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完全可以把引導孩子做家務當成一種特殊的“培訓”,其意義在于:
1.參與家務勞動的學習和練習是一種動手鍛煉,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手眼協(xié)調(diào)、模仿能力。
2.孩子在學習和摸索家務勞動的過程中,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鍛煉,比如,做飯就像做實驗,整個嘗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考的過程。
3.孩子能夠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他從中獲得的自我效能感絕對不亞于背出一首唐詩,關鍵在于父母如何引導。
4.擅長做家務的孩子,會有更多的同理心,與人交往中會有更多的“共情”能力,并且也更會照顧人。
TIPS:共做家務,美好親子時光
我們都知道,讓孩子學做家務能讓他早早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為日后自理能力的掌握打下基礎,還能鍛煉他的動手能力,增加動腦機會,拓展想象力。
除此之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做家務,本身就是一種親密而快樂的親子時光,無形中能增進親子感情。全家人一起勞動,偶爾聊聊天,偶爾互相幫助或者提出意見,彼此都能收獲快樂。而且,父母會發(fā)現(xiàn)勞動時更容易溝通了,孩子變得能干懂事了。孩子則在完成任務后產(chǎn)生一種成就感,他也能明白爸爸媽媽平日里操持家務有多辛苦。
另外,孩子通過家務勞動,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忙做。從而塑造了他勤勞的品質,培養(yǎng)了責任意識,對于凝聚全家的向心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孩子不愛做家務,父母如何引導?
不同于成人對于家務的認知,在孩子的眼里,家務就像是游戲,如果能正確地“get”到做家務的技能并獲得家長的認可,簡直就像打怪通關一樣有趣。所以在孩子接觸家務勞動之初,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正確引導,主要在于兩方面:
別輕易打擊
孩子對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心,只要家長給他一個機會去嘗試,他就能從中獲得樂趣,并樂此不疲地去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是在“添亂”,不僅做不好,還增添了收拾的麻煩,所以會阻止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其實這是在剝奪他們獲取自理生活的能力。家長要給孩子不斷“試錯”的機會,只有不斷嘗試,孩子才能獲得自理和家務的能力。
別胡亂誘導
有些家長會用給孩子酬勞來誘導他做家務,比如當孩子做了額外的、或過重的家務勞動時,就適當給予一些金錢激勵。但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的家務最好不要與物質金錢獎勵掛鉤,因為你要讓他明白,家務是家庭中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這個過程中,注重的是合理的引導而非金錢的誘導,否則以后一旦不給予“強化物”,孩子做家務的行為會消退。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家長耐心的陪伴和言語鼓勵才是最有意義,也是最好的“強化物”。
孩子學做家務,要用心,也要有耐心
設計家務學習計劃表
首先,父母要花點心意,可以給孩子設計一個家務學習計劃表,孩子對家務的學習其實也有自己的興趣和規(guī)劃,比如有些孩子更喜歡做整理工作,有些則想先學會燒一個簡單的菜等,每一位家長都可以通過與孩子商量,一同制定家務工作的計劃表。當孩子學會或完成其中一項的時候,可以在計劃表上打勾或劃去,這樣每一次的進步或成就都是直觀可見的,能讓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
做一位“懶”家長
其次,學習是一條充滿挫折的道路,孩子學做家務也同樣如此,即使?jié)M懷信心,孩子和家長也都用心、努力了,但結果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幫倒忙。此時,父母的態(tài)度會怎么樣呢? “我家孩子做什么感覺都是越幫越忙,每次都要大人返工,還不如我一手一腳把事情做了呢?!边@幾乎是所有樂于為孩子“代勞”的父母們一致的想法,這類家長往往自己很勤快,性子急,當看到孩子笨手笨腳地嘗試做家務,就會忍不住搶過來說“還是我來吧”。
其實,“懶”家長才能養(yǎng)出勤快的孩子。比如,我就是這樣一位“懶”媽媽,在我家樂姐3歲的時候,無論她玩具攤得有多凌亂,玩好之后必須自己整理好;在上幼兒園之前,她幾乎也學會了自己穿襪子、鞋子,晾開的衣服收回來后,她要自己疊好,無論我多么趕時間,我也不會催促她或是為她代勞。
以讓她整理她自己的玩具架為例,一般來說,我會用一種啟發(fā)和引導的方法去激勵她不斷嘗試“這幾本不太看的書,我們是否放到最上面去比較好”“故事書和雜志分開放,放完我們數(shù)一數(shù)收齊了多少本雜志吧”……
所以,這其中的“懶”并不是不管不問,而是給予足夠的耐心去讓孩子嘗試,不插手代勞,但全程陪伴,并且家長要在這個過程中陪孩子一起挖掘出做家務的樂趣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才是最好的激勵。
作者介紹:
呂秋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多家母嬰雜志專欄作者,壹心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現(xiàn)任母嬰類門戶網(wǎng)站主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