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健
粗壯豪放 隨意寬舒
——傅山《劉叉〈塞上逢盧仝〉》賞析
□ 王 健
明清之際的傅山,一生大都生活在困苦、悲壯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藝術風格。1644年,清軍入關,傅家世代積淀的社會地位和優(yōu)裕的經濟生活在新形勢下化為泡影。傅山不得不以行醫(yī)、賣字、開藥店為生,甚至曾有計劃釀酒、賣酒,卻因清政府的嚴格管控以失敗告終。傅山在太原郊外的住所,是其好友魏一鰲為他購買的,而曾為山西右布政使的王顯祚,亦因其貧而買一住宅相贈。
傅山是個全才??鬃釉f:“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毕啾绕鹌渌矫娴某删?,傅山在書畫藝術上的確是“游于藝”。傅山是個名醫(yī),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無一不通,其醫(yī)學著作《傅氏女科》《青囊秘訣》至今仍傳于世;他博通經史及諸子之學,自小過目成誦;深研莊子,是清代研究諸子的開山鼻祖。其所學、所著與時風學儒頗有小異,對莊子思想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清初掀起一股訪碑熱潮。傅山與山西學術圈訪碑的顧炎武、閻若璩等交游,亦曾參與其中。除山西外,他還曾訪至嵩山、泰山、曲阜等地。細觀其書論,實為碑學思想的萌芽,開一代風氣;在目錄學上,傅山亦有成就,其所作《兩漢書姓名韻》為我國公認的第一部人名索引。
但相對而言,傅山能夠流傳久遠、最為世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的書法。傅山的書法雖在書法史上享有大名,但也曾鬻書為生,然“文章小技,于道未尊,況茲書寫,于道何有?吾家為此者,一連六七代矣,然皆不為人役。至我,始苦應接俗物。每逼面書,以為得真;其實對人作者,無一可觀。且先有憤懣于中,大違心手,造適之妙,真正外人那得知也?!笨梢姡瞪綄ㄒ暈橛嗍?,視為雅好,實不愿將其作為謀生的手段。
其書法成就,可以書論、作品二者來論。一者,傅山在書論上提出了著名的“四寧四毋”,提出了書法欣賞的新理論,與先前書法評價中不激不厲、醇和儒雅的標準拉開了距離?!八膶幩奈恪闭f被視為碑學理論的先聲,被后來的碑派書法借用,其影響至今不衰。二者,清全祖望在《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中說:“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傅山流傳于世的作品面貌較多,篆、隸、楷、行、草皆有。由于時代的原因,傅山的篆、隸書多見于其雜書冊中。其隸書,先學唐隸后學漢隸,篆書暗合趙宧光,有草篆之勢,但篆、隸中摻雜了大量楷書的用筆,并未迥出時人,失之于狂怪。傅山的楷書自晉唐楷入手,“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由于推崇顏真卿的錚錚骨氣,故而在傅山的楷書中,顏字的“影子”頗重,小楷顯得更加凝練、靜穆。傅山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他的草書。作為由明入清的文人,傅山延續(xù)了晚明的草書傳統(tǒng)。其草書取法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及時人常取法的《淳化閣帖》,并受王鐸的影響。較之于王鐸,傅山在書法中摻入更多己意,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古法。相較于草書,傅山行書的名氣要略遜一籌。他的行書兼有顏、柳及“二王”的氣息,在其部分手札里,隱約可見趙孟、董其昌的行筆方式??陀^地講,傅山的書法影響大致在三晉地區(qū),并未遠出,書法與其名不甚相符。對于傅山而言,復還故國是他的志向,無望之余研究經、史、子、集,書法也僅僅是其業(yè)余愛好;但是他忠于大明、以天下為己任的形象,與當時著名文人的交游唱和,及其筆下所呈現出的橫掃千軍的氣象,確立了他在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傅山的《劉叉〈塞上逢盧仝〉》,凡4行47字。此作內容,為唐元和年間詩人劉叉的五言詩《塞上逢盧仝》:“直到桑乾北,逢君夜不眠。上樓腰腳健,懷土眼睛穿。斗柄寒垂地,黃河(原詩為‘河流’)凍徹天。羈魂泣相向,何事有詩篇。”從整體來看,作品豎有列、橫無行,上下字距較小而行距較大,款署末行偏上,似乎略高(若下落二字鈐印,章法似乎更佳)。此作沒有傅山典型草書的連綿之勢,基本是字字獨立,僅有少量的字以實線相連,如“君夜”“腳健”“柄寒”“黃河”“有詩”等,其余純以筆勢相接。作品明顯受王鐸書風的影響,如“寒”“凍”“泣相”“何事”等字。較之于王鐸,傅山的用筆少了王鐸行草書的精致感,對傳統(tǒng)技法的深入程度稍遜一籌。或是由于傅山人生際遇的困苦、悲壯,在他的筆下,多了一種悲愴的氣氛,似乎體現著生命的掙扎。他的用筆直率、恣肆、老辣,結字寬舒隨意,以意行之,一改帖學書家力求溫文柔美、中和端正的感覺。細觀筆畫的中截,純以中鋒,大多實過,粗壯豪放,沒有董其昌的筆畫中截一帶而過的現象。傅山追求的跌宕氣勢與清中晚期的碑學理論暗合。
此作就風格而言,應屬于傅山的早期作品。少數筆畫的轉折略顯生硬,如“地”字最后一筆的豎彎。單字的起筆、收筆亦不甚講究。如“到”“?!薄疤臁薄傲b”“魂”等字,筆畫的收筆不加控制,散鋒而出。傅山的這件作品,單字字徑約18厘米,屬大字書法無疑。高堂大軸出現于明代中后期,幅式的改變對字形大小提出了要求。傅山在書寫時,為避免字形放大所帶來的柔弱,一方面在筆畫的中間增加提按的動作,另一方面增加單字筆畫的盤曲纏繞,以改變字內空白的分布。
傅山的書法在當時影響頗大,尤其是家族內子侄、孫輩,如其子傅眉、侄傅仁在其應接不暇時為其代筆,其曾言:“三二年來,代吾筆者,實多出侄仁,人輒云真我書?!备瞪缴凹从袀巫鞒霈F,但大多徒具表象而少內涵,今人需仔細甄別。
《劉叉〈塞上逢盧仝〉》清·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