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楊
香煙改變了近代歷史,為冷冰冰的歷史事件增添了溫情的細節(jié),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chǎn)業(yè)鏈。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中,香煙產(chǎn)業(yè)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成為愛國的表現(xiàn)。吸煙和禁煙的斗爭相伴始終,吸還是不吸,一直是一個難以決斷的問題。
精神刺激革命:煙草傳播路程
1492年,哥倫布的遠航隊中有兩名成員看到泰諾族印第安人把一些卷成粗雪茄狀的煙葉塞進嘴里吸。誰也不會想到,這種金黃的葉子最終走遍了世界,并擁有那么多追隨者。
西班牙傳教士巴塞洛繆·德·拉斯·卡薩斯參加過哥倫布船隊的第二次美洲大陸航行,他在其著作《印第安人史》里寫道:“一路上我們都能看到當?shù)厝耍瑹o論男女,手里拿著一根點燃的木炭和一些草狀的植物。他們一邊走路,一邊點燃草葉,享受其散發(fā)出來的芳香?!?/p>
不過,之后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煙草始終不受重視,在歐洲人眼里只是一種稀奇的植物、異國的癮品,或由雷利爵士從殖民地帶回英國宮廷中的粗俗玩意兒。后來水手們將吸煙草的習慣傳入社會底層,以及設在許多港口旁邊的酒館和妓院。西班牙人在經(jīng)過慎重考慮后,用一艘大帆船將煙草運到菲律賓移植,1575年以后,煙草迅速成為賺錢的作物。1600年左右,福建水手和商人把菲律賓煙草帶進中國,不久之后,吸煙草的熱潮也在中國傳開了。
從印度到錫蘭、從伊朗到中亞、從日本到朝鮮、從中國到西伯利亞、從爪哇到馬來西亞和新幾內亞——1620年,煙草已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性作物了。
不過,當時煙草還沒有成為普及化的消費品,因為價格依然昂貴,一直要到殖民地煙草產(chǎn)量擴充以后才降價。煙草產(chǎn)量最大的殖民地是美國的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而且還生產(chǎn)過剩。17世紀20年代初期,煙草的計價方式是每磅若干先令,到了17世紀70年代晚期,則掉到每磅1便士(1先令相當于12便士)以下。同一時期外銷英國的煙草,則從每年將近30噸,增加至9000多噸。
運到英國的煙草大都外銷至其他地方,尤其是阿姆斯特丹。荷蘭人和英國人也是率先大量消費煙草的歐洲人,1670年荷蘭人的煙草平均消費量是每人1磅半,英國人則是1磅多一點兒。阿姆斯特丹比倫敦更前進、更積極,本身的轉口貿易也很活絡,許多大企業(yè)商還把弗吉尼亞和其他殖民地出產(chǎn)的煙草,與比較廉價的荷蘭煙草混在一起,再把混合成品運往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以及由荷蘭煙草進口商獨占的其他市場。
“三十年戰(zhàn)爭”(1618-1648年)爆發(fā)以后,參與作戰(zhàn)的西班牙、英國及荷蘭士兵將煙草引進講德語的中歐地區(qū),接著再傳入北歐、東歐和南歐。除了士兵以外,水手、商人、外交使節(jié)、學生、移民、傭工、難民、旅客也都是推動精神刺激革命的先鋒隊。軍中充滿了出身較低微的單身漢,他們日復一日過著無聊、疲憊、恐懼的生活,于是軍隊便成為培養(yǎng)癮君子的天然溫床。經(jīng)常移防的士兵也將新的癮品及其使用方法帶到他們前往打仗的國家,又將他們從異國學來的癮品知識帶回家鄉(xiāng)。
追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投入“三十年戰(zhàn)爭”的軍隊,曾把吸煙的習慣帶到斯坦迪那維亞內陸。參加過墨西哥戰(zhàn)爭的士兵,在美國帶動了抽雪茄的風潮,打過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軍人則在英國掀起了吸煙熱,從土耳其戰(zhàn)場學會抽印度大麻的希臘士兵,在解甲歸鄉(xiāng)后,亦于20世紀20年代將此風氣傳遍希臘。
20世紀上半葉,香煙擊敗所有競爭者,變成歐洲、美國、土耳其、中國及其他地區(qū)共同使用的產(chǎn)品,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國際語言或默契。煙草消費者橫跨所有社會階層,大家不分貴賤、不論正邪,一律都能享受煙草帶來的快感,至于是用牙齒嚼、嘴巴吸還是鼻子嗅,則因階級、性別、地方習俗而異。
香煙救國運動與婦女解放
雖然在明代煙草就已經(jīng)進入中國,但作為現(xiàn)代企業(yè)生產(chǎn)的香煙,還要等到清朝末年才出現(xiàn)。
1889年,也就是光緒十五年,美國人菲里斯克帶著“品?!迸?0支裝香煙到上海試銷,反響不小。老晉隆洋行從中發(fā)現(xiàn)了商機,于是在第二年從外國轉運“品?!毕銦熡谏虾5顷?。當時國人還不知道香煙是什么,洋商便在上海的馬路上用彩車游行進行大規(guī)模宣傳。彩車上的美女不停地做著吸煙的示范動作,推銷商則向看熱鬧的群眾拋灑“品?!毕銦?,好奇者爭相模仿,從此香煙漸入中國社會,遂成中國百姓最接受的消費產(chǎn)品。
1891年,由美商投資興辦的“美商老晉隆洋行卷煙廠”于天津成立,這也是我國境內最早創(chuàng)辦的卷煙廠。八年后,廣東商人在宜昌開辦了我國最早的民族資本的卷煙廠“湖北宜昌茂大卷葉煙制造所”,由此拉開了“煙草”作為商品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史。
進入20世紀后,即1900年,“北洋營報局”出版了紹興人徐樹蘭寫的《種煙葉法》,介紹了“新昌煙葉”的種植方法,并于臺灣省開始種植。這無疑推動了中國煙草業(yè)的發(fā)展。
1905年,為了打破西方社會對香煙的壟斷,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為我中華爭光彩,簡照南、簡玉階兩兄弟,以十萬港幣的資本額在香港籌建了“南洋煙草公司”,并于1909年移師上海,改名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并推出了“飛馬”“飛艇”牌香煙。這是中國近代民族實業(yè)救國的典型示范,極大刺激了民族煙草業(yè)的發(fā)展,具有很強的愛國特質,有極重大的歷史意義。
1918年,在競爭中逐漸發(fā)展壯大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改組為“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北洋政府注冊。同年,我國最大的雪茄煙生產(chǎn)廠“四川省什邡煙廠”誕生。次年,我國境內最早的卷煙印刷廠“英美煙草公司浦東印刷廠”于上海創(chuàng)立,這也是“上海煙草工業(yè)印刷廠”的前身。
中國的煙草業(yè)一時豪杰并起,給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爭得了一席之地。這時的煙草業(yè)真可謂于國有利而無害,強我華族志氣。
香煙是男人的天下,當時西方香煙廣告多以男性為廣告主角,如美國的“萬寶路”香煙廣告就完全是西部牛仔的天下。但東方人的審美習慣與西方不同,而更喜歡天生麗質的佳人和美人、傾國傾城的女性。晚清至民國時期,鋪天蓋地的美女香煙商標與淑媛香煙廣告,展現(xiàn)著女人們往昔生活的細節(jié),極能叩動男性煙民的心弦。
美女廣告在宣傳婦女解放方面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提倡放足。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大聯(lián)珠”“百雀牌”香煙廣告畫中,女人破天荒地露出了白皙的小腿和玉足,大腳上穿著色澤艷麗的高跟鞋。
二是婚姻自主。奉天太陽煙草公司繪制的“新娘儷影”及其他一些近代香煙廣告為新式婚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是知識女性漸成時尚。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為宣傳愛國牌香煙,向社會推出了一幅名為《女學生》的廣告畫——春桃前,坐在矮墻上的女生裝束清純,面容恬靜,書卷托著下頜,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四是中西合璧的服飾。旗袍美女無疑是民國香煙商標、廣告中最光鮮的畫面。
與吸煙相伴始終的“反煙運動”
與現(xiàn)代人出于健康考慮而禁煙的目的不同,人類最早禁煙的原因來源于宗教。對于部分歐洲人來說,彌漫的煙霧讓人聯(lián)想到邪教的儀式,而煙草本身更被視作魔鬼的產(chǎn)物,散發(fā)出“黑彌撒”。
政府與教會當局起先都強烈反對國人使用煙草,后來這種限制也一一被克服。英王詹姆斯一世就曾痛斥煙草是“地獄草”,不準老百姓使用。比較極權的王朝還會行使殘酷的刑罰,例如俄羅斯的吸煙者會遭到鞭笞與放逐,嗅煙草的人會被割鼻子;中國的處罰方式是將吸煙者的腦袋釘在尖木樁上;艾哈邁德一世統(tǒng)治時期的土耳其是把煙斗桿插進吸煙者的鼻子,穆拉德四世則下令將他們凌虐至死;在彌撒期間吸煙的神職人員(有位神父曾在聞過煙草之后將圣餐吐了出來),有被革除教籍的危險。
吸煙者除了遭到罰款、鞭刑、截肢、處死與詛咒等威脅之外,每天還會被不沾煙草的人羞辱,不厭其煩地指責煙草讓他們口腔發(fā)臭、牙齒發(fā)黃、衣服變臟、流出黃黃的鼻涕、吐出濃濃的黃痰,還說吸煙可能引起火災,對四周都是木造房屋的環(huán)境造成致命危險。雖然如此,還是沒有任何事能阻擋吸煙風潮,由于煙草具有強烈的提神作用,極受大眾歡迎,最后終于戰(zhàn)勝所有法律障礙與排斥情緒。
因為反煙者大有人在,其中之一即是懷特夫人,她是“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的見證人,曾在參議院的海難調查聽證會中不滿地表示:“我們從船上逃生以前,竟然有兩個船員掏出香煙點上了火。這種時候還抽煙哪!”
學界介入反香煙運動可以作為禁煙史的轉折點。1828年,德國化學家W.波塞爾特與L.萊曼首次從煙草中分離出一種有害的活性物質,并將其稱為“尼古丁”。此后,“煙草無害”的觀點開始受到質疑。19世紀中葉,關于煙草的調查和試驗更是證明了煙草的危害性。
1868年7月11日,早期民間反煙草組織“反對濫用煙草聯(lián)盟”(AFCAT)在法國成立?!恫杌ㄅ返淖髡咝≈亳R隨后也加入這一組織,據(jù)說是因為其父大仲馬嗜煙如命的習慣讓小仲馬相當反感。
二戰(zhàn)后,反煙草運動繼續(xù)發(fā)展。最重要的是,在發(fā)現(xiàn)尼古丁之后,煙草新的一個危害也浮出水面:英國醫(yī)學界首次發(fā)現(xiàn)了抽煙與癌癥之間的關系。
1954年,4000名英國醫(yī)生開始參與一項大型前沿醫(yī)學調研。20年后,他們得出結論:抽煙的后果遠遠超出呼吸系統(tǒng)所能承受的程度,長期吸煙極有可能導致平均壽命降低。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造成的影響正如當時的《煙草雜志》所說:“‘這響亮的一擊給反煙運動送來了科學的論據(jù)。”
二戰(zhàn)后,政府的參與促進了禁煙的發(fā)展——事實上,由于部分國家煙草業(yè)帶來的大量稅收,許多國家對禁煙并不抱支持態(tài)度——2003年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頒布后,許多國家借鑒西方經(jīng)驗,相繼出臺“控煙條例”,例如禁止在公共場所抽煙、限制香煙廣告、禁止青少年抽煙等。
最重要的是現(xiàn)代人對煙草的態(tài)度,與18世紀的全民抽煙形成了反轉——恐怕沒有幾個現(xiàn)代人是支持抽煙的。即使多年的資深煙民,其對待煙草的態(tài)度也像18世紀末英國著名散文家查爾斯·蘭姆描述的那樣:“一支,還行;兩支,更好;三支,郁悶;四支,討厭;五支,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