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道德哲學家,康德為人類的道德行為規(guī)定了至為嚴格的標準,即“絕對命令”,亦即為道德而本身而道德,由此而開啟了西方思想界源遠流長的“義務論”;黑格爾則以其閎深的思辨精神,立足“倫理”哲學的立場,消融并揚棄了康德道德哲學。
關鍵詞:道德;倫理;揚棄
作者簡介:周南飛,男,漢,重慶永川人,哲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德國哲學、宗教哲學。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1
一、道德義務論
康德的道德哲學,核心在其“義務”概念。康德認為,人的最高尊嚴,即在于其能自由地抉擇與行動,即擁有“自主性”。在諸多行為之中,一些是出自于感性因素,雖不一定會妨害他人而應被禁止,但總不具備普遍性;而另外一些,則無論我們主觀態(tài)度上喜歡、情愿與否,我們都必須或為或不為,因此是具普遍性的。后者,就是我們的義務。
康德深知,人類道德實踐有諸多內(nèi)在困難,我們的身心情欲,常會擾、阻撓我們的道德行動。同時,我們也具有另一種能力,足以限制感性,完成道德實踐,此即“善良意志”??档抡J為,“善良意志”具備兩種特征:一、它是這個世界之中,唯一無條件好的東西;二、天賦、運氣等因素,不是無條件好的,如果失去了善良意志的檢束,則我們亦可用之為惡。因此,善良意志實是其他事物的價值賦予者,可把后者導向道德的狀態(tài)。
由此,康德又嚴格區(qū)分了傾向與責任。在傾向中,我們的行動是出于天性、習俗,乃至欲望等;而責任則必須出于道德理性。由前者而行動,雖也可以具備價值,卻非道德價值,唯有按照后者來行動,才具備道德價值??档吕^而又區(qū)分了兩種命令:假設命令、絕對命令。前者的目的由行動者自己規(guī)定,后者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客觀性。由此,康德提出其“絕對命令”的原則:可普遍化:要這樣行動,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任何時候都能被看作一個普遍立法的原則?!?/p>
康德道德哲學完全立足于個體人格,將人視為最終的目的,本著個人意志去實踐道德,使其具有普遍法則的意義。
二、倫理實體論
在黑格爾的精神哲學中,倫理作為“自由的理念”,出現(xiàn)在道德之后的環(huán)節(jié)中,這不僅昭示著它是對道德的涵攝,更意味著它才是道德最終的基礎。倫理意志與道德意志之終極都歸于“善”,兩者根本不同在于:“道德的意志認為,善是它能夠自己認識或規(guī)定的東西,而倫理的意志則承認,善是它在周圍世界中遭遇到的某種現(xiàn)實的東西”。[1]
黑格爾語境下的倫理,乃是成為現(xiàn)存世界和自我意識本性的那種自由的概念,因此即是獲得直接現(xiàn)實定在的精神實體。在道德中,主觀意向下的善,其規(guī)定完全取決于行動者自己,這誠然也可能帶來客觀的善,但卻是偶然的,終屬“抽象的善”。而倫理則不然,它不僅是主觀的形式及意志的必然規(guī)定,更是以自由為其內(nèi)涵的現(xiàn)實性。因此,倫理便是“成為現(xiàn)存世界和自我意識本性的那種自由的概念。”換言之,“在道德的觀點上,主觀性還是同自由、即主觀性的概念有區(qū)別的,但是在倫理的觀點上,它是這一概念的實存?!?/p>
道德意志因其根本上特殊的主觀形式,因而無法轉(zhuǎn)化為一種固定的精神實體,比如性格、風俗。真正的有德者,必須將道德內(nèi)化為一種性格,然后才可膺此殊榮,此即“作為個人造詣的德”。自我意識在道德的階段,其價值還處于個人本身之中,“就是說,主體按照善的東西比照惡的東西來規(guī)定自己,但他還具有任性的形式”,因此還不能成為隸屬于整個社會的性格,即風尚。
此外,倫理不僅作為道德的必然前提而保證其客觀性與現(xiàn)實性,由此將一種特殊意志升化為普遍意志。與此同時,義務和權利也就合而為一?!霸诘赖碌念I域,對我自己的知識和意志的權利,以及對我自己的福利的權利、還沒有、但是都是應當同義務一致起來?!睋Q言之,在“為義務而義務”的抽象道德階段,權利與義務是對立、割裂著的,只有倫理實體中,我們才達到了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正如黑格爾那句名言所揭示一樣:“凡是權利也都是義務,凡是義務也都是權利?!?/p>
三、揚棄
由是觀之,康德道德哲學最根本不足是其純粹主觀性。此主觀性中自我意識與外部世界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狀態(tài)。誠然,道德意識以為通過行動,它可以引導內(nèi)在感受與外在變環(huán)境以符合其規(guī)定,但其實當它到達這一步時它又會立即將其推翻,反而將其對方當作本質(zhì),所以此階段的意識“乃是整個的一窩無思想的矛盾”。因此,主觀意識便永遠不能與客觀世界達成和解,心、物永遠在交戰(zhàn)狀態(tài),從而不能領略到權利與幸福。
另外,道德意志因為只信奉自己的“絕對命令”,因此也不理會客觀世界的情形,而一歸乎自我規(guī)定,及其至也,即便與世界為戰(zhàn),亦在所不計。因為它完全可以“大無畏”地宣稱:只有我的道德內(nèi)涵才具備合法的普遍性。其實,人類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暴行,其肇始之際并不一定出于邪惡意志。歷史的悲劇,往往是在善良意志的驅(qū)使下,盲目沖動,逐漸釀成。
因此,如果沒有客觀的倫理現(xiàn)實作背景,主觀的道德意志很可能盲從“絕對命令”,從而否定客觀世界的一切規(guī)定。雖然康德將道德奠定在自由意志上,因而為人的尊嚴樹立了堅固的基石,但其“形式主義”[2]卻會將其道德的內(nèi)涵抽空。抽空了的道德,由于不具備客觀意義,其實便是非道德,甚至是反道德。只有在倫理的實體里,道德才能找到它真正的土壤,揚棄其純主觀性,由此步入通向至善之路。
最終,道德意識在倫理意識中不是被抹殺,乃是被吸收與發(fā)展為后者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誠然,黑格爾的倫理哲學亦有相當?shù)娜毕?,如其錮于傳統(tǒng),而倫理客觀性之諸規(guī)定尚不能充分展現(xiàn)精神之內(nèi)涵。然而,就系統(tǒng)的圓滿而言,黑格爾的倫理哲學當是可以涵攝康德的道德哲學的,從康德到黑格爾,其實也正是哲學從“主觀精神”到“客觀精神”的一大進步。
參考文獻:
[1]斯蒂芬﹒霍爾蓋特:《黑格爾導論—自由、真理與歷史》[M].丁三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第310頁。
[2]鄧曉芒:《康德哲學諸問題》[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