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霞,雷建峰,高麗麗,鄭 慧,李 淦,王立紅,鎖忠程,李 君,張巨松
(1.新疆農業(yè)大學農學院/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2.新疆巴州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光合物質生產的影響
徐新霞1,2,雷建峰1,高麗麗1,鄭 慧1,李 淦1,王立紅1,鎖忠程1,李 君1,張巨松1
(1.新疆農業(yè)大學農學院/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2.新疆巴州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以新陸早32號為供試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研究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其光合物質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長,因其地膜覆蓋率高,采光面積大,地溫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生長,因其通風透光性強;其中66+10模式與72+4模式相比,棉花生育時期提前3 d,株高高于72+4模式15.66%,葉片多于72+4模式13.53%,兩者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以此為基礎,66+10模式下棉花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得到有效合理的協(xié)調,并促進了生殖器官干物質的積累,且因中后期的通風透光性強,提高了外圍鈴比例,為增產做貢獻。
機采棉;行距配置;生長發(fā)育;光合物質
棉花作為主要經濟作物,不僅在國家和地方農業(yè)產值中占有著重要地位,而且是棉農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對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作用顯著。然而棉花生產總的效率仍然較低,收獲環(huán)節(jié)是勞動強度最大、耗費人力最多、投入成本最高的環(huán)節(jié),已經成為影響棉花生產的瓶頸[1-3]。因此,實施機采棉收獲技術是棉花生產發(fā)展的必然趨勢[4-6]。機采棉農藝技術是機采棉作業(yè)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綜合配套技術主要包括株行距配置方式、品種篩選、灌溉技術、施肥技術、打頂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及脫葉催熟技術[7],而影響機械化采棉的關鍵技術主要是株行距配置方式。棉花的生長發(fā)育受品種遺傳特性、環(huán)境條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栽培措施對棉花的生長發(fā)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前人在水[8-10],肥[11-16],調節(jié)劑[17-18]等栽培措施上對棉花生長發(fā)育進行了研究,但有關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其干物質的研究還鮮有報道;本研究在新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進行,從分析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下棉花的生長發(fā)育及其干物質積累入手,找出行距配置對棉花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及棉株干物質積累的規(guī)律,為新疆適宜的機采棉行距配置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與數據分析。
1.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4年4—10月在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六戶地鎮(zhèn)陳家渠村進行。采用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棉花供試品種為新陸早32號。試驗設2個處理(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株距為9.5 cm,理論密度27.7萬株·hm-2。機械鋪膜播種,采用幅寬2.05 m膜覆蓋,一膜6行,每小區(qū)2膜12行,小區(qū)面積為4.76×20=95.2 m2,重復3次??偸┠蛩?75 kg·hm-2,磷酸二銨180 kg·hm-2,硫酸鉀360 kg·hm-2,其中基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銨18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其余隨水滴施。4月25日人工播種,4月10日澆頭水,全生育期共6次滴水,總滴灌量為3 300 m3·hm-2,其他田間管理同大田。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1.2.1 地溫 使用MicroteLite5016P-PH U盤式溫濕度記錄儀(地溫計),自播種至盛鈴期前,監(jiān)測地溫,30 min記錄一次,儀器埋于邊行距兩側棉株7 cm,深5 cm處,重復3個。
1.2.2 生育進程 出苗:50%的棉苗2片子葉出土平展的日期。
三葉:50%的棉苗有3片真葉的日期。
現蕾:棉株第一果枝葉腋出現三角花苞長3 mm時為現蕾,全區(qū)現蕾達到50%的日期。
圖1 66+10 cm行距配置模式圖
Fig.1 The 66+10 cm row spacing pattern
圖2 72+4 cm行距配置模式圖
Fig.2 The 72+4 cm row spacing pattern
盛蕾:50%的棉苗第四果枝現蕾的日期。
初花:50%棉株基部任意一果枝上第一朵花開放的日期。
盛花:50%棉株第四果枝開花的日期。
盛鈴:50%棉株第四果枝有成鈴的日期。
見絮:50%棉株基部任意一個果枝第一個棉鈴開裂露出白絮的日期。
1.2.3 農藝性狀 自3葉期開始,每隔7 d調查一次各處理的株高、主莖葉片數。
株高:子葉節(jié)至最上部一片展開葉葉柄基部(打頂后為主莖頂端)的高度。
1.2.4 棉鈴時空分布 時間分布:各處理小區(qū)對所定點的80株棉花在7月15日、8月10日、9月5日分別調查單株成鈴數,折算成伏前桃、伏桃和秋桃(伏前桃:7月15日所調查的成鈴數,伏桃:8月15日調查的成鈴數-伏前桃,秋桃:9月5日調查的成鈴數-伏桃-伏前桃),重復3次;空間分布:于8月30日,選取連續(xù)20株棉株,調查其棉鈴空間分布(1-3果枝、4-6果枝,7以上果枝)。
1.2.5 干物質積累測定 自3葉期-吐絮期間的各個生育時期,不同處理選取具有代表性的6株棉花,分地上部分按莖、葉、蕾花、鈴殼、棉纖維、棉子等器官分開在105 ℃殺青30 min后,80 ℃烘至恒重,測定其干物質重。
1.2.6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10與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
2.1 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對地溫的影響
利用MicroteLite5016P-PH U盤式溫濕度記錄儀測量了2014年4月25日至7月16日連續(xù)82 d土壤5 cm處的地溫變化。圖3為膜中地溫的變化,由圖可知,地溫隨播種天數逐漸增高,至播種后50 d,地溫達到峰值,之后出現下降趨勢;播種后0~50 d,屬于地溫升高階段,前40 d,表現為66+10模式地溫低于72+4模式,差值在0.41℃~1.49℃之間,其中播種后10 d,差值最大,之后隨天數的增長,差值變小,至播種后50 d,差值最小,且地溫表現為66+10模式>72+4模式;播種后50~80 d,地溫處于下降階段,均表現為66+10模式>72+4模式,差值在0.17℃~0.71℃之間。圖4為膜邊地溫的變化,由圖可知,膜邊兩處理間差異很小,變化趨勢與膜中相同,播種后0~50 d地溫處于上升階段,50~80 d處于下降階段;0~40 d,兩模式表現為66+10模式<72+4模式,差值為0.08℃~0.60℃;40~80 d,兩模式表現為66+10模式>72+4模式,差值為0.18℃~0.71℃。說明兩模式對膜中地溫影響大于膜邊,且隨覆膜寬度增加,增溫效果增強。
圖3 膜中地溫變化趨勢
Fig.3 The variation trend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film
圖4 膜邊地溫變化趨勢
Fig.4 The variation trend of soil temperature at the edge of film
2.2 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花生育進程的影響
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花生育時期有影響,如表1所示,66+10模式出苗用時12 d,晚72+4模式1 d;三葉期,66+10模式晚于72+4模式2 d;現蕾66+10模式晚于72+4模式3 d;至盛蕾,66+10模式縮短差距,兩模式間相差1 d,之后66+10模式早于72+4模式,至見絮,66+10模式早于72+44模式3 d。盛蕾期前,均表現為72+4長勢快于66+10模式,是由于72+4前期地溫高于66+10模式,加快了棉苗的生育速度,提早了生育進程,使其生育時期較66+10模式提前了3 d;盛蕾之后,棉株進入生殖生長為主,營養(yǎng)生長為輔階段,66+10模式的窄行較72+4模式相比,更利于棉株間協(xié)調生長,而72+4模式由于窄行較窄,棉株間存在水分、養(yǎng)料、光照等資源的競爭,使其棉株生長進程減速,導致之后其生育時期晚于66+10模式3 d,總體表現為66+10模式現蕾晚,開花和吐絮早,生育期相對縮短,72+4模式現蕾早,開花和吐絮晚,生育期相對延長。
表1 行距配置對棉花生育時期的影響
2.3 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花株高、葉片的影響
株高是棉花生長發(fā)育狀況的首要指標,其高矮直接影響著棉花的株型、光能利用率,從而影響棉花結鈴的多少,最終影響棉花產量。如表2所示,行距配置對棉株株高有影響。出苗后21~35 d,66+10模式的株高顯著低于72+4模式2~3 cm,說明66+10模式苗期長勢弱于72+4模式;42~56 d,兩模式之間株高差異不顯著,其中66+10模式的株高大于72+4模式,現蕾后,隨棉株增長,棉株間對光、水、肥等因子競爭加強,致使72+4模式株高長勢由強轉弱;63 d后,兩模式間株高呈顯著性差異,66+10模式株高遠大于72+4模式。從日增長量分析,三葉期前,66+10模式<72+4模式,現蕾,66+10模式≈72+4模式,盛蕾~盛花,66+10模式>72+4模式,其中兩模式均為初花期日增長量最大,66+10模式為1.37 cm·d-1,72+4模式為1.07 cm·d-1。實驗結果表明,72+4模式下的棉株形態(tài)矮小,直接影響產量。
表2 行距配置對棉花株高的影響/cm
注:表中數字后的英文字母表示差異達5%顯著水平,下同。
Note: Values within a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the same below.
產量的高低,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棉株群體光能利用情況,而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面積的大小決定了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大小,葉片的數量和空間分布,對光合生產率和總干物質的積累均有重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葉片數越多,葉面積越大,越易進行光合作用,光合產物積累越多。兩模式的葉片變化動態(tài)均為先增后減趨勢如表3。出苗后21 d,66+10模式出3片葉,72+4模式則出到3.7片葉,兩模式間差異不顯著;21~35 d,66+10模式的葉片數與72+4模式的葉片數呈顯著性差異,其中72+4模式葉片數多于66+10模式0.37~0.88片,說明現蕾前,72+4模式出葉速度較66+10模式快;其后兩處理葉片數差異不顯著,直至出苗后63 d,兩處理葉片數達到了峰值,模式間呈顯著性差異,66+10模式多于72+4模式1.13片,之后兩模式葉片數開始減少,其中72+4模式降幅大于66+10模式,是由于72+4模式窄行較窄,棉株間葉片重疊程度重,不利于棉株透風透光,導致棉株基部葉片掉落幅度大于66+10模式。
表3 行距配置對棉株葉片數的影響
2.4 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鈴時空分布的影響
棉鈴時間分布,由圖5可看出,66+10模式的伏前桃和伏桃均多于72+4模式,僅秋桃略少于72+4模式,其中兩模式三桃(伏前桃:伏桃:秋桃)比例為,66+10模式為17%:81%:2%,72+4模式為12%:85%:3%。兩模式均以伏前桃、伏桃為主體桃,66+10模式與72+4模式相比,伏桃所占比例低,但單株結鈴多,且秋桃所占比例低,表明此模式使得棉花生育期相對72+4模式縮短。
棉鈴空間分布,橫向分布上,由內圍鈴(第一果節(jié)結鈴)與外圍鈴(第一果節(jié)以外果節(jié)結鈴)組成,由圖6可知,66+10模式內外鈴數均多于72+4模式,內圍鈴66+10模式比72+4模式高12%,外圍鈴66
圖5 行距配置對棉鈴時間分布的影響
Fig.5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otton bolls under different row spacing patterns
+10模式比72+4模式高81%??v向分布上,兩模式均為下部成鈴最多,中部次之,上部最少;其中下部棉鈴所占比例,66+10模式為39.2%,比72+4模式低5.9%;中部棉鈴兩模式相差不大;上部棉鈴,66+10模式為26%,比72+4模式高7.8%。結果表明,行距配置對棉鈴時空分布影響較大,隨著窄行行距的減小,棉株之間遮陰面積增大,致使橫向分布的棉鈴外圍鈴減少,縱向分布的下部鈴減少,而棉鈴多集中在中上部。
圖6 行距配置對棉鈴的空間分布的影響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tton bolls under different row spacing patterns
2.5 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株地上部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棉花干物質積累是產量形成的基礎,棉花不同生育時期的干物質積累狀況對產量的高低至關重要。試驗表明,棉株地上部干物質積累呈“S”型變化趨勢(圖7),均在以營養(yǎng)生長為主的時期積累較為緩慢,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開始快速增加,吐絮階段開始下降,峰值均出現在盛鈴后期,66+10模式值為19 700.9 kg·hm-2,高于72+4模式26.7%;其后,隨著生育期的推移,兩處理間干物質積累量差異顯著。蕾期,棉株干物質積累量為72+4模式高于66+10模式27%,蕾期后,66+10模式的干物質積累量明顯高于72+4模式直至吐絮,其中盛花~盛鈴期,66+10模式值比72+4模式高43%~44.5%。出苗~現蕾,66+10模式積累的干物質量與72+4模式相比略低,前期棉株個體小,個體之間存在的競爭也較小,所以干物質積累量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別;現蕾后,棉花進入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階段,隨棉株生長,66+10模式的干物質積累量急劇增加,超過72+4模式,是由于72+4模式窄行行距較小,兩行間棉株存在對營養(yǎng)、水分、陽光等因素的競爭增強,致使72+4模式棉株長勢弱,干物質積累相對66+10模式較少,不利于“庫”的構建。
2.6 不同機采棉行距配置對棉株營養(yǎng)器官、生殖器官的干物質積累動態(tài)模擬
棉花干物質積累是一個隨著生育進程的推移而持續(xù)增加的過程。對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積累進行l(wèi)ogistic方程模擬,效果較好,經F檢驗,均達到顯著水平(表4)。由干物質積累速率最大時刻t0可以看出,72+4模式比66+10模式早4 d到達干物質積累最大時刻,為出苗后51 d;從兩個時間拐點來看,72+4模式的兩個時間拐點在出苗后41 d和60 d,較66+10模式t1提前5 d,t2提前3 d,且72+4模式快速積累期為19 d,多于66+10模式2 d;而兩處理的GT值卻表現為:66+10模式高于72+4模式20%;從營養(yǎng)器官生物量動態(tài)積累的特征值看,66+10模式的啟動時間晚于72+4模式,但其生長速率較大且持續(xù)時間短,特征參數較為協(xié)調,利于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的積累。
圖7 棉花干物質積累總量的積累動態(tài)
Fig.7 Accumulation of total dry matter of cotton
對生殖器官干物質積累進行Logistic方程模擬,效果較好,經F檢驗,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表5)。過程與營養(yǎng)器官相反,由干物質積累速率最大時刻t0可以看出66+10模式比72+4模式早3 d到達干物質積累最大時刻,為出苗后83 d;說明66+10模式先于72+4模式由營養(yǎng)生長為主向生殖生長為主轉化;從兩個時間拐點來看,66+10模式的兩個時間拐點在出苗后73和92 d,較72+4模式t1提前4 d,t2提前2 d,且66+10模式快速積累期為19 d,多于72+4模式2 d,說明66+10模式有利于生殖器官快速增長期的延長;兩處理的GT值表現為:66+10模式遠大于72+4模式,這是由于66+10模式快速積累期速率較大,且持續(xù)時間長,最終使得生殖器官干物質量積累遠大于72+4模式。
棉花是喜溫好光作物,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既有廣泛的適應性,又有較敏感的選擇性。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任何一種因素發(fā)生變化,都會影響棉花的生長發(fā)育。溫光條件是獲取棉花優(yōu)質高產的基礎,溫度條件,前期通過地膜改變,后期不易為人所控制,而棉花群體受光狀況,可通過株行距合理配置進行改善;大量的研究表明,適宜的密度及株行距配置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具有顯著的影響[19],其中棉花行距配置中選用窄膜,前期增溫效應不及寬膜,中后期通風透光性不及寬膜[20]。本試驗采用寬窄膜結合的兩種行距配置做處理,試驗結果表明棉花生育前期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的生長,因其寬行地膜覆蓋率高,采光面積大,故增溫快,保溫強,反墑快,保墑好,致使棉苗出苗早,出苗快,極易達到棉苗早發(fā),促進棉株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和地上部分莖葉的生長發(fā)育,其中株高,葉片數均大于66+10模式;且促進棉花生育進程加快,生育期較66+10模式提前了3 d;棉花生長發(fā)育的中后期,個體與群體之間,個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生長發(fā)育與環(huán)境因素之間等諸多矛盾,任何一對矛盾協(xié)調不好,都將對棉花的生長發(fā)育不利,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試驗表明,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生長,其窄行行距大于72+4模式,棉株在棉田中分布合理,生長發(fā)育優(yōu)于72+4模式,首先該模式下棉花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降低光、熱、肥資源的競爭,促進了株高、葉片的生長,為棉株生長和蕾鈴發(fā)育提供了充足的葉面積,使得棉花增強光合作用,積累較多干物質;其次改善了群體間通風透光性,減少行間郁蔽程度,減輕中下部蕾鈴脫落,使得縱向下部棉鈴增多,橫向外圍鈴增多,因而產量提高。根據現代化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需要,機采棉大面積種植,本文研究因地制宜的機采行距配置,對進一步促進棉花生產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表4 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積累的Logistic模型及其特征值
注(Note):*-P<0.05。
表5 生殖器官干物質積累的Logistic模型及其特征值
注(Note):**-P<0.01。
[1] 張佳喜,蔣永新,劉 晨,等.新疆棉花全程機械化的實施現狀[J].中國農機化,2012,(3):33-35.
[2] 王志堅,徐 紅.新疆機采棉的調研與發(fā)展建議[J].中國棉花,2011,38(6):10-14.
[3] 江 濤.機采棉技術的實施及推廣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3,(14):131.
[4] 牛巧魚.我國采棉機械化進程[A].中國棉花學會.中國棉花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中國棉花學會,2013.
[5] 郭承君,孔慶平,艾文禮,等.新疆棉區(qū)機采棉品種存在問題及新品種選育[A].中國棉花學會.中國棉花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中國棉花學會,2013.
[6] 孫紅霞,徐 紅.淺談機采棉[J].山東紡織科技,2010,(1):48-50.
[7] 陶湘?zhèn)ィ惻d和.機采棉技術與發(fā)展趨勢分析[J].農業(yè)機械,2013,(13):97-102.
[8] 孟兆江,卞新民,劉安能,等.調虧灌溉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棉花學報,2008,20(1) 39-44.
[9] 楊鳳梅.不同灌溉處理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8,20(2):29-32.
[10] 李科江,馬俊永,曹彩云,等.不同礦化度咸水造墑灌溉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1,19(2):312-317.
[11] 龔 江,王海江,謝海霞,等.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對棉花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08,27(6):51-54.
[12] 徐文修,馬秀珍,馬躍峰,等.沼肥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8,45(4):687-690.
[13] 陳波浪,盛建東,蔣平安,等.鉀營養(yǎng)對水培棉花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1):267-271.
[14] 李學剛,孫學振,宋憲亮,等.控釋氮肥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9,(146):79-81,98.
[15] 謝志良,田長彥.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對棉花干物質積累和氮素吸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1,17(1):160-165.
[16] 郭承君,萬 靈,艾文禮,等.有機水溶肥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影響的研究[A].中國棉花學會.中國棉花學會2014年年會論文匯編[C].中國棉花學會,2014.
[17] 金路路,徐 敏,王子勝.不同生長調節(jié)劑對棉花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中國棉花,2011,38(8):22-23.
[18] 先新良,鄭曉寒,薛麗云,等.化學打頂劑氟節(jié)胺對棉花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農村科技,2014,(6):21-23.
[19] 楊秀理,朱 江,李魯華.不同配置方式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6,43(5):421-425.
[20] 李新裕,陳玉娟,閆志順.不同株行距配置棉鈴的發(fā)育特點和產量構成因素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0,(5):193-195.
Effects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patterns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XU Xin-xia1,2, LEI Jian-feng1, GAO Li-li1, ZHENG Hui1, LI Gan1, WANG Li-hong1,SUO Zhong-cheng1, LI Jun1, ZHANG Ju-song1
(1.ResearchCenterofCottonEngineering,MinistryofEducation/CollegeofAgronomy,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2,China; 2.CenterofBazhou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Korla,Xinjiang841000,China)
Selecting Xinluzao 32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patterns (66+10 cm, 72+4 cm)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were studied under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72+4 pattern was advantageous to cotton growth in early period, because of the high coverage of plastic film, large lighting area and high soil temperature, whereas the 66+10 pattern was in favor of cotton growth in late period,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in venti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light. Compared with 72+4 pattern, the 66+10 pattern brought forward growth period by 3 days, raised plant height by 15.66%, and increased leaves by 13.53% with a significant level. Therefore, the 66+10 pattern could coordinate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of cotton effectively, promot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reproductive organs, increase proportion of peripheral bolls, and thus make a contribution to high yield.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row spacing pattern; growth;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1000-7601(2017)02-0051-06
10.7606/j.issn.1000-7601.2017.02.09
2015-11-13基金項目:機采棉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14BAD09B00)
徐新霞(1989—),女,新疆庫爾勒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棉花高產栽培。E-mail:xjndxxx@163.com。
張巨松(1963—),男,江蘇江都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作物高產栽培生理生態(tài)。 E-mail:xjndzjs@163.com。
S5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