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琴
(廣東省揭陽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 揭陽 522000)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推行,實施節(jié)育手術的人群不斷增多,節(jié)育手術是泌尿科和婦產科極為常見的一種手術方法,雖然手術規(guī)模相對較小,但是安全性至關重要,如若出現(xiàn)任何并發(fā)癥,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痛苦,甚至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為了分析無菌技術在計劃生育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特隨機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2例開展節(jié)育手術患者查究,進行如下匯報。
研究對象:隨機收集92例開展節(jié)育手術患者,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為研究時段,以住院床號奇偶性分組,分試驗組、對照組,每組樣本容量46例。試驗組年齡界限是28~36歲,平均年齡為(32.7±2.1)歲;孕次在1~3次,平均孕次在(2.2±0.3)次;體質量在46~70kg,平均體質量為(58.6±8.1)kg。對照組年齡界限是26~37歲,平均年齡為(31.6±3.4)歲;孕次在2~3次,平均孕次在(2.5±0.4)次;體質量在48~71kg,平均體質量為(59.2±7.6)kg。兩組基線資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術前告知患者排空小便,檢測體溫,并進行常規(guī)的心理疏導,將腹部毛發(fā)剔除,并詳細清洗外陰,積極的做好術前準備,協(xié)助患者采取平臥位,麻醉之后,實施輸卵管結扎手術。
1.2.2 試驗組:手術當日,手術室窗戶開窗通風30min,對手術室的床面、燈具以及地面實施濕性清洗,而后對手術室進行紫外線消毒,紫外線照射時間至少1h,詳細登記紫外線照射時間。節(jié)育手術實施之前,詳細對手術器械以及手術室進行消毒,手術室必須做到定期標準消毒,消毒以及滅菌效果均要達到標準,同時培養(yǎng)手術室空氣微生物,一切手術器械均要嚴格遵循無菌原則進行,術中如果醫(yī)護人員的手套等受到污染或者破損,必須及時更換新的無菌手套,其次手術臺上的床單如果破損或者被污染,需要及時更換,對于被血污染的輔料或者器械,均要經過消毒、浸泡等流程處理,整個流程至少要30min,對于合并傳播性疾病以及肝炎病毒的患者所使用的器械、物品,至少要浸泡2h,對手術服進行高壓蒸汽滅菌,高壓蒸汽滅菌壓力設置為2.18KPa~3.67KPa,溫度設置為121℃,保證整個流程均在無菌原則下進行[2]。
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感染率。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感染率。試驗組的感染率顯著較對照組的低,兩組分別是0、21.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感染率 [n(%)]
計劃生育是一種風險性較高的手術,但是可有效控制我國人口數(shù)量,常見的節(jié)育手術有輸卵管結扎術、宮內放置節(jié)育器以及人工流產術等。手術中,如果醫(yī)護人員無菌意識不強,相關手術操作不規(guī)范,極易增加手術感染率,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引發(fā)術中大出血、宮內節(jié)育器異位以及宮腔粘連等各種危險事件[3]。節(jié)育手術中實施無菌技術,雖然步驟繁瑣復雜,但是加強了對手術器械的消毒、滅菌處理工作,從源頭上杜絕了感染源,可有效降低感染率,保證手術流程銜接更加緊密,保證了無菌原則的嚴謹性和完整性,充分發(fā)揮了無菌技術的價值,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極大的減少了醫(yī)患糾紛,構建了和諧的護患關系,對于患者病情的恢復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本文研究示:試驗組的感染率顯著較對照組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鄧紅英[4]的研究中,總感染率觀察組、對照組的分別是0%、16%,觀察組的顯著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文研究結果不謀而合,證實了在計劃生育手術中無菌技術的可行性、有效性,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借鑒、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在計劃生育手術中,采納無菌技術,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提高手術安全性,強化醫(yī)護人員的安全意識,效果顯著,廣大患者值得信賴并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奕奕,施慧群,林春梅.無菌技術在計劃生育手術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6,7(17):20-21.
[2] 張艷珍.無菌技術對計劃生育手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7(13):123-124.
[3] 王錦秀.無菌技術操作對計劃生育手術效果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46.
[4] 鄧紅英.計劃生育節(jié)育手術的無菌技術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4(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