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院里來了個麻雀,剛長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時飛一下,不過是由地上飛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飛下來??此@么飛了兩三次,我看出來:它并不會飛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幾根長翎擰在一處,有一根特別的長,似乎要脫落下來。我試著往前湊,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著我,小黑豆眼帶出點要親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我想到了:這是個熟鳥,也許是自幼便養(yǎng)在籠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墒撬淖蟪嵋苍S是被養(yǎng)著它的或別個孩子給扯壞,所以它愛人,又不完全信任。想到這個,我忽然地很難過。一個飛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憐。這個小鳥離了人恐怕不會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傷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毀壞了,而還想依靠人,多么可憐!它的眼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雖然只是那么個小而不美的小鳥,它的舉動與表情可露出極大的委屈與為難。它是要保全它那點生命,而不曉得如何是好。對它自己與人都沒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倚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著我,又不敢過來。我想拿幾個飯粒誘它前來,又不敢離開,我怕小貓來撲它??墒切∝埐]在院里,我很快地跑進廚房,抓來了幾個飯粒。及至我回來,小鳥已不見了。我向外院跑去,小貓在影壁前的花盆旁蹲著呢。我忙去驅(qū)逐它,它只一撲,把小鳥擒?。”蝗损B(yǎng)慣的小麻雀,連掙扎都不會,尾與爪在貓嘴旁耷拉著,和死去差不多。
瞧著小鳥,貓一頭跑進廚房,又一頭跑到西屋。我不敢緊追,怕它更咬緊了,可又不能不追。雖然看不見小鳥的頭部,我還沒忘了那個眼神。那個預(yù)知生命危險的眼神。那個眼神與我的好心中間隔著一只小白貓。來回跑了幾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沒用了,我想,小鳥至少已半死了。貓又進了廚房,我愣了一會兒,趕緊地又追了去,那兩個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內(nèi)睜著呢。
進了廚房,貓在一條鐵筒——冬天生火通煙用的,春天拆下來便放在廚房的墻角——旁蹲著呢。小鳥已不見了。鐵筒的下端未完全扣在地上,開著一個不小的縫兒,小貓用腳往里探。我的希望回來了,小鳥沒死。小貓本來才四個來月大,還沒捉住過老鼠,或者還不會殺生,只是叼著小鳥玩一玩。正在這么想,小鳥忽然出來了,貓倒像嚇了一跳,往后躲了躲。小鳥的樣子,我一眼便看清了,登時使我要閉上了眼。小鳥幾乎是蹲著,胸離地很近,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樣。它身上并沒血。身子可似乎是蜷在一塊,非常的短。頭低著,小嘴指著地。那兩個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頂黑頂大地愣著。它只有那么一點活氣,都在眼里,像是等著貓再撲它,它沒力量反抗或逃避;又像是等著貓赦免了它,或是來個救星。生與死都在這倆眼里,而并不是清醒的。它是糊涂了,昏迷了,不然為什么由鐵筒中出來呢?可是,雖然昏迷,到底有那么一點說不清的,生命根源的,希望。這個希望使它注視著地上,等著,等著生或死。它怕得非常的忠誠,完全把自己交給了一線的希望,一點也不動。像把生命要從兩眼中流出,它不叫也不動。
小貓沒再撲它,只試著用小腳碰它。它隨著擊碰傾側(cè),頭不動,眼不動,還呆呆地注視著地上。但求它能活著,它就決不反抗??墒遣⒎侨珶o勇氣,它是在貓的面前不動!我輕輕地過去,把貓抓住。將貓放在門外,小鳥還沒動。我雙手把它捧起來。它確是沒受了多大的傷,雖然胸上落了點毛。它看了我一眼!
我沒主意:把它放了吧,它準(zhǔn)是死;養(yǎng)著它吧,家中沒有籠子。我捧著它,好像世上一切生命都在我的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樣好。小鳥不動,蜷著身,兩眼還那么黑,等著!愣了好久,我把它捧到臥室里,放在桌子上,看著它,它又愣了半天,忽然頭向左右歪了歪,用它的黑眼瞟了一下;又不動了,可是身子長出來一些,還低頭看著,似乎明白了點什么。
品一品:
關(guān)于寫作,老舍先生曾這樣說過:“寫晴天就使讀者感到天朗氣清,心情舒暢,寫一棵花就使人聞到香味。”這篇文章,他把筆觸伸向一只受傷的小麻雀,成功地把一個任由命運擺布、引人同情的脆弱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寫動物類的文章,不外乎圍繞動物的外形、動作、聲音、生活習(xí)性等展開描寫,而這篇文章著力最多、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小麻雀的眼睛。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其實不單適用于人,在語言大師老舍的筆下,一只不起眼的小麻雀,也能用眼神傳遞出耐人尋味的信息。
文中,小麻雀的眼神反復(fù)出現(xiàn)多次。作者初次發(fā)現(xiàn)小麻雀,就注意到它的眼睛——“帶出點要親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從而推斷出小麻雀的遭遇:是被人豢養(yǎng)過的,翅膀可能被淘氣的孩子扯壞,離了人恐怕無法存活。
接下來,小麻雀被小貓銜了去,作者不敢緊追,心里卻掛念著它的眼神——“那個預(yù)知生命危險的眼神”。這里雖是虛寫作者所想,卻比實寫所見更讓人為小麻雀的命運揪心。
緊接著,小麻雀僥幸從貓口逃生,這時再看它的眼神——“只有那么一點活氣,都在眼里”“像是等著貓再撲它”“又像是等著貓赦免了它”“生與死都在這倆眼里”,透過這樣的眼神,作者把小麻雀命懸一線時那種既絕望又懷有希冀的“心理”刻畫得絲絲入扣。
看到這里,有的同學(xué)可能會奇怪,為什么我不曾像老舍先生一樣,從小動物的眼睛里看到這么多情緒呢?是我觀察得不夠仔細(xì)嗎?其實,僅僅“仔細(xì)”是不夠的,還缺少一點神奇的“配方”,就是——感情。雖然觀察的對象是小麻雀,可是老舍先生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的,都是無力抵御命運壓迫的弱小生命,站在這種“感同身受”的立場去觀察,下筆時自然飽含深情,也自然而然就打動了讀者。
練一練:
1.結(jié)尾處作者說小麻雀“似乎明白了點什么”,聯(lián)系上文,你認(rèn)為小麻雀明白的是什么呢?
2.觀察一種小動物,注意從它的眼神中體會它的“想法”和情緒,嘗試著將其描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