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人們對美食的興趣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培養(yǎng)的。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演進和民族遷徙過程中,食物既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資,也是人們疏解鄉(xiāng)愁的載體。當我們談論地域文化時,飲食文化和其在人們心中形成的長久印象是繞不開的標志性符號。
新春時節(jié),這些符號總會更加顯眼。因為每當春節(jié)假期回來,同事、朋友們對美食的熱情就會高漲一陣,彼此分享各地年俗時,各地美食是必不可少的話題。閑談多了,即使我并不自詡為“吃貨”,也能了解到四川人對麻辣的熱愛和湖南人對香辣的執(zhí)著,還能在寒暄客套時以云南汽鍋雞或貴州酸湯魚開場。
這要歸功于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食物對人的意義已在飽腹和解饞之外有了更寬廣的內(nèi)涵。對美食的同理心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人們對陌生地域的距離,從而讓其成為領略某地民俗文化的一把鑰匙。比如我國有幾大菜系,它們都經(jīng)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這就和不同地區(qū)氣候、地理、歷史、物產(chǎn)及民間文化風俗都有關系。
推而廣之,在世界各地,都有屬于自己的飲食文化,并影響著更廣泛的文化概念。本期專題聚焦于美食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們希望借此為窗口,觀看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狀態(tài)的人們的生活特征。
以下和讀者見面的攝影師都不是專業(yè)的美食攝影師,他們對食物的熱情更關乎食物所承載的故事和通過食物照片反映出的對社會生活的理解。
蔡小川是《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攝影記者,從2014年開始為該雜志年貨特刊掌鏡拍攝十五道開篇點心圖片,和專職美食攝影師不一樣的是,他用拍環(huán)境肖像的方式來拍點心,目的不在于勾引讀者的食欲,更希望讀者看到食物背后的文化要義;潘超越是報道攝影師,對待食物一直信奉“吃飽”原則,在埃及駐扎的近3年里,他竟發(fā)現(xiàn)很多埃及人和他一樣,雖然沒什么人會自詡為“吃貨”,但并不影響他們從飲食上獲得快樂;原本學時裝攝影的英國攝影師塔尼婭·霍頓(Tanya Houghton),從餐桌視角講述移民故事,告訴讀者食物是他們維系故土的一條紐帶,是群體歸屬感的一個庇護所;美國攝影師亨利·哈格里夫斯(Henry Hargreaves)和食材藝術家凱特林·萊文(Caitlin Levin)使用在全球不同地區(qū)品嘗和收集來的食材創(chuàng)作了一組地圖,把自己對各國飲食文化的理解具象化;大菜是一位美食大V,喜歡旅游和美術,她認為烹飪也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而美食便是看到生活之美的窗口。
他們都在用照片呈現(xiàn)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都在通過味蕾理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