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澤鵬
“爸爸、爸爸,快來??!”正在看電視的小俊突然高聲叫了起來。
這時,廚房里躥出來一個人,他左手端著盤子,右手拿著鏟子,火急火燎地跑到小俊坐的沙發(fā)旁邊,著急地問:“出什么事啦?”
小俊激動地望著爸爸:“這部電視劇有歷史知識錯誤,穿幫啦!”
“???哪里穿幫?”聽了小俊的話,爸爸兩眼直盯著電視。
“看,唐朝的太子跟一幫人在打馬球。馬球可是我們現(xiàn)代的體育項目,怎么可能會出現(xiàn)在唐朝,這不是穿幫是啥?”
看著小俊一臉“快來表揚我”的樣兒,爸爸哈哈大笑:“電視劇沒錯喲,唐朝人確實很愛打馬球。當時的很多皇帝還是馬球高手呢!咱們故宮博物院里就有很多藏品,‘再現(xiàn)了唐朝馬球的興盛!”
爸爸正說得帶勁兒,小俊抽了抽鼻子:“爸爸,怎么有一股焦味兒?。俊?/p>
“啊,我的菜!”爸爸急忙沖進了廚房。
小俊看著手忙腳亂的爸爸,決定“自食其力”,到書房請教歷史書和網(wǎng)絡(luò)……
歷史上,馬與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很早很早以前,馬就被馴化了,不僅成為了人類的運輸和交通工具,而且在戰(zhàn)爭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多馬背上的運動能夠出現(xiàn),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本條件。
馬球,就是騎在馬上,用馬球桿將球打入指定球門的一種體育運動。從名字上我們可以知道,要想完成這項運動,有兩個必要條件:御馬技術(shù)要好,球技得高。追述馬球的歷史,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記錄,是東漢后期曹植的《名都篇》。曹植用“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描繪了當時人們打馬球的情景。只不過,那時馬球叫“擊鞠”。從曹植的詩句中還能得知,當時人們的球技很不錯呢!
雖說有曹植這個證人,證明了馬球在我國漢朝就有了,但這畢竟只是隱藏在詩歌中的個例,唐朝有關(guān)馬球的種種記載一度將其湮沒,讓很多人誤以為馬球起源于唐朝。也難怪唐朝擊鞠有這樣的“號召力”,要知道在唐朝,馬球的盛行程度是之前的朝代無法比的。
皇帝是頭號球迷
唐朝擊鞠興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擊鞠不僅是一項娛樂活動,也是一種訓練騎兵騎術(shù)的手段。唐朝的騎兵不僅有非常完備的馬具,而且騎術(shù)也很高超?;实鄯浅V匾曉谲婈犂锲占皳艟希脕碛柧汄T兵的靈活性和騎術(shù)。
除了讓將士們練習外,皇帝自己也帶頭擊鞠。如果我們翻閱歷史典籍,便能在擊鞠高手的名單中找到不少唐朝皇帝的名字。
唐朝擊鞠比賽規(guī)則
比賽分單球門和雙球門。參賽人員分兩隊,每隊一至二十人不等。球門是在木板墻下開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結(jié)有網(wǎng)囊。
開球后,兩隊人馬爭搶一球,誰能搶到球并打入網(wǎng)兜,就“得一籌”(得一分的意思)。每得一分,裁判會大聲宣告,并為得分的球隊插上一面紅旗,稱為“唱籌”。 比賽中,一般先得到三面紅旗的隊獲勝。
如果有皇帝參加比賽,那這個“頭籌”(場上第一分)一定要讓給皇帝拿?!盁o人敢奪在先籌,天子門邊送與球”,這在當時是公開的秘密。也難怪皇帝會這么喜歡擊鞠了!
唐僖宗還曾炫耀自己的球技,說如果把擊鞠列入進士考試,自己一定能當上狀元。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真實水平如何,但能擊球入門已經(jīng)是非常不容易了?!案┥硌鰮魪桶鴵簦y于古人左右射”“彩色球門不盈尺,巧中由來如破的”,球門那么小,而且還得在飛奔的馬背上持杖擊球,難度可想而知。難怪當時人們將擊鞠高手與“百步穿楊”的神箭手相提并論。
擊鞠上升為國際運動
唐朝時期,擊鞠在其他地方也很流行,特別是吐蕃。因為皇帝對擊鞠的推崇,長安城內(nèi)聚集了各國擊鞠高手,經(jīng)常聚在一起切磋??梢哉f,擊鞠在當時已經(jīng)是國際性運動了。在歷史典籍中,我們還能找到唐朝與吐蕃之間的“跨國”較量呢。
唐中宗曾派自己的養(yǎng)女金城公主與吐蕃贊普和親。聽說迎親隊伍中有擊鞠高手,唐中宗特地在長安組織了一場比賽。吐蕃隊球技十分了得,幾個來回,頻頻取勝。唐中宗面子掛不住了,于是,他命自己的侄子李隆基,帶領(lǐng)親王李邕和兩個女婿楊慎交、武延秀出場。李隆基他們在球場上“東西驅(qū)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球技令吐蕃隊佩服不已。
2004年,考古學家在李邕的陵墓墓道中發(fā)現(xiàn)了大幅擊鞠壁畫,這不僅說明了唐朝擊鞠的盛況,更說明李邕多么看重在擊鞠比賽中取得的榮耀。
李隆基他們的球技能這么好,跟當時的訓練條件和強度有很大關(guān)系。
現(xiàn)代馬球場是綠茵場,周圍基本不設(shè)圍墻,觀眾可以圍在四周觀看。而唐朝擊鞠場,三面有矮墻環(huán)護,只留一面供人欣賞,球場可以是泥地、草地、沙地,但表面得平整。平整到什么程度呢?韓愈在《汴泗交流贈張仆射》中說,“筑場千步平如削”,意思是平整得好像被刀削過一樣。
因為喜歡擊鞠,皇帝會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擊鞠場。據(jù)記載,李隆基就曾為了讓自己去驪山溫泉度假時能擊鞠,特地命工匠在驪山修建擊鞠場。上行下效,很多王公貴族也建造了“私人專屬球場”。上面提到的楊慎交和武延秀的堂兄武崇訓就曾在長安城建造過私人球場。為避免揚塵,他們還不惜耗費大量的金錢,為球場澆筑了油膏。
球場精致,球桿和球也不能差。唐朝擊鞠桿一般是木質(zhì)的,外面包裹牛皮,手柄上雕刻著各種彩色花紋。而球更是精致,只有拳頭那么大,用一種質(zhì)地輕巧且非常柔韌的特殊木材制成,中間挖空,外表涂上鮮亮的顏色(一般涂成紅色或彩繪),還請專門的工匠在表面進行雕刻。跟現(xiàn)代馬球設(shè)備相比,唐朝的更具“藝術(shù)范兒”。
有這么好的條件,擊鞠愛好者便開啟了“瘋狂”訓練模式!敦煌歌詞中這樣記載當時人的癡狂度,“人衣濕,馬汗流,傳聲相問且須休?;驗轳R乏人力盡,還須連夜結(jié)殘籌”,只爭三分不過癮,必須要打到人困馬乏,才罷休。
擊鞠是用來訓練士兵的,所以比賽往往進行得十分激烈,常有事故發(fā)生,可即便如此,大家對它的癡迷依然不減。
降低危險系數(shù)的“驢鞠”
唐朝時期,不僅男子玩擊鞠,女子也可以參加。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女子擊鞠俑,而現(xiàn)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內(nèi)的打馬球紋銅鏡上,也可以看到四個駕馬疾馳、英姿颯爽的女擊鞠手。
不過,女子擊鞠更多是為了娛樂。出于安全考慮,“驢鞠”誕生了。驢,體形較小,跑得也慢,大大降低了危險系數(shù)。這樣“人性化”的改進,使得“驢鞠”深受女子喜愛。
到了宋代,擊鞠依然是皇親貴族喜愛的運動。宋徽宗在位期間,不僅擊鞠場升級成了與現(xiàn)代馬球場非常相似的綠茵場,而且女子擊鞠更加常見?;蕦m內(nèi)的女子擊鞠隊不僅技術(shù)了得,而且還配發(fā)了專業(yè)“球服”。
可惜,到了清代,由于禁止平民養(yǎng)馬的相關(guān)政策,擊鞠活動逐漸沒落。如今為大眾所熟知的馬球,是英倫馬球,很多人認為馬球起源于英國,其實我們國家傳統(tǒng)的擊鞠才是真正的馬球始祖!
小俊正看得入迷呢,爸爸走過來說:“還認為電視劇中的劇情是穿幫嗎?”
“當然不是!爸爸,我要將今天的事寫成博客,讓更多的小伙伴知道我們國家的馬球歷史?!?/p>
“真棒!老爸也來幫你搜集和整理,咱們得圖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