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去姐姐家做客,她6歲的兒子跑過來,把小手在我面前一伸:“小姨,吃蛋糕,我自己烤的?!?/p>
“嚯,這么能干?”我驚喜地接過來吃了兩塊,味道還真的不錯。
誰知小家伙又把空蕩蕩的小手一伸:“小姨,一共兩塊蛋糕,你要付我10元錢?!?/p>
“???”我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有些尷尬。他媽媽趕緊過來打圓場:“別提了,我?guī)ヒ陨心沁呉粋€親戚家住了一段時間,體驗異國文化,回來就變成這樣了?!?/p>
我頓時有點明白了,對于猶太人來說,他們的教育體系就是合理的“生財有道”。
那家人有兩個孩子。姐姐帶著我的小外甥去的時候,他們家的大兒子先跑過來,拿著一堆玩具,兩個小孩玩了個不亦樂乎。沒想到玩完以后,他們家的大兒子居然拿出一個計算器,非要跟小外甥收1謝克爾的玩具磨損費。
小外甥哪里見過這場面,小嘴一撇就哇哇大哭起來,姐姐哄了半天才哄好。
本以為這樣下去,幾個孩子肯定玩不好了。誰知時間一久,小外甥居然逐漸適應(yīng)了這樣的環(huán)境,也學(xué)會了賺取自己的零花錢。那段時間每天早上起床,幾個孩子搶著掃地、擦窗戶,因為每次家務(wù)勞動都可以得到2~3謝克爾。小外甥甚至學(xué)會先花錢買葡萄柚,再用榨汁機榨柚子汁,在早餐時加價賣給幾個大人。有意思的是,為了能賣個好價錢,他的英語水平進(jìn)步奇快,讓姐姐又驚又喜。
盡管如此,他的小腦子還是沒有轉(zhuǎn)過兩個猶太孩子。那兩個小孩每晚都纏著他,讓他講中國的故事。小外甥第一次被這么眾星捧月,自然洋洋得意,雖然中英文磕磕絆絆,但加上手勢比比劃劃,對方居然也聽懂了大半。
結(jié)果到臨走的那一天,兩個小孩才告訴他,他們其中一個孩子把這些故事講給班上的同學(xué)聽,跟講評書似的,每聽一段收一次錢;另一個干脆把故事潤色一下,用電腦記錄下來,打印成小冊子,賣給同學(xué),賺了一大筆。小外甥聽得一愣一愣,簡直不能相信自己就這么成了冤枉的“供應(yīng)商”。還好兩個孩子把小外甥喜歡的玩具送給了他,說是作為“故事成本”,這才讓他稍稍找回了一點平衡感。
對于小外甥要走的事情,兩個小孩惋惜得不行,一再追問:“到了中國能給我們郵點當(dāng)?shù)靥禺a(chǎn)嗎?一定可以賣個好價錢?!?/p>
“所以,”我姐姐無奈地拍拍手,“我這兒子大受刺激,回來以后就一心研究著怎么賺錢。這蛋糕就是他非要跟我學(xué)著烤的,然后賣給客人,還帶到學(xué)校去賣給同學(xué),因為這個事,前幾天我還被老師找去談話了?!?/p>
我聽得直樂,轉(zhuǎn)頭看見小外甥還執(zhí)著地伸著小手,只好乖乖地付了10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