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根
在水蛭養(yǎng)殖生產中,人工育苗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只有掌握水蛭人工育苗技術,大量地繁殖后代,有足夠的苗投入池中,才能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
一、種蛭的來源
1. 野外捕撈
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從天然水域捕撈成蛭作為種蛭。我國北緯32~38°水流緩慢的小溪、溝渠、坑塘、水田、沼澤、湖畔以及溫暖濕潤的草叢處均有野生水蛭??刹捎萌斯ぶ苯硬稉婆c引誘捕撈兩種方法獲得種蛭。
2. 從養(yǎng)殖單位購買
①購種季節(jié)。水蛭每年春季和秋季各產卵1次。人工育苗所需的種蛭必須在春季采購,育出的苗正好與養(yǎng)殖生產需要蛭苗銜接上。人工水蛭養(yǎng)殖首批放苗時間在5月中下旬,春季育出的蛭苗放養(yǎng)后,到10月上中旬可收獲加工成干品。春季環(huán)境溫度越來越高,養(yǎng)殖環(huán)境比較好控制,水蛭的餌料也易獲得。②購種最佳時間。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來說,春季購種最佳時間段是3月底至4月,超過了5月1日,購回的種蛭就會少產1個卵繭。根據筆者的經驗,為了縮短暫養(yǎng)時間,購蛭種的最佳時間應在4月15日前。
二、種蛭的挑選
種蛭可從成年水蛭中挑選,種齡在2年以上,且種齡一致,體重15~20克/條;以活潑健壯、體軀飽滿、體表光滑、有彈性的個體為佳,即放在手心里或用手指觸碰會立即縮成團。水蛭是雌雄同體,異體交配。在繁殖季節(jié),水蛭身體前部雌雄生殖孔間都有明顯隆起的生殖帶,繁殖以后生殖帶消失,所以進種時要特別注意,以免誤進已繁殖或未達到性成熟的個體。
三、種蛭的運輸
1. 運輸方法
目前種蛭運輸方法有干運法和濕運法。
①干運法。此法有兩種方式:一是裝袋運。將種蛭裝入80目尼龍篩絹網袋中(規(guī)格:30厘米×40厘米),每袋裝5千克,扎緊袋口,然后放入比袋稍大、兩端留有通氣孔的塑料泡沫箱中,箱底放少量水草或少量水以保持箱內濕潤。連續(xù)運輸24小時內到達,成活率可達100%。二是塑料泡沫箱運。把水蛭直接放入塑料泡沫箱中,留1/3空間,箱上口均勻地涂抹一圈(寬度3厘米)牙膏,防止水蛭逃跑。最后蓋上箱蓋,用膠帶封好箱口,箱蓋上留多個小孔以通氣。
②濕運法。在塑料圓桶中放少量水,水深10厘米左右,直徑30厘米的桶可裝5千克左右,桶口加蓋蓋緊扎實,在蓋上鉆多個小孔以通氣。如無蓋子,可用80目篩絹網布封口,再用粗橡皮筋扎緊網布以防水蛭逃離。
2. 運輸注意事項
運輸種蛭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工具。運輸時間在3小時以上,要向容器中沖水1次,以保持水蛭皮膚的濕潤。途中要檢查有無水蛭爬出,發(fā)現有縫隙要及時修整。如果運輸距離較近,2小時內可到達目的地,裝運可因陋就簡。
四、種蛭的暫養(yǎng)
1. 暫養(yǎng)池(箱)的選擇
購買或自然水域捕撈的種蛭運到后必須放入單獨的暫養(yǎng)池中飼養(yǎng),暫養(yǎng)池可用舊水泥池,也可用落地網箱(50~60目)或浮動網箱(50~60目)。種蛭入池暫養(yǎng)前7天,對暫養(yǎng)池按照常規(guī)方法進行清池消毒,待消毒藥劑毒性消失后才可進蛭種。
2. 種蛭的消毒與放養(yǎng)
種蛭放養(yǎng)前要進行消毒處理,以免感染疾病,造成養(yǎng)殖失敗。種蛭消毒常采用藥浴法,在大塑料方桶(容量為100~150升)中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5~10分鐘(水溫15~25℃)或用3%~5%食鹽溶液浸洗5分鐘,然后放入暫養(yǎng)池(網箱)中飼養(yǎng)。一般放養(yǎng)密度為2.5~3千克/米2。
3. 暫養(yǎng)期的管理
①暫養(yǎng)早期的管理。暫養(yǎng)時間的長短完全取決于進池時間早晚。如果種蛭進池早,則暫養(yǎng)時間就長;相反進池時間遲,則暫養(yǎng)時間就短。不過暫養(yǎng)結束時間最遲不可超過4月30日。種蛭進暫養(yǎng)池后,要連續(xù)仔細觀察4~5天,如水蛭無死亡,也未出現厭食、發(fā)蔫、體色變暗、失去光澤和彈性等現象,確認無病后便可轉入正常的飼養(yǎng)階段。
②日常飼養(yǎng)管理。水蛭在暫養(yǎng)期間主要完成交配。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水蛭交配時間不一致。在長江流域水蛭交配時間開始于3月中下旬,華北地區(qū)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水蛭交配期能量消耗較大,吸食較旺盛,因此暫養(yǎng)期必須經常投喂螺螄,一般每周每50千克水蛭投喂螺螄5~6千克。此期防病工作也不可忽視,每7~10天用0.2%食鹽溶液或0.8~2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潑灑消毒1次。發(fā)現患病水蛭要立即隔離治療,以免傳染。
4. 產卵繭床的準備
①產卵繭床條件。產卵繭床必須是比較松軟的土壤,土壤含水量要控制在35%~40%(即用手一捏可成塊,輕輕晃動可散開)。
②產卵繭床種類。目前各地采用的產卵繭床主要有4種:一是水泥養(yǎng)成池產卵繭床(見圖1)。在水泥池底部堆放合適的土壤,堆高25~30厘米、寬120厘米,長度根據需要而定。產卵繭床雨天要防雨,晴天要遮陽,干燥時要灑水,保持要求的濕度。二是露天畦式產卵繭床(見圖2)??稍谒咎锢锝ㄔ飚a卵繭床,先把土壤翻松、整平,再筑畦。畦高50~60厘米、寬120厘米,畦與畦間開排水溝,溝寬60~70厘米、深50~60厘米。溝中水深正常保持20厘米,不能忽高忽低,始終讓畦露出水面30厘米左右。不管晴天還是雨天畦上都要覆蓋稻草,以遮陽或防止雨水沖洗,保持合適的土壤濕度。三是舊魚池棚畦式產卵繭床(見圖3)。舊魚池經修補漏洞、清洗消毒后,即可建造產卵繭床。如3米寬的舊魚池,可建畦2條(畦寬120厘米、高35厘米),排水溝3條(溝寬20厘米,長不限)。投放種蛭前進水10厘米深。排水口插上彎頭以調節(jié)溝中水位。如畦土溫度低可覆蓋稻草保溫。四是露天落地網箱畦式產卵繭床(見圖4)。閑置稻田松土后即可建畦,畦與畦間距30厘米,每畦寬120厘米,畦與畦間挖溝,溝寬25厘米左右,挖出的土用于加高畦。畦必須整平,每畦四周設置防逃網,防逃網用寬1.5米的60目或50目聚氯乙烯網片制作,防逃網緊貼畦四周,網片下埋40厘米,與畦底成“L”形,上方向內折成直角作為防逃檐,檐寬20厘米,防逃網高出畦面60厘米左右。田畦四周每隔1.5米立1根竹竿或木條并用鉛絲捆扎以固定防逃網。畦面要覆蓋稻草。
五、蛭種的投放
1. 投種時間
水蛭屬卵生動物,發(fā)育成熟的水蛭經交配后約1個月開始產卵繭,此時平均溫度在20℃左右,浙江地區(qū)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因此,當暫養(yǎng)池水溫上升到18℃時,必須把種蛭捕起移入產卵繭床,轉移過遲會降低卵繭產量。
2. 投種方法與要求
投種時產卵床溝中要蓄水,蓄水量以產卵繭床露出水面25~30厘米為宜。放養(yǎng)時把種蛭放到產卵床上四周陰涼潮濕的地方,讓其自行爬入水溝里。每平方米產卵繭床投放種蛭2~2.5千克。
3. 種蛭的管理
①投餌。為了使種蛭產卵繭時有足夠的能量,要在產卵繭床溝中投些螺螄以供其食用。
②定時測量產卵繭床泥溫。為了掌握收集卵繭時間,每天上午8時和下午2時各測量1次泥溫,并做好記錄。
③觀察產卵繭床的土壤含水量。如土壤干燥,要及時噴灑適量的水。若是室外產卵繭床,暴雨淹沒畦面應在3天內恢復,否則繭內幼體會窒息死亡。
④保持產卵繭床周圍環(huán)境安靜。產卵期間,應盡量保持環(huán)境安靜,避免干擾水蛭筑繭,否則會出現空繭。孵化期間,更不能在產卵繭床上走動,以免踩破卵繭。
⑤堅持巡視產卵繭床。產卵繭后的水蛭有時會爬到產卵繭床邊緣,體質差的水蛭會發(fā)生死亡,要及時收集起來加工;對不健康的水蛭,要集中暫養(yǎng);對于很活潑的水蛭,應放回產卵繭床,讓其鉆入泥土中繼續(xù)產卵繭。如果產卵繭床是水泥底面,兩產卵繭床之間的畦溝應有積水,這樣從泥中爬出的水蛭不會干燥而死,也不會影響產卵繭床的濕度。
4. 產卵繭的過程
種蛭進入產卵繭床后,會慢慢鉆入松軟潮濕的泥土中,接著向上方鉆一斜行的或垂直的穴道。穴道寬1厘米左右,長5~6厘米,且有2~4個分叉道。水蛭前端朝上吸在穴道中,環(huán)節(jié)部分分泌一種稀薄的黏液,夾雜空氣形成泡沫狀物體。然后再分泌另一種黏液,構成一層卵繭壁。卵自雌性生殖孔排出,落在繭壁和蛭體之間的空腔內,再分泌一種蛋白液于繭內,接著慢慢向后蠕動退出,同時由前吸盤腺體分泌液體形成栓,塞住繭前后兩端的開孔。親蛭從產卵繭到退出繭,約需30分鐘。1條種蛭至少產繭1個,也有的產繭2~3個,最多的產繭4個。卵繭為橢圓形,呈海綿狀,第一個產的繭大,最后產的繭小,大小為22~33毫米×15~24毫米,每個卵繭重1.1~1.7克。卵繭產在泥土中數小時后,顏色由剛產出時的白色泡沫球狀,逐漸轉變成粉紅色,接著又變成紫色,最后隨著繭壁慢慢變硬,形成木頭色的蜂窩狀球體。在正常氣候條件下,產繭過程共經歷7天左右。
六、水蛭卵繭的孵化
1. 收集卵繭
由于每條種蛭產繭、產卵不同步,所以不能馬上收集卵繭。第一次收卵繭時間為種蛭移入產卵繭床后20天左右,第二次收卵繭時間為種蛭移入產卵繭床后30天左右。收集卵繭操作要小心、仔細,不要損壞卵繭。用鐵鍬從產卵繭床底部逐一有序地把泥翻起,從泥中揀出卵繭,小心地放入容器中待孵化。
2. 水蛭卵繭室內人工孵化
在專用的孵化室內,通過人工控制溫度和濕度,創(chuàng)造最佳的孵化環(huán)境,同時避免天敵的侵襲,使水蛭的孵化率大大提高。
①孵化土準備。孵化土是水蛭卵繭人工孵化的關鍵材料,卵繭在進箱孵化前要準備好。但是孵化土準備工作也不要太早,土壤長時間的儲存會發(fā)霉變質,一般在卵繭孵化前7天準備好即可。孵化土要經過消毒處理,不然卵繭孵化率很低。孵化土消毒處理工藝:將從稻田挖取的土壤經過蒸煮處理或用化學藥品消毒曬干至發(fā)白用米篩篩選細粒儲存待用。儲存時袋口不要封閉。
②孵化容器。塑料桶、塑料泡沫箱等都可作為孵化用具,清洗干凈后在日光下曬干待用。
③卵繭入箱。卵繭入箱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選卵繭。將從產卵繭床土中取出的卵繭進行適當挑選,剔除破繭,再按照大小、老嫩分開進箱。二是排卵繭。孵化箱底部先鋪一層孵化土,厚度為1~1.5厘米,然后將卵繭較尖的一端朝上整齊地擺放在孵化土上,擺放好后其上再蓋一層1.5~2厘米厚的孵化土,孵化土上再蓋一層保濕純棉紗布或棉布等,以保持孵化土濕度在30%~40%。也有人提倡卵繭上不蓋孵化土,勤灑水即可。為防止幼蛭逃跑,在孵化容器上加蓋一層60目的尼龍篩絹網,最后用塑料薄膜包裹嚴實,以防止孵化器內的水分蒸發(fā)。一般經過25天左右即可孵出幼蛭。由于幼蛭孵出時間有早有晚,為了防止孵出的幼蛭逃跑,在塑料泡沫箱下面用塑料薄膜圍設1個小池,池內蓄適量的水,并在水面放一些竹片或木棒等,供幼蛭爬到上面棲息。養(yǎng)殖規(guī)模小的單位也可用較大的水缸或其他盛水的容器代替塑料薄膜圍成的水池。
3. 注意事項
①經常觀察孵化土干燥程度。在孵化過程中,孵化土濕度要控制在30%~40%,孵化室內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80%,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卵繭的孵化。如果發(fā)現箱內孵化土含水量降低,可用噴霧器進行噴水,以達到所要求的孵化濕度。必要時可直接往棉布上面噴霧,但要防止噴灑過濕。
②注意孵化室的溫度。室內自然溫度應控制在20~23℃之間,室溫過高要打開門或窗戶通風,室溫過低要緊閉門窗。
③不要隨意搬遷孵化箱。搬遷不當會損壞卵繭,造成卵繭內的幼體窒息而死。
(作者聯系地址: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 郵編: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