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路
得承認我們有點兒羨慕自己討厭的人
文|王 路
一
小時候,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討厭穿牛仔褲。
我上學前班時,整個縣城的人都不知道有牛仔褲這種東西。大家穿的是滌綸褲、滌棉褲、滌卡褲,潮一點兒的人穿西褲、皮褲。街上有很多裁縫攤,家家都有縫紉機,買塊布,請裁縫或自己在家就能做條褲子。
我上小學二年級時,人們的衣服花樣開始翻新,慢慢有女生開始穿喇叭褲、緊身褲。喇叭褲風靡一時,很快又銷聲匿跡。我的女同桌把緊身褲叫蛇皮褲,大概是因為緊身褲顯腿形,像包裹在蛇身上的皮那樣。
突然在某一天,開始有男生穿牛仔褲。最早是那幫翻墻頭去錄像廳看黃色錄像的混混,他們拉幫結派打群架,還偷雞摸狗。我覺得,穿牛仔褲的學生不是正經(jīng)學生。好學生是不穿牛仔褲的,大人也不穿。
這個認知很快被打破了。似乎是一夜之間,全校1/3的男生穿上了牛仔褲,大人穿牛仔褲的也越來越多。我還是固執(zhí)地不穿,直到上了高中。
高中時穿牛仔褲有點兒被逼無奈的意思。我們上學那會兒每天要在教室里坐14個小時以上,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中間吃飯都是匆匆忙忙吃完就回教室。屁股在板凳上貼久了,起身時,褲子就像老太太的腦門,長滿了皺紋。
女生穿裙子,中午去食堂吃飯,屁股上千溝萬壑;男生穿休閑褲,屁股上也是皺皺巴巴的。但只要換上牛仔褲,問題就解決了。從那以后,我越來越愛穿牛仔褲了。
然后,我開始討厭周杰倫和《東風破》,因為周杰倫很流行。整個中學時代,我反感一切流行的東西—凡是流行的,都是混混狂追的。
對周杰倫的印象轉好,是在三四年后。有一次,我填了首詞,某前輩看了,說有“菊花臺”的味道。我不知道“菊花臺”是什么,以為是菊花茶或者像茅臺一樣的酒。上網(wǎng)一搜,才知道是周杰倫的新歌。聽了《菊花臺》和《千里之外》,覺得不錯。后來又聽到《煙花易冷》和周杰倫作曲的《小小》,就再也不討厭周杰倫了。
二
時隔多年回頭再看,才明白,我并不是討厭牛仔褲和周杰倫,也不是討厭那些翻墻頭的混混。實際上,我內(nèi)心是有點兒羨慕他們的。必須得承認,他們身上有我不具備的,甚至渴望的東西。但那時候,我并不清楚。
他們受女生的青睞。他們騎著單車載著女生滿街跑,我不能;他們把情書折成千紙鶴的形狀,寫上情話跟女生纏綿,我不懂。
不懂就學?。〔?,我不屑于學。在整個青春期,我都是這樣的姿態(tài):“我學習這么好還沒女生追,天理何在?!混混有什么好的,不就是整天抽煙、喝酒、打籃球嘛!唉,女生真是瞎呀!”
現(xiàn)在我才知道,不是女生瞎,是我蠢。
雖然我至今都不認同混混們的許多行為,比如在街上逼其他孩子交保護費、打架、偷盜,等等。但不可否認,他們身上有我所匱乏的東西。
譬如,對新事物的熱情,對自己喜歡的姑娘的那份主動,對朋友的慷慨義氣。雖然這些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比如,對流行事物過度追捧會讓一個人盲目跟風,喜歡就追會讓有的人換對象比換衣服還快,過于講義氣會讓一些人偷家里的錢請同學去網(wǎng)吧打游戲……
但只盯著這些糟糕的結果看,你就難以捕捉到在你對他們的深深厭惡之下,埋藏著的那一絲不易覺察的羨慕,甚至是嫉妒。他們畢竟擁有你不曾擁有卻又想要擁有的東西。
有些東西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是會有一點兒羨慕的;羨慕卻得不到,是會有一點兒憤怒的;為了掩飾羨慕和憤怒,我們常常表現(xiàn)得很不屑。
但并非真的不屑。實際上,我們需要從自己討厭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匱乏之處。這并不容易,要抽絲剝繭,探究隱藏在行為背后的質素。
三
去年,我在鄭州做講座。有同學問:“我覺得自己是怯懦的人,該怎樣改變呢?”
我說:“我更想提醒你的是,不要太著急去改變。意識到自己的怯懦,本身就是改變。每個人之所以是現(xiàn)在的樣子,是因為他一直被現(xiàn)在的樣子保護著。”
一個人察覺到自己的怯懦,想立刻變勇敢,實際上卻做不到,這種改變往往會讓他變成粗魯、無禮、草率、蠻橫的人,唯獨不能讓他變成勇敢的人。他之所以不勇敢,正是因為他一直在受不勇敢的保護。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看見的常常只是冰山一角。說一個人怯懦或勇敢,都是十分籠統(tǒng)的,怯懦未必不是謹慎,勇敢未必不是毛躁。
我們需要接納每一個時刻的自己。實際上,我們根本做不到永遠不改變。接納本身就意味著改變,更多的接納也指引我們向更好的方向改變。我們會越來越明了什么更適合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變成了自己曾經(jīng)討厭的樣子,那正是他們不懈“努力”的結果。有些生活是我們想擁有的,有些生活是我們應當擁有的。應當擁有,是指擁有了會真正對我們好的東西。但人們往往把想擁有的東西,當成擁有了會對自己好的東西,這就是從情緒出發(fā)和從理智出發(fā)的區(qū)別,因為情緒和理智的不調(diào)和,人們往往會在情緒的驅動下做很多事情,然后后悔。
出于理智,我們可以邁出的第一步是,得承認那些我們討厭的人和事身上,蘊藏著我們渴望和匱乏的東西—我們需要接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