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煒, 陳 峰
(福建江夏學院 工程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再生骨料的基本物理力學性能試驗研究
范 煒, 陳 峰
(福建江夏學院 工程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學性質是影響其運用范圍、再生混凝土性能的本質因素。通過對公路廢棄混凝土所制成的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同時進行物理力學性能試驗研究,獲得了骨料的表觀密度、吸水率、壓碎值、磨耗損失和針片狀顆粒含量值。通過對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再生骨料除了針片狀顆粒含量值會略優(yōu)于天然骨料,其他四種物理力學性質均比天然骨料差,但兩者的差異性不大。
廢棄混凝土;再生骨料;天然骨料;對比試驗
近年來,隨著全面開展大規(guī)模城鄉(xiāng)建設和各種施工工藝及技術的進步,混凝土的運用領域變的越來越廣,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由于骨料是生產混凝土所占比重最大的原材料,因此,多年來為了滿足工程建設對混凝土的需求而對砂石等自然資源的開采,已經造成了砂石骨料資源的緊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嚴重破壞。與此同時,隨著舊村改造、房屋拆遷、道路和橋梁拆除重建等項目的實施,使得工程建設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廢棄混凝土[1]。而目前對于廢棄混凝土的處理方式,主要是通過焚燒、填埋、露天堆放等的常規(guī)手段,這樣不僅會占用大量的國家土地資源,增加運輸成本,而且還會嚴重破壞周邊的環(huán)境和造成資源的浪費。
面對天然骨料資源的短缺和廢棄混凝土資源的浪費問題,引發(fā)了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廢棄混凝土制成的再生骨料進行研究。Nixon P J等[2]進行了再生骨料與天然骨料的對比研究;Ravindrarajah R S等[3]研究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強度性質;O'Mahony M M等[4]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剪強度;Salem R M等[5]與Burdette E G等[6]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凍融性能;Evangelista L等[7]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對混凝土的影響;謝玲君等[8-9]研究了再生骨料級配對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季天劍等[10]研究了路面廢棄混凝土的力學性能;李云霞等[11]研究得出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對混凝土的影響;崔正龍等[12]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水泥砂漿附著率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然而,由于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學性質是影響其運用范圍、再生混凝土性能等的本質因素,因此,需要對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學性質進行試驗研究,得出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學特性和與天然骨料的差異性,為工程實踐提供參考。
1.1 試驗方法
為了更加直觀的體現(xiàn)再生骨料與天然骨料在物理力學性能方面的差異,分別對天然骨料和再生骨料按規(guī)程要求同時進行試驗研究,通過對比分析獲得再生骨料的基本力學指標及與天然骨料的差異性。
由于骨料的物理力學性能指標較多,本試驗選擇對骨料性能影響較大的指標按規(guī)程要求進行試驗,獲得骨料的重要物理試驗指標值。試驗種類包括:骨料表觀密度及吸水率試驗、骨料壓碎值試驗、骨料洛杉磯磨耗值試驗和骨料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
1.2 試驗材料
本次試驗所用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的來源及類別如表1所示。其中再生骨料是通將廢棄混凝土塊破碎后,經清洗、篩分等工序處理后得到的骨料。
表1 骨料來源及類別
2.1 骨料表觀密度及吸水率試驗
骨料的表觀密度和含水率試驗結果分別見表2、表3。根據(jù)表2和表3所示骨料表觀密度和吸水率試驗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再生骨料與天然骨料相比較,表觀密度略小,而吸水率略大。再生骨料的形成大部分來自于經過破碎處理后的廢棄混凝土,表面幾乎都包裹或粘附著一定量的舊硬化水泥砂漿,這些硬化砂漿在水化反應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而又沒有補充,因此其內部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孔隙,從而使得表觀密度相較而言略小。水泥漿體經過硬化后,屬于親水性較好的材料,且因為孔隙多,存在大量的毛細作用,再加上再生骨料生產和運輸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疲勞損傷裂紋等,因此相比天然骨料而言,再生骨料的吸水率較高。從骨料表觀密度和吸水率這兩項指標,可以體現(xiàn)出孔隙率的大小,表觀密度越小,孔隙率就越大;吸水率越大,孔隙率也就越大。因此在實際運用中,拌和成的再生骨料混合料就需要越多的膠凝混合料去填充這些空隙,從而將會提高再生骨料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
2.2 骨料壓碎值試驗
骨料壓碎值指粗骨料抵抗?jié)u增荷載壓碎的性能指標,以此衡量骨料自身的強度性能,是骨料眾多物理、力學性質的重要指標之一。骨料的壓碎值試驗計算結果見表4。
表2 表觀密度試驗計算結果
注:m0為骨料的烘干質量;m1為水、瓶及玻璃片的總質量;m2為骨料試樣、水、瓶及玻璃片的質量;ρa為表觀密度。
表3 吸水率試驗計算結果
注:m0為骨料的烘干質量;m3為骨料的表干質量;Wx為骨料的吸水率。
表4 骨料壓碎值試驗計算結果
根據(jù)表4所示骨料壓碎值試驗計算結果可知,再生骨料的壓碎值大于天然骨料,約達到了2.3倍。再生骨料中大部分的組成形態(tài)是骨料與砂漿結合體,少部分是原天然骨料和舊硬化水泥砂漿,舊硬化水泥砂漿的強度低于天然骨料,原天然骨料以及骨料與砂漿結合體在再生骨料的生產與運輸過程中產生各種累積損傷,最終發(fā)展成裂紋,從而降低了再生骨料中原天然骨料以及骨料與砂漿結合體的強度,綜合以上兩點影響因素,再生骨料的強度將會低于天然骨料,在骨料力學性能指標上則通過壓碎值來反映,因此,再生骨料的壓碎值低于天然骨料。
2.3 骨料洛杉磯磨耗值試驗
骨料的磨耗損失是評價骨料抵抗摩擦、撞擊能力的力學指標,其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骨料洛杉磯磨耗值試驗計算結果
注:m1為磨耗前質量;m2為磨耗后質量;Q為磨耗損失。
由表5可以看出,再生骨料的磨耗損失明顯要高于天然骨料。再生骨料中骨料與砂漿結合體界面間的粘結力較弱,硬化水泥砂漿空隙率大,使得再生骨料結構疏松;而生產、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累積損傷裂紋使得再生骨料內部構造力低;除此之外,再生骨料的表面粘附著大量舊硬化水泥砂漿,使得再生骨料表面變得更粗糙,棱角也更多。綜合以上三點影響因素,再生骨料經過磨耗試驗機的二次撞擊和摩擦等損傷,更易被肢解成粒徑更小的骨料,更易被摩擦損傷成細小顆粒,這就造成了再生骨料磨耗損失值遠大于天然骨料。從再生骨料磨耗試驗后的骨料顆???,硬化水泥砂漿占了很大一部分,從而說明硬化水泥漿體含量越大,再生骨料磨耗損失也將越大。
2.4 骨料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
骨料的針片狀顆粒是指骨料顆粒最大長度與最小厚度尺寸之比大于3的顆粒,骨料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結果見表6。
表6 骨料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計算結果
注:m0為試驗用骨料質量;m1為針片狀顆粒質量;Qe為針片狀顆粒含量。
由表6骨料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再生骨料的針片狀顆粒含量略小于天然骨料。廢棄混凝土是骨料和硬化水泥砂漿粘合在一起的混合體,經破碎后其中一些針片狀的天然骨料表面包裹著硬化水泥砂漿,使得這一部分骨料變得棱角分明,進而降低了骨料的針片狀顆粒含量,因此,廢棄混凝土生產的再生骨料針片狀顆粒含量會略低于天然骨料。針片狀顆粒在外部作用力下更容易被折斷,因此,當針片狀顆粒含量超出一定范圍時,會影響水泥穩(wěn)定集料基層材料的力學性能。
本文通過對天然骨料和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學試驗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1) 再生骨料的表觀密度略小于天然骨料,兩者之間大小相差2.6%,但再生骨料與天然骨料之間的吸水率相差較大,兩者之間相差2.6倍左右,從而說明再生骨料的孔隙率較大。
(2) 再生骨料的壓碎值和磨耗損失都大于天然骨料,約是天然骨料的2.3倍和1.5倍。
(3) 再生骨料的針片狀顆粒含量略小于天然骨料,因此,在對針片狀顆粒含量要求較高的工程中,再生骨料比天然骨料更加具有優(yōu)勢。
(4) 再生骨料表面粘結的舊硬化水泥砂漿和生產與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累計損傷使得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學性質普遍比天然骨料差,但差異性并不太大。
[1] 梁 芮,于 江,秦擁軍.建筑廢棄混凝土再生骨料的研究綜述[J].混凝土,2013(5):93-96.[2] Nixon P J. Recycled concrete as an aggregate for concrete-A review[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1978,11(5):371-378.[3] Ravindrarajah R S, Tam C T. Properties of concrete made with crushed concrete as coarse aggregate[J].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1985,37(130):29-38.[4] O'Mahony M M. An analysis of the shear strength of recycled aggregates[J]. Materials & Structures, 1997,30(10):599-606.[5] Salem R M, Burdette E G. Role of chemical and mineral admixture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frost-resistan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 Aci Materials Journal, 1998,95(5):558-563.
[6] Burdette E G, Salem R M. Resistance to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 Aci Materials Journal, 2003,100(3):216-221.
[7] Evangelista L, Brito J.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oncrete made with fine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J]. 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 2007,29(5):397-401.
[8] 謝玲君,翟愛良,王 暉,等.燒結磚瓦再生骨料級配對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0,8(6):52-55.
[9] 武玲玲,姚久星,高素坤,等.預置再生磚骨料灌漿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影響因素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6,13(6):214-220.
[10] 季天劍,王 輝,陳榮生.再生水泥混凝土疲勞性能[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2,2(2):16-18.
[11] 李云霞,李秋義,趙鐵軍.再生骨料與再生混凝土的研究進展[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5,26(5):16-19.
[12] 崔正龍,陳 龍.再生骨料砂漿附著率及取代率對混凝土強度和干縮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15,34(8):2367-2370.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FAN Wei, CHEN Feng
(CollegeofEngineering,FujianJiangxia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aggregate and recycled aggregate made of waste concrete were analyzed. The apparent density, water absorption, crushing value, wear loss and the content of needle-like particles of recycled aggregates and natural aggregates we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five physical mechanics tests of recycled aggregate and natural aggregate, in addition to the content of needle-like particl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it shows that the recycled aggregate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natural aggregate, while the other four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s relatively poor than the natural aggregate, but the difference is not great.
waste concrete; recycled aggregate; natural aggregate; comparison test
10.3969/j.issn.1672-1144.2017.02.023
2017-01-20
2017-02-17
福建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6J0101);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JAT160341)
范 煒(1971—),女,河南焦作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高性能混凝土研究。E-mail:fw408@163.com
陳 峰(1981—),男,福建福州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高性能混凝土研究。E-mail:8303433@qq.com
TU528.041
A
1672—1144(2017)02—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