灰不溜秋的,當然不如白瓷缸來得亮潔;有玉石雕琢的杯具當然更好,溫潤細膩,看著也養(yǎng)眼。何良俊所稱“不樂”,是唯恐玉杯摔壞,呵呵!那可是老年人的心態(tài)。都像他這樣只圖實惠,不求美觀,商品經(jīng)濟還怎么發(fā)展?
而再進一層,求美譽過了頭,便會變成炫耀,到了這種奢靡的第三種境界,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蓢@的是,一旦以“財”“權(quán)”作為成功的標尺,這種炫富顯貴的奢靡之風就會像洪水一樣泛濫,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中,多的是這方面的記載。
明朝初年,朱元璋強力反腐,官場風氣還較節(jié)儉。到了明中后期,朝綱敗壞官場糜爛,爭奢斗富之風已彌漫朝野。何良俊自稱:“余小時見人家請客,只是菜五色肴五品而已。惟大賓或新親過門,則添蝦蟹蜆蛤三四物,亦歲中不一二次也。今尋常燕(宴)會,動輒必用十肴,且水陸畢陳,或覓遠方珍品,求以相勝?!背允持v究,餐具也益發(fā)精美:“近年以來,吾松(何之家鄉(xiāng)松江)士夫家所用酒器,唯清河、沛國最號精工。沛國以玉,清河以金。玉皆漢物,金必求良工訪古器儀式打造,極為精美。每一張燕,粲然眩目。”
“嘗聞長老言,祖宗(明太祖)朝,鄉(xiāng)官雖見任回家,只是步行。憲廟(明憲宗)時,士夫始騎馬。至弘治正德(明孝宗、明武宗)間,皆乘轎矣。”不但出行工具改觀,隨從也大大增多:“今世衣冠中人,喜多帶仆從。沈小可曾言,我一日請四個朋友吃晚飯,總帶家童二十人。坐至深夜,不得不與些酒飯,其費多于請主人。”對此作者親身有遇:“一日偶出去,見一舉人轎邊隨從約有二十余人,皆穿新青布衣,甚是赫奕。余惟帶村仆三四人,豈敢與之爭道,只得避在路旁以俟其過。”
凡此種種,不一備述;究其原因,何良俊喟然長嘆:“嘗作外官,囊橐(貯物之袋,小曰橐,大曰囊)殷盛,雖不費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將(拿)來如此暴殄,寧不畏天地譴責耶。然當此末世,孰無好勝之心?人人求勝,漸以成俗矣。”末世亂像,不狠剎豈還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