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之
熊岳古城枕山依海,望兒山托起她的頭顱,渤海灣便輕輕把她擁在懷里。山海一線牽,僅僅十里之遙。從渤海灣撈起活蹦亂跳的魚蝦蟹,十分鐘車程,便可在望兒山下任何一戶農(nóng)家,大鐵鍋,大柴火,吃海鮮,喝老酒,也品著醇厚的鄉(xiāng)情。這里的山海還隨形賦神,山有形,海有韻。城東有望兒山、饅首山,兩山中間有一山曰“熊丘山”,此山西南坡有一尊巨石,高約三丈,猶如一只蹲著的巨熊,鬼斧神工,栩栩如生。此山因酷似熊而得名熊丘山,彼時有鄉(xiāng)紳提議以山名冠城名,為熊丘。丘的本意泛指小山,當?shù)厮追Q土墳為丘,為避諱,將丘下又添一山,是為岳,熊岳的城名由此而來。熊岳,像熊一樣的山,望兒山形同直立的熊,壯健突兀,因此望兒山始稱為“熊山”。唐顯慶三年,薛仁貴伐高麗溫沙門戰(zhàn)于“熊山”,即指此山。旋又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指熊岳城。因為建城始,該城即以石所壘,周二十余里,故名石城。這里的山原是有掌故有歷史,這里的海傍在渤海灣腋下,稱為金沙灘。碧波退去的沙灘呈金黃色,細沙如粉,柔軟如絲,灘平浪穩(wěn),金沙灘如美人有風姿,有韻味。因其美,這里曾留下八仙過海流連忘返的傳說,有島曰仙人島。
熊岳古城林泉相擁, 林,是一望無際的果林,春華秋實把大地裝扮得花團錦簇,暑去寒往也回報大地款款深情。這里的林還有爭雄世界的桃李資源圃,匯聚了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千余種桃李杏優(yōu)良品種,培育嫁接,擇優(yōu)選育,其數(shù)量之多、品質之優(yōu)、資源之豐已是世界之最。桃花紅了,李花白了,杏花粉了,賞花時節(jié)置身園里,不知身在霧里夢里。這里的林還珍奇,素有“亞洲袖珍標本園”之稱的熊岳植物園占地二十七萬平方米,薈萃保存來自亞、歐、美各洲五百多個珍稀樹種。異木奇株,古木參天,綠蔭蔽日,百鳥爭鳴。這座城的泉又有地上地下之分。地上的響水河發(fā)自千山山脈,挾著大山的蒼勁,一路奔騰入海,濡染海的雄渾,日夜叮叮咚咚環(huán)城而過。地下則匯聚了千百條看不見的溫泉水,沿響水河畔一鍬挖下去,便有熱騰騰的溫泉水汩汩而出,以氤氳的霧氣為屏障,男人女人就在河邊野浴,當漫天飄起翩翩的雪花,那種野浴豈是一個爽字能夠概括得了?如今,溫泉浴又融進游泳、健身、戲水、理療等多種功效,更加讓人心馳神往。
清代魏燮均在《早發(fā)熊岳》中贊道:“道出衫盧郡,分途趁曉行。村煙烘樹色,沙路滯車聲。流水曲圍部,亂山高護城。前峰白云動,似欲釀新晴?!泵璩隽诵茉莱菨獾嘁说纳剿嬀?。
城之色
在金風颯颯的夕陽里,一抹晚霞涂在古城的古墻古城門上,一蓬枯草在墻上抖瑟,青磚灰瓦盡透滄桑。城門洞幽幽深曠,一抹夕陽灑進來,使古城僅存的歷史遺跡愈發(fā)神秘而曠遠。透過歷史的煙云,穿過金戈鐵馬的塵埃,綏德門在訴說著古城的兩千載歲月。在《列子·湯問》中有這樣的記載:“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四方悉平,周以喬陡。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狀惹甔甀。頂有口,狀若員環(huán)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臭過蘭椒,味過醪醴。”國風民俗又有這樣的記載:“士氣和,亡札厲,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倚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士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無數(shù),有喜樂,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聲,相攜而失謠,終日不輟音。饑惓則領神,力志和平。過則醉,經(jīng)旬不醒。沐浴神,膚色脂澤,香氣經(jīng)旬乃歇?!边@種描述與熊岳鎮(zhèn)基本吻合,山峰兀立,泉水滋潤,甘醇香甜,地氣溫和,民生柔順,喜悅安樂,風俗好唱,成群結隊,輪流唱歌,餓了喝神的泉水,力量煥發(fā),倦了用神的泉水洗澡,精神百倍,且膚色潔白光滑,香氣不散。如此山水秀美、民風淳美之地令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歸”。
雖無嚴密考證,但很多人認定這終北國就是昔日的熊岳城,其特征與古城何其相似。而據(jù)翔實的史料記載,熊岳是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古城。踏上巍然?立的綏德城門,穿透歷史的煙云,古城邁著這樣的步履向我們走來:戰(zhàn)國后期熊岳納入燕國,后秦王滅燕,遼東郡隸屬朝廷。兩漢時,這里設平郭縣。遼代在此設立盧州及附郭熊岳縣,實現(xiàn)該地首次的民族融合,促進經(jīng)濟文化的全面進步。明代修建了城墻和城門,綏德門便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到了清代,旗人在熊岳周圍設八旗村落及駐防城,漢滿和親,使熊岳成為遼南政治經(jīng)濟重鎮(zhèn)。綏德門得以重修,南北二門,城墻周長三里。據(jù)《盛京通志》記載:“熊岳城,城南六十里,城池周圍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門,按遼志盧州置熊岳縣,金改屬蓋州,元省,今城中設副都統(tǒng)。”走進熊岳仿古明清一條街,雕梁畫棟,飛檐拱瓦,昔日繁榮依稀可見。而在舊民居的小巷里,偶見舊城殘垣斷瓦,也辨得出古域斑斑舊痕。
古城因悠久的歷史而變得厚重,古城也因為底藴深厚前行的步伐分外矯健,東北第一鎮(zhèn)不負盛名。
傳之說
一個美麗的地方,就會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熊岳古城因為一個傳說而美麗,升華為一種精神,一種情懷,說古城不能不說關于望兒山的故事。
在熊岳城東碧綠如海的果林中,有一座山,孤峰突起。山頂有一青磚古塔,遠遠望去,宛如一位慈母,眺望遠方,盼兒早早歸來。這座山就叫望兒山。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四周原是一片海灘。海邊一戶貧苦人家,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十分疼愛兒子,一心盼望兒子勤奮讀書,他日學業(yè)有成。為了供兒子讀書,母親白天下地耕種,晚上紡紗織布,辛苦勞作。為了回報母親,兒子刻苦讀書,夜以繼日。母子苦熬十幾年,朝廷舉行大考選拔良才,兒子決定進京趕考。
兒子赴京趕考,母親晝耕夜織,翹盼兒子歸來。但是,一直沒有兒子的音訊。母親心急如焚,天天到海邊眺望。一年,兩年,三年……南飛的大雁秋天去了,春天又回了。母親的頭發(fā)白了,卻不見兒子身影。七年,八年,九年……夏天的烈日火辣辣,冬天的寒風呼呼吹,母親的臉上布滿皺紋,可她每天望見的仍然是煙波浩渺的大海,來去匆匆的船帆。可憐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對大海呼喚:“孩子呀回來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作一尊石像,面向大海。母親終未盼兒歸來,因為他早已在趕考途中,葬身大海。
上天被偉大的母親感動了,在母親佇立的地方,兀地矗起一座高山;大地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讓母親灑下的淚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溫泉,滋潤出無數(shù)紅艷艷的蘋果;鄉(xiāng)親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獨秀峰叫作“望兒山”,在山頂建了慈母塔,在山下建起慈母祠,讓子孫后代銘記母親平凡而偉大的恩情,這個故事已被編入小學試用教材。
慈母的深情感天動地,慈母的愛也化作大愛喚起一代代英雄豪杰的家國情懷。透過歷史的塵埃,一代一代英俠壯士演繹著屬于那個時代的英雄傳說。
太興三年(公元320年),烽煙四起,金戈鐵馬,高句麗進犯遼東,時任征虜將軍的慕容仁帥兵統(tǒng)將,揚鞭策馬,一往無前,殺入敵營,勇猛威烈,敵寇潰敗,聞風喪膽,不敢再犯。這片土地還留下薛仁貴東征降服高句麗的足跡。彼時,戰(zhàn)馬踏踏,塵埃滾滾,薛仁貴提一桿金槍,一馬當先沖入敵營,奮勇殺敵如卷席,解唐太宗于危難之時,屢創(chuàng)佳績,名揚天下,使唐太宗嘆曰:“朕舊將并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者?!?/p>
金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王庭筠就生長在望兒山腳下。他的祖父王政被金太祖授以渤海軍,仕至保靖軍節(jié)度使。父王遵古,翰林直學士。王庭筠文字淵雅,字畫精美,仕至翰林修撰,畫有《熊岳圖》,名噪一時。元好問題詩贊曰:“洗參池水甜如蜜,玉堂仙翁發(fā)如漆。膝前文度更風流,盡卷風流入詩筆。長松手種欲摩天,海岳樓空落照邊。古來說有遼東鶴,仙語星星誰為傳?五百年間異人出,卻將錦繡裏山川?!痹娭胁粌H道盡元好問對畫作的溢美之情,也描述了熊岳彼時的秀美河山。他還著有《王翰林文集》四十卷等多部著作。其畫與詩文緊密結合,發(fā)展了文人畫派,對后世影響甚大。
久羈宦旅,思鄉(xiāng)心切,其中一首《鳳梧桐·哀柳疏疏苔滿地》抒發(fā)詞人對故鄉(xiāng)思念之情,恰有熊岳古城的影子:“短亭依舊殘陽里,紫蟹黃柑真解事。似借西風,勸我歸歟未。”秋風殘陽,故鄉(xiāng)熊岳卻是蟹肥梨黃的時節(jié),故鄉(xiāng)山水萬物喚起游子念鄉(xiāng)思歸,也許更有依閭而望的老母親,其母為太師南陽郡王張浩之女,子因母優(yōu),母以子貴。
與王庭筠相互輝映的是于天墀,這位清末貢生擅文藝、工詩畫,通天文、地理、音樂、詞曲諸學。天才橫溢,奇氣滿紙。他恃才傲物,畫人物畫多不畫眼,有諷朝廷有眼無珠之意。他才高情深,筆端偏偏凝聚了生他養(yǎng)他這片土地的深情。名聞中外的《于天墀詩稿》中不乏這樣的情愫:“誰翻花海洗乾坤,素手揮來不見痕。十月風云從此會,一冬草木披其恩。拼教沽酒人迷路,欲省催租客到門。料得詩懷清似水,朗吟擬在明月村?!闭媲檠排d,他只付予梓里親友,清風明月,獨伴他踽蝺前行。一生設館從教,曾掌辰州書院,桃李芬芳,奠定了那片土地文化基礎。
母愛涌動的大地上,不乏仁人志士、文人騷客,也孕育滋養(yǎng)推動時代前進的力量。翻開近代史,“紅燈照”,一支由母親和女兒組成的抗擊沙俄統(tǒng)治者的隊伍點亮了那個時代灰暗的天空。沙俄入侵,家國涂炭,母親與孩兒系于虎狼之口。為了孩子,為了母親,她們用燃燒的熱血燃起一盞盞反抗侵略者的紅燈。紅燈是她們的旗幟,上面寫著:她們是母親,保衛(wèi)孩子的家園義不容辭;她們也是女兒,絕不讓侵略者驚擾了母親的安寧。于是,熊岳古城走出一群穿紅衣紅襖的女人,她們英姿颯爽,她們一往無前,高舉紅燈,揮舞刀槍,奮勇殺敵。這種偉大的母愛,被百姓賦予了神幻的色彩,稱之為蓮母顯圣,所到之處令敵人望風喪膽。至今,熊岳城還流傳著當年頌揚“紅燈照”的歌謠:“紅燈籠燈籠紅,觀音指路我來行,舉紅燈糸紅綾,專管天下事不平?!保◤埻_:《古城風云》)
情之懷
如今望兒山已成為聞名國內外的敬母拜母圣地。沿著美麗寬闊的山海大道進入望兒山公園,望兒山巍然屹立,深情地凝望腳下的土地。一座漢白玉雕塑的母親端坐園中,慈眉善目,面帶微笑。挽著的發(fā)髻系著歲月的煙雨,放在胸前的雙手牽過無數(shù)兒女走過人生。鞠個躬,肅然起敬。拾階而上,是慈母館,館上金燦燦的牌匾為陳慕華所題。館中的石碑鐫刻著本地才俊悼念母親的詩賦,還鐫刻著二十四孝圖及他們的故事。向山上登攀,先是拜母石,山路上兩行狀似腳印的石蹬,是母親領著孩子在向上登攀留下的足跡。登攀累了就來到哺乳軒,一個亭,草蓬如蓋,母親坐在那里,來不及抹去頭上的汗水,就為孩子哺乳。登臨山頂,被稱為望兒塔的青磚塔矗立眼前,那是母親日夜眺盼兒子不屈的身姿,那是母愛永恒凝固的情懷。山東側,一塊巨大的石頭懸于山腰。那形狀酷似母親的側影,挽著發(fā)髻,雙眼遠眺,被稱作拜母石。奇的是這塊巨大的石塊與山體相連僅有缸口大,風吹雨打,不動不搖,這也許是母親盼兒的癡情所致。母親遙望的地方是波光瀲瀲的母親湖,占地八十五萬平方米,碧水浩渺,橋跨洪波,楊柳繞堤,百舸爭流。三五白鷗戲于水上,七八錦鱗躍出水面??鞍汛撕任骱?,遠近高低都相宜。
望兒山腳下還有近百尊古今中外母親的雕塑,或蹲、或立、或坐、或臥,每個母親都抱著一個孩子,把萬千母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母愛真是沒有國界,但報母情懷,中華民族也許更深沉,更忘我。山西邊的拜母祠已然浸入宗教的色彩,祠內青煙繚繞,晨鐘暮鼓,平添肅然。
望兒山是一個不老的傳說,激勵著無數(shù)優(yōu)秀的子孫奮進拼搏。愛母、敬母、孝母、報母已成為一種鄉(xiāng)風民俗,升華為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一種情懷。在熊岳高中,滿園朗朗讀書聲,盡是一片報母情。這座曾躋身全省前七示范高中的名校,曾受到國務院的表獎。寒門學子偏出棟梁之材,這所學校培養(yǎng)了數(shù)以萬計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近二百人考入清華北大,有三千多人考入復旦、浙大等名牌大學;培養(yǎng)了以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李貴鮮、中科院計算機專家王永吉為代表的數(shù)以萬計的優(yōu)秀人才。是母愛力量的感召,使其成為望兒山下育人的搖籃。在熊岳果樹科學研究所,會聚著一大批優(yōu)秀的農(nóng)業(yè)專家,戰(zhàn)酷暑,斗嚴寒,風里來,雨里去,他們培育了在世界稱雄的桃李資源圃,他們培植了被稱為亞洲袖珍標本園的植物園;他們培育出的“遼伏”把果樹栽培向前推進四個緯度,改變了長江流域不能栽培蘋果的歷史。他們的老所長邱毓彬率先從國外引進紅富士。當年,他像慈父呵護孩子那樣精心培育種苗;年過花甲的老人吃在苗圃睡在苗圃,將他蹣跚的步履留在一個個山洼里,將他的一捧捧汗水灑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當紅富士紅遍祖國大地,這位被稱為“紅富士”之父的專家令人肅然起敬。這些大地的兒子心中揣著的也是母親的期待,這個研究所被稱為“果樹新品種”的搖籃。與這百年老所毗鄰的是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熊岳農(nóng)業(yè)技術學院。這里的教師多出自名門,卻偏安于小城執(zhí)教,經(jīng)歷了政治的風風雨雨,仍不改一片赤子之心。七十年來他們培養(yǎng)無數(shù)農(nóng)業(yè)技術人才,把新技術新品種帶到祖國各地,桃李芬芳遍神州。這所學校被稱為“農(nóng)業(yè)技師”的搖籃。
古城的情懷就是這樣孕育了古城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