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宜
當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探索建立容錯免責機制,用制度讓改革創(chuàng)新者“輕裝上陣”,是各級政府推動改革落地的普遍選擇。
但是,容錯免責機制是一把“雙刃劍”,切忌讓其成為所謂改革創(chuàng)新者規(guī)避風險、免予責罰的“護身符”。
“擔該負之責,懲應罰之過”。 用好容錯免責機制,要正確處理好“法與紀”的關系,不能讓其成為濫用公權的“保護傘”。領導干部行使公共權力必先熟知現(xiàn)行政策法律、黨規(guī)政紀等,要盡量使用法律授權,符合政策精神,科學民主施策。要敦促建立法律顧問制度,讓所有決策在做出前都過一遍法律的“篩子”,避免出現(xiàn)重大失誤和法外特權。
要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不能讓其成為暗箱決策的“擋箭牌”。要強調(diào)“容錯”的前提是干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改革創(chuàng)新中“出于公心”“盡職盡責”,且結果“客觀上難以預見”。防止打著改革創(chuàng)新的幌子,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出了問題拍屁股走人,避免憑一己之私而不顧客觀實際,搞勞民傷財?shù)摹懊孀庸こ獭?,杜絕損公肥私、中飽私囊。
要處理好“容與糾”的關系,不能讓其成為逃避責任的“萬能膠”。容糾一體,彼此并行。各地在出臺“容”的同時,也應該強化“糾”的配套保障。精準細化可以免責的“錯誤”情形是哪些,并對應承擔的行政、政治和法律責任進行類型和量級的明確界定。同時,要嚴格區(qū)分無意過失與明知故犯、工作失誤與違紀違法、探索實踐與有規(guī)不依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