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云夢縣隔蒲潭鎮(zhèn)大余村黨支部書記余金海,正在辦公室與村副主任鄭華雄商量事情,兩名馬鈴薯專業(yè)合作社的社員余四茂、余允東,慌慌忙忙地闖了進來,“余書記,趕緊去看看,我家土豆的葉子黃了枯了好多,怕是得了晚疫病了”。
余金?!膀v”地起身,跑著趕往現(xiàn)場。這個晚疫病可不得了,是馬鈴薯的急性傳染病,一夜之間可摧毀上千畝馬鈴薯田,兩三天可導致大余村周邊萬余畝馬鈴薯田顆粒無收。大家到了地里一查看,確認是晚疫病。眼看著還有一個多星期,馬鈴薯就要成熟上市,可不能讓晚疫病給糟蹋了。余金海一面迅速組織人手,隔離近6畝已感染病害的田地,一面安排鄭華雄開車趕去武漢,購買專治晚疫病的農藥“銀發(fā)利”。當晚,10多名社員連夜給10余畝染病的馬鈴薯田打藥,及時控制了疫情。
“疫情能得到及時、有效控制,正好體現(xiàn)了‘支部+合作社的優(yōu)勢?!庇嘟鸷τ浾哒f。
成立于2011年的隔蒲潭大余村馬鈴薯專業(yè)合作社,以村“兩委”干部為骨干,村黨員、種植大戶、經銷能手為主體。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村部與合作社合署辦公,余金海兼任合作社負責人,由支部對合作社進行宏觀管理,規(guī)范行業(yè)行為,保護農戶利益,同時以此為載體,強化信息、資金、技術交流,可高效地處置災情、行情、民情等方面的突發(fā)事件。
業(yè)務上,他們采取“合作社+農戶+標準化生產+市場”的經營模式,建立標準化基地,采取與農戶集中供種、集中技術指導、集中銷售于一體的方式。合作社有網絡經紀人100余名,負責建立銷售渠道。合作社主要承擔平臺和載體作用,負責土地流轉、技術指導、統(tǒng)購統(tǒng)銷等,但不具體參與分紅,讓利于種植戶和經銷者。
據(jù)介紹,村黨支部與合作社資產兩清,權責分明。黨支部出資10%作為村集體經濟入股合作社,通過集中為農戶提供種子、農藥、化肥等方式獲利,每年能創(chuàng)造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
“支部+合作社”模式,帶富群眾、致富群眾的同時,不忘幫助、服務群眾。
2015年,馬鈴薯的行情不好,70多歲的村民余新民種了六七畝的馬鈴薯,眼看天總是下雨,自己一個人根本挖不完,很多馬鈴薯都爛在地里了,即使挖出來也賣不出價來。最后,他干脆“破罐子破摔”,放著一年辛苦種植的馬鈴薯不管不問。
原村副主任余水林聽說了情況后,立即發(fā)動10個黨員社員,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把六七畝地的馬鈴薯全部挖好儲藏,挽回了余新民的損失。
不僅如此,合作社在村支部的領導下,提前預支馬鈴薯種子給特困戶,賺錢后再支付成本;幫助農戶配種、買肥、配肥;自愿組成臨時幫扶小支隊,幫緊急裝車的農戶打包馬鈴薯、搬運上車;購置馬鈴薯病蟲害太陽能預警系統(tǒng),為大禹村及周邊上萬畝農田“站崗”……
村民余景春感慨地說:“我們普通群眾,在‘支部+合作社的帶領下,成了病情防控的情報員,農村治理的協(xié)調員,市場開拓的銷售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xié)力奔小康?!?/p>
據(jù)了解,大余村已成為省級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除核心區(qū)面積1100多畝以外,還輻射宋褚、副榜、鐘垸等8個村,總面積達1.35萬畝,帶動周邊400多個種植戶。目前,基地可年產鮮薯3萬噸、毛豆1萬噸、白蘿卜5萬噸,每畝年產值近萬元,純收入6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