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成為世界頭號藝術電影節(jié)的評委,這倒可以從“成功學”的角度來理解,比如,一位話題女星,從出道到出名,通過話題和花邊成為焦點,然后被勢利的媒體打上“花瓶”、“毯星”的烙印,最后再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得到了行業(yè)的認可……
范冰冰的名字這一次與佩德羅·阿莫多瓦、樸贊郁、威爾·史密斯、保羅·索倫蒂諾等著名影人放在了一起,而且他們即將共同決定今年的戛納金棕櫚及各項大獎歸屬的問題。這被看成是一位著名明星登堂入室的歷史結點,一點也不奇怪,甚至被看成是一名曾經(jīng)被詬病“毯星”的女星就此翻身轉型,也是非常順理成章的。
只是,出任戛納主競賽評委,這雖是榮譽,但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浩大的教科書般的影響力。換言之,這件事兒放在自己身上,確實可以看成是自身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標簽,“以此……意味著……”等等,都可以,但放在他人或者世界同行那里,能起到的作用幾乎為零。你難道不知道每年出任三大電影節(jié)的全球明星名流有多少人嗎,他們都很有名嗎,都就此飛黃騰達了嗎,都在賺錢這件事上很了不起了嗎?
所以范冰冰出任戛納評委,不管怎么讓人興高采烈,它仍屬于我們自己家里的一點兒小事,如果真的大肆打著什么“雙贏”、資格論、雙A影后等理由去為之搖旗吶喊,那也實在是一葉障目,時間會告訴大家那些不當?shù)难孕惺嵌嗝聪袷且粍t笑話。
盡管說范冰冰出任戛納主競賽評委這件事非常合情合理,不管是在戛納的歷史上(他們需要有話題度的女明星來裝點氣氛,也需要具有號召力和媒體影響力的女明星來提供所謂獨特的視角),還是在范冰冰個人的履歷上都對于出任評委這件事沒什么疑義,但包括很多影評人在內的一股反對和嘲諷,也是能夠讓人理解的。比如范冰冰除了最近幾年發(fā)力刻意去飾演一些所謂文藝片角色以外,她一貫的個人素養(yǎng)和人設,確實都跟“藝術”扯不上什么關系,她是敢說會說并且霸氣的范爺,但卻不是什么文藝小清新或者甘愿為藝術放棄其他浮華商業(yè)利益的藝人。如果說朱麗葉·比諾什和瑪麗昂·歌迪亞是戛納電影節(jié)的兩個金字招牌,那么我們能從范冰冰這樣的女星身上,找到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元素和要點嗎?顯然,她們之間的差距,遠比達內兄弟和馮小剛之間還要宏大和深遠。
我們確實過于一廂情愿地看重一個獎項、一次榮譽了,這是不正常的氣氛里的合理表情。就像前幾年莫言得到了中國人多年夢寐以求的諾貝爾文學獎一樣,瞬間成為了全球華人的驕傲,也成了堪比上帝的瑞典皇家學院送給全體中國人的一項禮物。獎項的含義被放大了,然后它成了負重和驕傲的枷鎖。事實上,不管是榮譽還是登堂入室的肯定,有時候它只是個名稱而已,不能起到對一個人蓋棺定論的作用。若干年來莫言一直在演講和出席活動中,而沒有進行創(chuàng)作,僅以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榮譽到底是好還是壞呢?榮譽之事可以完成世俗意義上的塵埃落定,但卻不一定能為當事人帶來對于自身的超越。
同樣范冰冰出任評委也是,這對于女明星,尤其還是對于一位曾經(jīng)被媒體群嘲過的“毯星”來說,確實是一個光芒四射的經(jīng)歷。換言之,當年我站在紅毯上,你們說我是“蹭紅毯”,那么如今我要光明正大冠冕堂皇地把相關紅毯都走一個遍,而且還如此理直氣壯和更加神采奕奕。這也是勵志。
藝術本來就不是什么天注定,不管你何等出身、如何經(jīng)歷,只要適當?shù)乃梁完柟猓寄艹砷L出茁壯的藝術花朵。就像我們曾經(jīng)探討過的“演技”一樣,誰天生就會演,誰又天生就演技派呢,大多數(shù)從事這個行當?shù)娜?,只要不是過于自我放棄,早晚都會變身成為演技派和老戲骨的。
毫無疑問,范冰冰在藝術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她證明了給自己看,演技或者藝術從來都不會注定要跟明星或者話題女星絕緣的。但對于世界影壇或者表演藝術這個行當來說,此事微不足道,任何人出任評委都不會產生什么影響,這些都不是大事兒。別說我們的一位女明星成了殿堂級的電影獎項評委,就是她們誰誰有一天得到了奧斯卡、戛納的終身成就獎,這也不是什么天大的新聞,比如去年的成龍,雖然得到了奧斯卡的這個獎,但從傳統(tǒng)媒體給予的標題字號和自媒體世界回饋的流量來看,都好像遠不及“王寶強離婚”觸目驚心啊。
范冰冰成為世界頭號藝術電影節(jié)的評委,這倒可以從“成功學”的角度來理解,比如,一位話題女星,從出道到出名,再通過話題和花邊成為焦點,然后被勢利的媒體和吃瓜群眾打上“花瓶”、“毯星”的烙印,最后再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成為這個行當本身的正面例子,用坦誠而赤誠的努力盡力地做好了自己手上的活兒,進而得到了行業(yè)的認可……這似乎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如果說最終還是要在專業(yè)上成為大寫的人,那為什么不當初就走這樣一條剔除掉浮華的專業(yè)道路呢?這當然是不可行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環(huán)境是勢利的,不接受那些從一開始就老實付出只專研業(yè)務的人,那會成為社會中的失敗者,至少是傻子。這就好比你讓巴菲特從年輕時就努力去成為一個慈善家,而不是專研他的賺錢能力一樣。沒有前者,后者的結果自然不會到來,即便來了也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