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一書包含了老子的諸多思想,但這些思想都是老子哲學中“道”的不同反應(yīng)?!暗馈笔抢献铀J為的萬物本原,是老子哲學的根基。老子哲學的一切觀點都可以從“道”這個觀念中引發(fā)闡述出來。
關(guān)鍵詞:《老子》;道;自然;無為;柔弱
作者簡介:杜冰丹(1993.12-),女,漢族,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無疑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著作《老子》對中國古代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暗馈笔抢献诱軐W的基礎(chǔ),然而“道”在《老子》一書中不僅只有一層涵義。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 便有兩層涵義,一是可以說出來的道,是世間一般的道理,二是指“常道”,即先于宇宙存在,而又可以永恒的宇宙本原。“道”的涵義不同,層次也不同。之所以說“道”是老子哲學的體系,是因為這兩種層次可以統(tǒng)一起來。雖然可道之道,不是“常道,但卻統(tǒng)一于“常道”之中?!独献印返谒氖拢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迸c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一并闡明了“道”這個系統(tǒng)。“可道之道” 即是萬物運行體現(xiàn)出來的“道”,這個“道”便是“有”。而“常道”才是 “無”。有生于無,則 “可道之道”便統(tǒng)一于“常道”之中。
老子哲學中的 “道”,使后世學者對老子哲學的歸類問題產(chǎn)生了很大爭議。即使按照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暫時將老子哲學歸到客觀唯心主義中去,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雖然“道”是老子哲學的基礎(chǔ),但對“道”如何定義依然是個難題。按照老子的說法,“道”是不可名說的,混沌的,它自然而然地存在,這與西方哲學中以某種客觀精神作為世界本原的認知方式并不相同?!暗馈边@個字,從辵從首,首亦聲?!笆住本褪穷^的意思。《說文解字》中對“道”的解釋是:“道,所行道也。”按照這個意思,老子選用“道”字來命名他所認為的宇宙本原,意在說明萬物都應(yīng)順應(yīng)“道”這個宇宙本原。這樣的“道”雖不可名狀,但卻客觀存在,并以自然為依托,且永恒不變。
從“道”這個系統(tǒng)中首先衍生出的是老子哲學中的自然觀念。自然的觀念在《老子》一書中的出現(xiàn)共有五處。把它作為老子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是因為老子哲學的核心——道?!独献印返诙逭聦ⅰ暗馈迸c自然的關(guān)系作了說明?!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說的就是“道”的自然屬性?!暗婪ㄗ匀弧笔侵浮暗馈比》ㄓ谧匀唬裱匀贿@一法則。萬物按照宇宙既定的規(guī)律運行,這個運行規(guī)律生于“道”中,而“道”的本性又是自然,所以萬物的運行當順其自然。
正因為萬物要順應(yīng)自然,人就不能刻意去破壞萬物運行的自然規(guī)律。而要做到這點,人類作用于自然和社會的行為就要保證“無為”。 “無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另一個重要觀點?!独献印返谌哒轮赋觥暗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2挥造o,天下將自正?!贝呵飼r代,周天子勢力逐漸減弱,諸侯紛紛崛起,動蕩的社會局面讓人們開始思考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老子所倡導的治國策略就是“無為”。萬物既合乎“道”,就不能人為的干涉萬物的運行,要使萬物的運行統(tǒng)一到“道”的運行軌跡上來。具體的措施如第三章所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薄盁o不治”是“無為”的目的,以“無為”的方式讓萬物按其原有的方式運行,便能讓國家和社會的運行達到最佳狀態(tài)。
老子的“無為”思想從狀態(tài)上表現(xiàn)出來就是柔弱。除直接運用柔弱一詞外,老子也常用“嬰兒”、“水”等來比喻柔弱。水和嬰兒的柔弱本性與“道”極為相似,《老子》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彼粌H“善利萬物”,并且能以其柔弱的本性征服世間諸多外表強硬的事物。嬰兒也一樣,看似弱小的嬰兒時期,卻是一個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這種柔弱勝剛強的方式與以“無為”而有為的治國方式相統(tǒng)一,充分體現(xiàn)了老子的辯證思想。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秉S瑞云在《老子本原》一書中將這句話作為老子哲學的綱要,這句話有多方面的理解,既可指事物的對立面,有反必有正;也可指運動上的一種返回。運動上的返回,可以看做是事物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nèi)部的轉(zhuǎn)化,這種關(guān)系當然包括事物正反兩面的轉(zhuǎn)化。從無到有,從“無為”到有為,從弱到強都是事物的轉(zhuǎn)化,這樣的轉(zhuǎn)化也是“道”本身自有的運動規(guī)律。所以要有為就要先做到“無為”,要強就要先做到弱。
老子的“道”,是他提出的解決社會動亂紛爭的方法,不管這套理論是否合理,都表達了老子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在老子的哲學中,萬物運行規(guī)律和治國方式都被納入到“道”的系統(tǒng)中來,按照“道”的法則行為處事,萬物才可以各歸其位,進而構(gòu)建一個和諧的整體。
參考文獻:
[1]黃瑞云.老子本原[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概念新診[J].中國社會科學,1996(6).
[3]劉寶才.“以水喻人”的學說及其思維方式[J].中國哲學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