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蒼鵬
摘 要:2016年浙江省各地中考物理試題編制思路清晰,突出對基礎物理實驗的考查,通過對實驗的基礎來考查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通過實驗的設計來考查思維的獨立性,通過實驗的分析來考查思維的邏輯性,通過實驗的創(chuàng)新來考查思維的靈活性,試題考查層次多樣、重點突出、方法靈活、思維多元。
關鍵詞:實驗試題;命題思想;例析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7)4-0012-4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浙江省初中物理中考除了重視考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外,還注重考查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注重實驗探究過程,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獲取事實與證據,以及解釋與檢驗、交流與評價等探究的能力。同時,還關注科學方法的考查,比如控制變量、比較、類比、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方法。
1 重視實驗基礎,突出思維的廣闊性
這幾年來,浙江省物理中考試題突出了實驗探究的基礎性、實踐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考查實驗探究過程與方法,重視初中物理基本儀器和基本實驗原理的考查,突出思維的廣闊性。具體來說,力學實驗試題注重考查力的相互作用、彈力、壓強、浮力、杠桿等基本實驗,電學考查實驗設計,尤其是伏安法測小燈泡的電功率、伏安法測電阻,考查儀表讀取、電路設計、實驗原理和方法、變量控制以及數據處理等,光學涉及凸透鏡成像、平面鏡成像以及光的直線傳播等的原理、數據分析與處理,試題突出對物理本質的探究、理解與運用,考查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考查實驗方案獲取數據以及分析處理數據等過程,掌握觀察、實驗、收集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1]
比如杭州市31題的“凸透鏡成像實驗”,寧波市26題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溫州市26題的“探究電流熱效應的影響因素”,紹興市25題的“探究影響彈簧受力形變的因素”,嘉興市25題的“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金華市29題的“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特點”,等等。以上實驗既是初中物理教學和實驗考查的主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教師按照“基本技能—綜合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一體化、多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不斷改進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做中學”。
例1 (2016年杭州)如圖1所示,實驗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當三個元件移動到圖示位置時,光屏上出現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問題:
(1)光屏上像的性質為 。
(2)關于本實驗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應用,舉一個例子 。
(3)從圖中讀出物距為 cm,并推算出焦距為 (選填字母)。
A.f<15 cm B.15 cm
(4)如果保持蠟燭與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參考答案:(1)倒立縮小的實像;(2)照相機;(3)40 B;(4)能成像。
這個題目設計具有層次性,對于凸透鏡重要的知識點考查比較全面。試題既與生活結合,也突出物理的推理,體現思維的廣闊性。本題的高明之處在第4小題,命題者的意圖很明顯,不是知識立意,而是能力立意。只有學生真正做過本實驗或者說只有認真做過本實驗,才能很自信地作答。凸透鏡所成的實像是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實像,不是虛像。沒有光屏實像也是依然成像的,但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學生只有真正做過本實驗,理解這些“知識”,才能正確作答,也能較好地考查出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yǎng)。物理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自身通過觀察、操作與體驗,親身經歷探究過程,構建物理概念,掌握科學方法。
2 重視實驗設計,凸顯思維的獨立性
2016年浙江省初中《考試說明》指出:“能對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信息進行記錄、選擇、分析和處理。能用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方式來表述探究的過程?!盵2]實驗探究能力是物理學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它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針對特定的物理現象進行觀察、提問、設計實驗、處理數據、對照處理、獲取證據、變量控制和檢測、實驗評價、實驗設計等。比如:2016年杭州市31題的“比較甲乙合金絲電阻大小”,麗水市28題的“探究壓力和物體重力之間大小關系”,金華市27題的“物體從高空下落時的收尾速度與什么因素有關?”等試題,都強調思維的獨立性,而不是強調“死記硬背”的“人云亦云”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日常實驗探究教學中,我們不能強調簡單的模仿,而是要關注細節(jié)、關注實驗原理的應用、關注實驗方案的設計、關注實驗數據獲取的方法與手段,強調學生親身體驗,獨立操作和獨立思考。
例2 (2016年杭州)現有一個電壓表、若干導線、兩節(jié)干電池和一個開關。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判斷兩段材料不同,長度、橫截面積都相同的甲乙合金絲電阻的大小。
(1)畫出實驗電路圖。
(2)說明實驗的步驟以及需要測量的物理量。
(3)小金認為:根據上述操作即可判斷這兩種材料導電性能的強弱。你認為小金得出結論的依據是什么?(不考慮溫度對電阻的影響)
參考答案:(1)如圖2:
(2)①按照電路圖,把兩根合金絲與兩節(jié)干電池、開關、導線連成串聯電路。②用電壓表分別測出甲乙合金絲兩端的電壓分別為U和U 。③因為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根據歐姆定律,電阻大的合金絲,它兩端的電壓也就大。
(3)電阻的大小是由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來決定的(不考慮溫度對電阻的影響),實驗時選取的是長度和橫截面積都相同的電阻絲,因此甲乙合金絲電阻的大小就僅由材料來決定,所以測得電阻大的合金絲的導電性就弱。
實驗設計是實驗探究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以及能靈活運用物理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實驗探究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促進思維獨立性的形成。如本題就涉及到電路設計、步驟的安排、有效數據的獲取、數據分析與處理、得出科學結論等一系列科學探究的要素,強調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加強探究的“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獲取事實與數據,得出結論,合作與交流,作出評價”等探究過程。[3]
3 重視實驗分析,突出思維的邏輯性
2016年浙江省初中《考試說明》指出,能根據提供的具體探究過程,判斷其方案的合理性,能對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在實驗探究試題中,多以圖表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出現,情景復雜綜合性強,考量學生思維的思辨性與邏輯性,強調對實驗信息的獲得及其信息轉換、處理和分析能力。比如:2016年衢州的第10、12、20、23等試題,金華的第15、19、20、32等試題,溫州的第12、22、25、31等試題。
例3 (2016浙江金華) 拓展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合作進行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特點”,設計了圖3Ⅰ電路,并連接了圖3Ⅱ電路。
(1)圖3Ⅱ實驗電路連接中有一處錯誤,無法完成實驗,連接錯誤的導線是 (填“a”“b” 或“c”)。
(2)正確連接后,繼續(xù)實驗,根據測得的實驗數據,繪制了如圖4Ⅲ所示的曲線圖。
①圖4Ⅲ中甲、乙兩條曲線是根據圖3Ⅰ電路測得的實驗數據所繪制的曲線,其中與圖3Ⅰ電路中電壓表[V1] 對應的曲線是 (填“甲”或“乙”)。
②已知電源電壓恒為6 V,根據探究目的分析圖4Ⅲ中的曲線,得到的實驗結論是 。
(3)拓展探究:同學們根據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重新設計了如圖4Ⅳ所示的電路(電源電壓未知),利用電壓表和定值電阻R0(已知阻值)測量未知定值電阻Rx的阻值。閉合開關S,接下來的操作是: (只需寫出操作過程和測量的科學量,不需寫出表達式)。
參考答案: (1)b;(2) ① 甲;② 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兩端的電壓之和;(3)閉合開關S1,斷開開關S2,測得電壓表示數為U1;閉合開關S2,斷開開關S1(或同時閉合S1、S2),測得電壓表示數為U2(前后兩步操作調換位置也可以)。
此題考查角度多元,分別是對錯誤電路分析、數據處理以及根據實驗信息得出結論,并對實驗進行拓展。屬于實驗探究性綜合題,起點較高,落點在歐姆定律的應用和串并聯電路的特點上,是初中物理重點實驗。在實驗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驗中如果結合圖3I和圖3II,分析R1、R2相對應的電壓表所測量的對象,就可以找到邏輯關系,進而分析出其錯誤點。尤其是問題(2),其下的兩個小問題,都需要一定的邏輯分析:隨著變阻器R2的增大,兩個電壓表分別怎樣變化?在此找電阻與電壓的邏輯關系,就可以找到圖4Ⅲ中對應的圖線。結合圖像數據的特點,兩表電壓之和為定值,即可得到在串聯電路中電壓的特點。問題(3)也充分體現物理學的邏輯特點,根據歐姆定律,要知道未知電阻的值,就需要知道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電流,由于本題只給出一個電壓表和一個已知電阻的阻值,要得到電流的值,就必須測得相應的電壓值。因此,從實驗設計的角度來看,命題者的意圖是很明顯的,就是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對實驗方案、實驗條件、實驗思路、實驗數據等進行邏輯分析,充分挖掘試題各個信息的邏輯點,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與邏輯分析能力。[4]
4 重視實驗創(chuàng)新,突出思維的靈活性
2011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實驗活動和邏輯推理交互作用的過程,要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推動科學的發(fā)展。所以,在物理教學中,要把實驗與創(chuàng)新結合,而且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5]例如:2016年杭州市的第11、17、18、26、33、34等試題,嘉興市的第11、25、36、37等試題,寧波市的第14、21、23、31、32等試題。
例4 (2016浙江衢州)如圖5、6為小柯在科技節(jié)中制作的“杠桿力臂演示儀”和“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演示儀”。
(1)如圖5所示,杠桿自身質量和摩擦忽略不計(固定裝置未畫出),O為支點,OA=OD=3OB=0.6米,CD=0.2米。在做背景的白紙上作以O為圓心半徑為0.2米的圓。在A點掛5牛頓的重物G,要使杠桿水平平衡,則作用在B點豎直向下的力FB應為 牛。撤去FB后,按圖示方向分別施加FC、FD兩個力,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FC、FD的大小關系為 。
(2)如圖6,在注射器A、B處分別扎一個等大的小孔,插入兩根相同規(guī)格的硬質塑料管(連接處密封),并在管上分別系一個未充氣的同規(guī)格氣球(連接處不漏氣)。先慢慢往外拉活塞,使注射器中充滿空氣,接著快速向內推動活塞。請你預測A、B兩孔處氣球的鼓起情況是 (填序號)。
①A孔處氣球大 ②B孔處氣球大 ③兩個氣球一樣大
本題中涉及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流體壓強和流體的關系,需要用到實驗分析法、歸納法、控制變量法等科學方法,難點在問題(1),關鍵是從圖5中分析出力臂的本質是“支點到動力(或阻力)的作用線的距離”,這樣才能找到FC、FD的關系。而這個關系的建立,是基于日常教學中的物理實驗的創(chuàng)新設計,結合比較與歸納等科學方法,才能建立“力臂的數學模型”。問題(2)也是巧妙地設計了流體與壓強的關系,材料簡單,能很好地揭露科學本質。圖6關鍵是認出A與B的下端注射器橫截面積的大小,向左推動活塞,比較A、B下端空氣流速,即可找到答案。實驗創(chuàng)新對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尤其是初三復習中,教師要善于把握中考試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物理實驗探究,在不同條件與因素中進行實踐,通過合作交流與智慧碰撞,才能在同樣的學習時間中,有效地訓練思維的廣闊性、獨立性、深刻性和靈活性,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分析、抽象、綜合能力,從而也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6]
參考文獻:
[1]唐東輝.把握命題方向,突破生物實驗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16(11):65-67.
[2]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2016年浙江省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說明[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6:142-147.
[3]金松.以探究為導向的物理實驗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物理教師,2016,37(9):53-55.
[4]周春池,朱柏樹.挖掘教材習題潛能,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J].物理教師,2016,37(10):84-8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3-15.
[6]謝維中.初中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學物理,2013,31(5):77-78.
(欄目編輯 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