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文
摘 要:為了研究河南省社旗縣糧食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建立了社旗縣糧食補貼政策的指標選取和評價體系。通過對社旗縣6個鄉(xiāng)鎮(zhèn)的問卷調查,運用數(shù)據(jù)論證的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得出糧食直接補貼對農民的糧食種植決策、農民收入以及農民生活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糧食直補;生產再投入;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12
Effect Evaluation of Grain Subsidy Policy Implementation by Famers in Sheqi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ZHANG Qian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build up systems of index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for the direct Grain Subsidy Policy in Sheqi County,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is policy to the peasant household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ix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is county,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done wtith means of data ver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rect Grain Subsidy Policy would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 plant decision of the income and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s.
Key words: direct grain subsidy; production input; advice
糧食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只有保障和滿足人民的糧食需求,才能更好地開展一系列的經濟活動。我國對糧食項目的補貼一直在不斷地完善,已經形成了三大補貼項目的體系,其中包括以良種補貼為主的技術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接補貼的數(shù)量型補貼以及糧食收購價為主的補貼。但是這些補貼政策是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否可以促進農民種植糧食以及糧食生產提高,對于農民提高種植的積極性以及種植的收益有何影響,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從農民的角度出發(fā),以糧食補貼的相關政策為基礎,對河南省社旗縣實施的糧食補貼政策進行了解和研究,對其實施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1 糧食補貼政策內容
河南省對主要糧食產區(qū)采取的補貼方式是直接補貼,主要對大豆、水稻和棉花進行補貼。補貼范圍為國家確定的主要糧食生產地區(qū),除此之外,對于一些不是主要糧食生產區(qū)但提供商品糧的地區(qū)也給予了補貼。
河南省社旗縣主要針對國有農作物場地的糧食種植農民工、橋頭鎮(zhèn)和賒店鎮(zhèn)兩大商品糧基地以及郝寨鎮(zhèn)與苗店鎮(zhèn)這兩個非主要糧食生產地區(qū)的糧食種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而補貼資金的標準則依據(jù)商品糧的產量來衡量。以2006—2014年期間的計稅年產量為標準,然后減掉300 kg·人-1的預留糧食量,由此來推算出商品糧的產量并進行糧食補貼。國有農場的商品糧產量則根據(jù)商品糧生產率、2015年經過河南省核實確定的補貼面積以及計稅市縣區(qū)產量來核算。郝寨鎮(zhèn)與苗店鎮(zhèn)兩個非主要糧食生產地區(qū)的商品糧生產量扣除2006—2014年的蔬菜年產量和預留糧食量后進行計算。
通過這種補貼核算方式,社旗縣根據(jù)商品糧產量對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進行直接補貼,把核算后的補貼資金劃分到鄉(xiāng)鎮(zhèn)。然后每個鄉(xiāng)鎮(zhèn)根據(jù)農民的計稅糧食種植面積進行核算,再根據(jù)核算標準分發(fā)直接補貼金額。國有農作物場地的糧食種植農民工則根據(jù)合同來核算承包的種植面積再進行金額補貼。
與2014年的補貼方式不同的是,2015年采取的直接補貼方式是全部一次性發(fā)放給農民,其中國有農作物場地的糧食種植農民工也在同一時間發(fā)放補貼,而2014年則分開進行了二次發(fā)放。
2 指標選取和評價體系構建
采取糧食直接補貼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直接補貼相對于間接補貼來說更有利于刺激農民的種糧熱情,擴大農民種植糧食的規(guī)模,進一步提升糧食的生產量。農民種植糧食的產量關系著我國糧食的儲備量,農民生產糧食除了自給自足以外,將多余的糧食銷售給了市場,而這部分糧食是我國糧食儲備的主要來源。筆者通過建立農戶對糧食補貼政策的實施措施,進一步建立起糧食補貼政策的指標選取和評價體系。由于社旗縣的實際情況較為復雜,在選擇評價體系和指標的過程中主要依托的是調查問卷的基本數(shù)據(jù)反饋,根據(jù)古典數(shù)學中的基本假設進行驗證,假設糧食生產收入是農民的唯一收入來源,把農民自給自足需要消費的糧食設定為X,除了糧食之外其他消費設定為Y,在一定時期內,農民對糧食的消費量基本是穩(wěn)定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里設定為x0,如果說農戶具有擬線性偏好,而糧食的價格保持不變,把糧食的價格假定為P0,綜上所述,農戶的預算限制可以得出公示:P0x + y = Px*,即y = P0( x*- x)。
從圖1可以看出,農民為自己預留足夠的糧食,剩下的糧食提供給市場,而銷售糧食取得的收入為y0=P0(x*-x0)。目前來說,糧食的價格并不高,如果農民完全靠糧食來獲得收入并不能滿足家庭的全部開銷,只能夠滿足家庭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而除了基本開銷外還需考慮到子女上學、看病就醫(yī)的花費等,單靠糧食收入則很難滿足這些需求。由此可見糧食補貼是一個多維的問題,對于農戶糧食補貼的衡量標準我們主要采用的是主分量分析,目的是通過降維的思想,把多個指標分析得出非常少數(shù)的幾個綜合指標,而這些綜合指標可以反映出那些小指標包含的各種信息,這種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其實就是找出主要的矛盾進行分析。而采取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實際上并不能滿足農民在糧食種植上的需求,因為糧食直接補貼的資金人均到戶后,農民能夠得到的補貼資金并不多,數(shù)額在50~100元,這個金額無法實現(xiàn)農民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農民如果擴大種糧規(guī)模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且種植糧食本身就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需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最終獲取收益,其中包括各種風險因素,比如自然因素等,都有可能影響到農民的種糧收益,而且現(xiàn)在市場上糧食價格也不是很穩(wěn)定,無法保障農民種植糧食的效益。加上現(xiàn)在農村醫(yī)療制度等不夠完善,子女上學開銷大,農民收入又偏低,很多農民得到糧食補貼資金后可能并不會投入到種糧生產上。糧食補貼的資金被農戶用來貼補家用,間接提高了農戶的收入水平,改善了農戶的生活狀態(tài),提升了農戶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根據(jù)市場學的經濟學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假設,在外部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糧食直接補貼政策讓社旗縣種糧農民提高了積極性??梢娂Z食直接補貼政策影響著社旗縣農民種糧的決策以及農民的生活。
3 數(shù)據(jù)來源
在2015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河南省社旗縣給予農民的種糧補貼基本已經發(fā)放。我們對該縣的糧食補貼情況采取抽樣調查方式,在社旗縣根據(jù)經濟發(fā)展情況選擇了6個鄉(xiāng)鎮(zhèn),這其中包括了經濟效益非常好、經濟效益一般以及經濟比較差的鄉(xiāng)鎮(zhèn),然后在這些鄉(xiāng)鎮(zhèn)中隨機抽取了8個行政村,這8個行政村(表1)的種植面積以及產業(yè)結構存在不同之處,然后在這些行政村中又隨機抽取320個農戶中主要的家庭勞動力進行訪問調查,調查問卷收回共計300份,有效率接近90%。
此次調查的內容主要有兩點:(1)了解農民在這兩年里的糧食種植情況,比如種植規(guī)模以及種植收益;(2)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以及糧食種植生產決策的影響。除此之外,綜合考慮到影響農民種植糧食生產的其他因素,對農戶的家庭背景情況、承包的土地規(guī)模大小、主要勞動力、勞動力分配以及收入情況等進行了了解。
4 糧食補貼政策對政策目標的影響
針對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到底給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帶來哪些影響,假設1直接補貼根據(jù)計稅面積來發(fā)放的話,不管農民是否種植糧食,一樣能夠得到直接補貼,這樣并不能促進糧食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也無法提高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假設2農民種植糧食和種植其他農產品沒有區(qū)別,其在種糧技術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果按照計稅面積補貼的方法對農戶進行直接補貼,則有可能提高農民種植糧食的熱情,促進糧食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
表2中,在有效調查的300份問卷中,有80%的農戶表示并不會因為糧食直接補貼政策來改變當前的種糧規(guī)模,有6個人表示會減小糧食的種植規(guī)模,有54個人表示會提高種植規(guī)模。保持種植規(guī)模不變的240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直接補貼的資金太少,非農就業(yè)或者種植其他農作物可能收入會更高;而其他的農民一直以來都是以種植糧食為收入來源,所以不管是否有糧食補貼,也不會改變種植面積;6%的農民則表示現(xiàn)在求租土地難度加大,糧食種植規(guī)模很難提高;4%的農民認為如果加大糧食生產,糧食市場供大于求,導致糧食價格下降;還有約2%的人選擇了其他。表示會擴大高種植規(guī)模的54個人當中,將近89%的人認為現(xiàn)在糧食的價格比較高,擴大種植面積利于提高收入;而另外的人則覺得有糧食補貼,想要擴大糧食的種植生產。
從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調查農戶中,只有2%的農民會因為有糧食補貼而提高種植糧食的規(guī)模,這說明假設1是有依據(jù)的,也就是說根據(jù)計稅面積給農民發(fā)放糧食直接補貼并沒有提高農民的種植熱情,也不會促使農民加大糧食種植規(guī)模,可見,糧食補貼并不是決定農民種糧決策的主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因為有糧食直接補貼而要提高種糧規(guī)模的農民很少,可以否定假設2。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農民種植糧食的決策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響,如果說外部條件不變,則可能會提高農民種植糧食的熱情,但是目前市場經濟比較開放,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包括種糧的成本、糧食的銷售價格以及需要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等,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種植糧食的收益,需要投入的種糧補貼也就更多。
考察結果得出,這6個愿意提高糧食種植規(guī)模的農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土地面積比較大,家庭勞動力以農業(yè)種植為主,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種植農作物。
從表3可以看出,想要提高糧食種植規(guī)模的農戶土地承包面積都比較大,每個農戶平均承包將近0.70 hm2的土地,比不會提高糧食種植規(guī)模甚至可能會減小種植規(guī)模的農戶,多出了將近一半的土地承包面積。除此之外,表示會提高糧食種植規(guī)模的農戶家庭種植勞動力占據(jù)了家庭總勞動力的62.8%多,而種植農作物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44.6%,而不打算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或者打算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的農戶,農業(yè)種植收入占總收入不到18.9%,種植農業(yè)勞動力占據(jù)家庭總勞動力的比例也要小于愿意提高糧食種植規(guī)模的農戶。
2015年,河南省社旗縣糧食補貼標準在3 225元·hm-2左右,要分析糧食直接補貼是否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可以分析其占據(jù)農民種糧獲得的收入比重和占據(jù)農民純收入的比重。
從表4可以看出,2015年小麥平均毛收入高于2014年,按照糧食補貼2 940元·hm-2計算,分別相當于2014年和2015年小麥毛收入的14.7%和13.5%。由此可見,雖然糧食補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是并沒有起到特別大的作用。
2014年,我國的糧食產量有很大提高,2015年種子和化肥的銷售額也有了上漲,主要是因為糧食補貼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熱情,擴大了種糧規(guī)模而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農民種植糧食要投入更多的生產資源和生產成本,其中就包括了播種、殺蟲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小麥投入的46個樣本來分析和計算小麥地投入的種子和化肥使用量(表5)。
由表5可知,在2014年和2015年之間,小麥地投入的種子和化肥的平均用量并沒有很大的變化。此外,農業(yè)用電價格保持不變,雇工費用和機械作業(yè)費用也沒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可以得出,2015年糧食直接補貼的政策對農民種植糧食的投入成本影響不大,主要是糧食價格的提高,促進了農民種植規(guī)模的加大。
參考文獻:
[1]張立梅.黃河三角洲糧食補貼政策績效分析——以山東省濱州市為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6):29-33.
[2]張學軍.我國現(xiàn)行糧食補貼政策效應的經濟學分析[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3(20):344-345.
[3]許復新.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分析與思考[J].上海農村經濟,2015(1):11-13.
[4]李韜.糧食補貼政策增強了農戶種糧意愿嗎?——基于農戶的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5):86-94.
[5]李惠,許杰.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研究綜述[J].商,2013(20):330.
[6]張紅梅,趙凱.基于糧食主產區(qū)農戶視角的糧食直補政策評價:以四川省樂至縣為例[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40(10):204-207, 213.
[7]黃季焜,王曉兵,智華勇,等.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