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每周末晚上準時地守在電視前,看著一堆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唱著熟悉的老歌,然后深更半夜在主持人復(fù)讀機般的嘮叨聲中,聽著誰誰留下、誰誰離開……
記憶中這樣的日子,似乎是從十三年前的“超級女聲”開始的。年齡再長些的觀眾,說不定還會聯(lián)想到早年“青歌賽”等紅極一時的節(jié)目。但是“青歌賽”們沒有今天的節(jié)目那么商業(yè),觀眾的互動參與度也基本為零。所以開“歌唱選秀模式”先河的,應(yīng)該還是“超級女聲”,以及它的衍生和縱深產(chǎn)品——“快男”“快女”,各類“好聲音”“好歌曲”“歌手”“好歌聲”“歌王”……
中國人喜歡聽歌、唱歌。喜歡到什么程度?聽歌——以前不太直觀,現(xiàn)在知道了。每到周末,大家都在微信、微博上點贊和開罵,內(nèi)容照例是各電視臺的歌唱選秀。唱歌——不只在日本人發(fā)明的卡拉OK,酒館、澡堂子、集體宿舍的水房、甚至包括外表無聲心里哼哼……多少年,大家都一直那么哼唱著過來了。除了唱歌的內(nèi)容嗓音有變,以男士們?yōu)槔?,從粗門大嗓兒的“石油工人”“建筑工人”,變成失戀絕望的偽娘。但無論如何變,大家一直都在聽、在唱,而且有時誰也不服誰——這就是選秀最初的土壤。
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度,最不缺的就是文藝人才。甚至有些歌手的嗓音都能涌現(xiàn)出“類型嗓”。就像張楚之后,又有老狼,有樸樹,有許巍,一直到今天的趙雷……這一路帶著青澀顫音,咬字帶著小心翼翼的唱法,基本已經(jīng)成了當代校園歌手/民謠歌手的主流特色之一。如果再算算二人轉(zhuǎn)演員里有多少能成功模仿劉歡唱歌的,就能讓人進一步悟到一個歌壇真理:好嗓子其實也不那么稀罕,關(guān)鍵是看誰在用,用在哪個舞臺上。這后一點,那些選秀歌手們尤其明白,所以當獲得某個導(dǎo)師青睞時,才會有人那樣喜極而泣、哭成一臉“熊貓”。
然而,不是每個哭成熊貓的歌手都能成為冠軍,也不是每個選秀冠軍得了“第一”以后就能一直被人記憶。張學(xué)友也是選秀冠軍出道,他最初的成名曲是羅大佑的《穿過你的黑發(fā)的我的手》以及日語填詞翻唱歌曲《遙遠的她》,但是他后來能被人記住是因為其獨特的聲線,以及這條聲線背后強大的編曲和填詞團隊……現(xiàn)在的選秀冠軍很少有人能有張學(xué)友的幸運,哪怕是像陳楚生這樣有創(chuàng)作能力的歌手,也面臨著歌曲能不能和時代對接的問題。
靠唱別人代表作出名的歌手,星途是很難長久的。早年這種翻唱在港臺歌壇叫做“唱口水歌”,為一線藝人所不取。后來伴隨著齊秦、王菲、王杰等重量級歌手靠翻唱來維持人氣,翻唱才稍稍被聽眾包容和接納了一點兒。但再美的歌聲也有用舊的時候,何況熟歌畢竟是熟歌,聽多自然也就厭了。當代人太忙碌,不會有耐心撐到把一首歌聽完一百遍,何況一百遍之后,“一百零一”也是一道生死大關(guān)。更嚴峻的是,中文歌壇似乎還沒有那么多供大家消耗的耐聽曲目。尤其是2000年以來,R&B、嘻哈等唱法風(fēng)行,千歌一面、千嗓一面的情形太普遍,比三十年前的“西北風(fēng)”還要厲害!能被廣為傳唱的原創(chuàng)優(yōu)秀歌曲實在是屈指可數(shù)??蓵r間不等人,連蕭敬騰、華晨宇、李宇春都已經(jīng)坐到“導(dǎo)師”的位置上指點新人了,可見娛樂圈的更新?lián)Q代是有多快?而讓人耳目一新的好歌兒又在哪里?新的黃舒駿、楊慶煌、陳升、童孔、陳明、阿桑又在哪里?我們提的還只是“實力唱將”,沒敢進一步去比那些唱作能力俱佳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