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聞譯者在編譯時通過語言層面的改動將原語新聞本土化,使之變?yōu)榉献g文社會主流文化意識形態(tài)要求和譯文讀者認知期待的新聞。其中,互文性選擇的編譯改動是新聞譯者用以實現(xiàn)譯文對原文意識形態(tài)轉換的最常用方式之一。譯者通過揚內(nèi)抑外的認知模式對原文中原有的不均衡權力關系進行干預,建構了具有譯文特點的權力關系,使譯文蘊含了具有譯文特色的揚內(nèi)抑外的意識形態(tài)內(nèi)容。
〔關鍵詞〕 新聞編譯;引述選擇;意識形態(tài)翻譯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7)01-0033-09
一、 互文性系統(tǒng)與意識形態(tài)
互文性指向文本的生成能力,指向文本如何能夠改變從前的文本,如何重建現(xiàn)存的規(guī)范(話語與體裁)[1]。這種生成能力并非無限,而是有限的,要受到權力關系限制。換言之,互文性選擇與具體的權力關系相關聯(lián)。新聞報道有很強的選擇性,互文性選擇也是如此,正如杰依斯[2](10)所說:“也許新聞媒體最重要的權力是,它能夠決定什么時候什么問題重要,并決定哪個問題上應該聽見誰的聲音”。 福勒[3]指出,互文性的選擇具有豐富的意識形態(tài)潛能。他稱,如果批評語言學主要關注的是新聞語篇的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那么研究新聞語篇與新聞記者消息來源之間的關系極其重要?;ノ男赃x擇的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出語篇中隱含的各種有時是相互沖突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和權力關系[4](47)。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自于拉丁文intertexto,意為“交織”,由法國學者克里斯蒂瓦(Kristeva)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每個文本都是由眾多引述的鑲嵌品構成,每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是不同的文本之間的相互引用和相互吸納[5](69)。不過,互文性的多樣化概念則是由索緒爾(Saussure)、巴赫金(Bakhtin)和克里斯蒂瓦三位學者共同賦予的:索緒爾提出的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的觀點是互文性發(fā)展的源頭,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則可以說為互文性賦予了社會性成分,而克里斯蒂瓦則相應地增添了心理分析的視角[6](261)。互文性是文本本身具有的屬性,即一些文本總充滿著其他一些文本的片段[7](84),是“一個或多個符號系統(tǒng)移入另一個符號系統(tǒng)”[8],是眾多聲音交叉、滲透與對話的結果[9],是多個聲音、多個他人話語[10]。
學者對互文性進行了不同的分類,比如,克里斯蒂瓦[8]做了水平和垂直互文性分類的區(qū)分:前者指一段話語與一連串其他話語間具有的對話性和互文關系,后者指構成某語篇直接或間接的語境,它有助于讀者從歷史或現(xiàn)代的角度看待以各種方式與之相關的那些語篇。杰尼[11]把互文性分為強勢的和弱勢的互文,前者指明顯存在的互文性,即一個語篇包含明顯與其他語篇相關的話語,如模仿、引述、抄襲等。后者指隱含的互文性,即語篇中存在著一些能讓讀者聯(lián)想到其他語篇的語義成分,如類似的觀點、文體或主題思想等。
費爾克勞[7](85)區(qū)分了顯性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和建構互文(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顯性互文與杰尼的強勢互文性一樣,指一個語篇中標明的與其他語篇的互文關系:“在顯性互文中,其他語篇明顯地存在于所分析的語篇中,它們被語篇的表面特征如引述明確標示或暗示”。 顯性互文指的是其他語篇的表層特征,如話語描述(傳統(tǒng)上所講的引述)、預設、否定、超話語、譏諷等[7](119),這些特征只要根據(jù)文本接受者的閱讀經(jīng)驗和社會常識,就可以清楚地在閱讀著的文本中找到其他文本或語篇的痕跡。建構互文更加復雜一些,因為它探討的范疇都是以語類和文體來解釋的[7](10-11)。這種互文是指一個語篇中各種體裁或語篇類型規(guī)范的那種復雜關系,是語篇生成中涉及的那些話語規(guī)范的組合[7](104),包括體裁、范式、類型和主題。建構性互文并不與具體的互文指涉發(fā)生聯(lián)系,而是指過去的和現(xiàn)在的體裁、規(guī)范、類型甚至主題都在閱讀的文本中發(fā)生相互指涉的關系。通常來說,顯性互文可以在文本的局部和判斷中得到明辨,建構互文則需要系統(tǒng)閱讀全部文本才能得到發(fā)現(xiàn)[12](28)。
國內(nèi)學者辛斌[13]把互文性區(qū)分為具體互文和體裁互文;不過,羅選民[12]認為辛斌的區(qū)分是對費爾克勞研究方法的應用與延伸。比如,辛斌所指的具體互文性是指語篇中有具體來源的(有名有姓的或者匿名的)他人話語;體裁互文性指一個語篇中不同體裁、分割或語域的混合交融。這種區(qū)分可以說與費爾克勞顯性互文與建構互文相對應。
本研究基本選用費爾克勞的互文兩分法,即顯性互文和建構互文,并著重聚焦顯性互文的主要手法之一的引述,來考察互文性選擇與意識形態(tài)翻譯之間的關系。
巴赫金認為語篇是多旋律和多聲部的,在這個多種聲音的匯合中,作者與引述作者甚至讀者產(chǎn)生了對話和互動,從而產(chǎn)生了文本的活力和批評的張力[14](3-4)。由于新聞報道很多內(nèi)容都是在記述人們所說的話,引述也就自然而然成為新聞不可或缺的成分[15]。前人研究中曾指出引述的幾項功能,比如為新聞添加客觀準確性、使新聞更加具有戲劇性以及使記者與所報道話語保持距離等等[16](87)?;谶@些功能,引述常被視為是消息來源所說的中立描述。然而,事實上,引述并非單純的重述,文本生成者常通過隱晦方式將主觀意見融入其中。新聞談論的大都是新聞生成者沒有直接觀察到的事件,最后報道出來的新聞大都已經(jīng)經(jīng)過許多人的重新詮釋,引述的處理也是這樣的。引述從原始情境中被挑選出來,置入另一個不同的文本,原始的某些特質可能遭到遺漏或僅僅片面呈現(xiàn)出來。新聞生成者通過引述,隱含自己偏好的詮釋,或者用引述支持或否定某種觀點。
對引述的意識形態(tài)潛勢已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比如,泰歐[17]以澳大利亞報紙為個案語料進行分析后指出,報道種族議題時,少數(shù)民族的聲音呈現(xiàn)遠比主流民族的少??ㄟ_斯-庫特哈德[18]對英國報紙的研究凸顯了女性被引述機會遠低于男性。這些研究皆反映出,新聞生成者通過引述的具體選擇傳達了報社對社會階層尊卑區(qū)別的意識形態(tài)認定。郭[19]分析《聯(lián)合報》與《自由時報》對臺灣鼓吹的“兩國論”報道采用的引述的呈現(xiàn)方式時發(fā)現(xiàn),兩報在消息來源和內(nèi)容選擇上都傾向于引用呼應其政治立場者的談話內(nèi)容,其引述的選擇充滿了各自報社的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西迪勞普勞[20]將英語新聞與其希臘語編譯文進行對比后發(fā)現(xiàn),編譯文不僅常刪除消息來源細節(jié),僅突出其社會地位,而且還常提高原文報道動詞的辯論價值(如將say改成assure),以增加消息來源對新聞事件的涉入程度,變動的原因在于編譯者本身所處機構的意識形態(tài)。
本研究將從新聞標題與新聞內(nèi)容兩個方面,對24篇《參考消息》有關南海的編譯報道進行考查,對比美國媒體原文引述選擇,分析《參考消息》具體增譯、刪除與保留的引述選擇情況,歸納翻譯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并分析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潛勢。
二、 新聞標題引述選擇編譯改動
與意識形態(tài)翻譯轉換
語料中,原文標題無引述,編譯后,譯文標題出現(xiàn)引述的情況比較多:24篇譯文中,13篇都是如此。譯文新增標題引述情況分為兩類,一類(共5篇)以中國為消息來源,如例(1)和(2);另一類(共8篇)以美媒、外媒或媒體為消息來源,如例(3)和(4)。
(1)
原文:Vietnam Plans Live-Fire Drill After China Spat(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0, 2011)
譯文:中國警告越南停止侵犯主權抗議越艦非法驅趕我漁船(《參考消息》2011年6月11日)
(2)
原文:China Navy Reaches Far, Unsettling the Region(New York Times June 14, 2011)
譯文:中國告誡美國不要插手南海(《參考消息》2011年6月16日)
編譯后,第一類標題[例(1)和(2)]中之所以新增消息來源“中國”,與譯文申明中方嚴正立場這一明確目標有關。原文新聞標題有時顛倒是非,如例(1)原文標題指責越南計劃軍演是中國挑釁造成,例(2)原文標題強調中國為挑釁方導致地區(qū)不安定。譯文通過編譯,新增標題,使譯文的標題重心和角度發(fā)生變化,從而矯正美方錯誤言論,申明中方立場。例(1)新增“中國”為消息來源,譯文強調“中國警告越南停止侵權”;例(2)新增“中國”為消息來源,譯文標題變成“中國告誡美國不要插手”。
編譯后,第二類標題[例(3)和(4)]新增消息來源也與意識形態(tài)相關。美國在南海沖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參考消息》認定讀者對美方意見和態(tài)度非常感興趣,所以開篇就一目了然地點明消息來自美國媒體。例(3)中,譯文將原文標題“被龍烤焦”改為“美媒挑唆菲律賓”,原文指責中國的視角在譯文中轉為指責美國媒體,強調美方錯誤言論,申明中方立場。例(4)中,原文標題為“炮艇外交的新時代”,譯文添加“美報文章”作為消息源,點明是美報在鼓吹“炮艇外交”。通過對新聞標題增譯消息來源,《參考消息》成功地將自己報社的態(tài)度和立場傳遞給了譯文讀者。
(3)
原文:Singed by the Dragon(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1, 2011)
譯文:美媒挑唆菲律賓對中國“強硬”“對中國讓步有危險” (《參考消息》2011年4月4日)
(4)
原文:A New Era of Gunboat Diplomacy (New York Times Nov 13, 2011)
譯文:美報文章 南海資源爭奪引發(fā)新“炮艦外交” (《參考消息》2011年11月15日)
從例(1)、(2)、(3)和(4)的標題編譯改動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媒體從自己的出發(fā)點和國家利益出發(fā),在塑造中國形象時強調中國的負面形象,比如例(1)中稱呼中國為“挑釁者”,例(2)中稱中國為“挑釁方”,例(3)則強調中國烤焦鄰國等等。《參考消息》經(jīng)過編譯,新增信息來源,有時明確美國媒體是如何無端抹黑中國,有時則直接糾正美國錯誤言論,申明中國立場,客觀公正地建構中國形象。
三、 新聞內(nèi)容引述選擇編譯改動與
意識形態(tài)翻譯轉換
譯文對原文新聞內(nèi)容引述選擇的討論將圍繞原文全文、譯文保留部分、增譯部分與刪除部分的引述對比而展開。為將討論細致化,討論將聚焦24篇語料之一。該語料為《華爾街日報》2011年6月10日一篇題為Vietnam Plans LiveFire Drill After China Spa,被《參考消息》編譯后,標題改為“中國警告越南停止侵犯主權抗議越艦非法驅趕我漁船”,發(fā)表于該報2011年6月11日頭版。
(一) 原文全文引述選擇與美國媒體意識形態(tài)
從表1可以看出,美國媒體原文消息來源比較繁多,中方9次為消息來源,具體消息來源為政府和外交部,引述動詞為“說、稱、指責、警告、否認、重申和據(jù)理力爭”;越方11次作為消息來源,消息來源為政府和外交部、總理和北部航海安全公司,引述動詞為“說、指責、警告”;美方6次作為消息來源,具體消息來源為報社、政府、國防部,引述動詞為“說、報道”;菲方為消息來源3次,具體消息來源為軍方和政府,引述動詞為“說、抱怨、指責”;分析人士和學者作為消息來源有7次,引述動詞全都是“說、稱”。
從具體消息來源來看,首先,中方消息來源渠道比較局限,只有政府和外交部的聲音;越南則各方聲音都有:既有政府、外交部與軍方的聲音,也有普通大眾(示威者)的聲音。明顯看出,美國媒體對越南各方意見的重視。另外,與美國、越南和菲律賓都有來自國防部或軍方的聲音所不同的是,中方?jīng)]有軍方表態(tài),使得中國的聲音顯得弱勢一些。
另外,從引述動詞的使用來看,中方消息來源的渠道雖然單一,不過美國媒體賦予中方為消息來源的引述中,引述動詞大都是消極積極和消極引述動詞的區(qū)分出自杰依斯[21]。他把常用的引述動詞按其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引述,認為積極引述動詞幫助塑造消息來源的謹慎、鎮(zhèn)定、堅強或成功者的形象;消極動詞給人魯莽、軟弱、不嚴謹或失敗者的形象。中性引述動詞則給人客觀的印象。的“要求、指責、警告、否認、據(jù)理力爭”消極引述動詞出現(xiàn)6次;中性的引述動詞“稱、說”,出現(xiàn)3次;積極的引述動詞出現(xiàn)1次“重申”。越南為消息來源的引述中,消極引述動詞出現(xiàn)5次,分別是 “指責、抗議、警告、催促”;中性引述動詞“宣布、說、稱”,出現(xiàn)6次;積極引述動詞“評論”,出現(xiàn)1次;菲律賓為消息來源的引述中,消極動詞出現(xiàn)兩次,“抱怨、指責”;中性動詞“稱”出現(xiàn)1次。美國為消息來源的引述中,沒有出現(xiàn)消極引述動詞;中性引述動詞“稱、表態(tài)、報道”,出現(xiàn)5次;積極引述動詞出現(xiàn)1次“預計”。學者與分析人士引述動詞全部是中性引述。
可以看出,美國媒體中中國、越南和菲律賓作為消息來源中的引述動詞傾向于消極,塑造出爭議方互相指責的不客觀的形象。相比較之下,美國的消息來源與第三方消息來源的則傾向于中性引述動詞,給人造成美國和第三方消息來源客觀公正的印象。美國媒體偏向化引述動詞的選擇明確反映了美國媒體的具體觀點與態(tài)度。
此外,引述內(nèi)容方面,中方引述大致涉及警告、否認指責、堅稱權力、不排除使用武力等內(nèi)容。越方引述中,內(nèi)容涉及中國尋釁滋事行為的有5句,催促東盟參與沖突解決有1句。菲方的引述3句全都涉及中國尋釁滋事內(nèi)容。美方雖然稱不表態(tài),但卻聲稱承諾保護與支持東南亞盟國、在南海有國家利益等。分析人士和學者則稱中國炫耀武力,南中國海不是中國領土,越南和菲律賓對南中國海有主權,沖突涉及經(jīng)濟利益等等。
可以看出,美國媒體原文對各方的正面、負面態(tài)度還是很明顯的:基本上對中國是否定和指責的態(tài)度,對菲律賓和越南則是支持和維護的態(tài)度。
(二) 譯文引述選擇與意識形態(tài)翻譯轉換
《參考消息》譯文引述選擇明確表達了所在報社的具體態(tài)度和立場。表2與表3比較細致地描述了《參考消息》編譯后保留和增加的引述和引述內(nèi)容的具體情況。
從表2和表3看,《參考消息》譯文引述動詞基本是中性的。對比美國媒體原文新聞,《參考消息》譯文保留的消極引述動詞只有1個(“抗議”,見表2),改動引述動詞積極/消極的地方有1處(見表2),增譯了兩處引述選擇(見表3)。具體分析如下。
例(5)譯文將原文中消極引述動詞argue(認為)轉為積極引述動詞“堅持認為”(assert),申明譯文明確立場。
(5)
原文:But it also has argue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undermining its intere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譯文:但同時中國也堅持認為,鄰國不斷擴大在南中國海的勘探范圍,損害了中國利益。
例(5)里的這個改動涉及的是中國政府為消息來源的引述,原文引述動詞argue,在MerrianWebster字典里面的解釋為prove by giving reasons,意思是“給了理由才能證明、據(jù)理力爭”,里面隱含負面“爭議”二字,是消極引述動詞;譯文中的翻譯為“堅持認為”,回譯到英語,對應的詞為assert, MerrianWebster字典里面的解釋為to maintain in a persistent or positive manner,意思是“正面、不屈不撓、堅決地認為”,隱含正面的“自信、毋庸置疑”之義,是積極引述動詞。通過將原文“中國據(jù)理力爭”轉為譯文中“中國自信地堅稱”,《參考消息》將中國的態(tài)度明朗化:中國對南中國海主權不容置疑,鄰國南中國的勘探行為損害了中國利益。
另外,譯文對原文引述內(nèi)容進行了改譯,如例(6),明確表達了譯文的觀點和態(tài)度。
(6)
原文:Security analysts say a concerted effort among the smaller claimant countries—especially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with U.S. backing—to internationalize a settlement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might be goading China into increasingly belligerent responses.
譯文:分析人士說,主張對南海擁有主權的小國(特別是越南和菲律賓)正聯(lián)手將南海問題國際化,這可能會促使中國做出越來越敵對的回應。
對比《參考消息》與原文無刪改的譯文“安全分析人士說,主張對南海擁有主權的小國(特別是越南和菲律賓,而且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共同努力將南中國海問題國際化作為爭端解決方案的做法,可能會不斷激怒中國做出越來越敵對的回應”,可以看出,譯文雖然保留了原文安全分析人士的話,對該分析人士說的內(nèi)容進行了修改。首先,《參考消息》編譯時刪掉“在美國支持下”,弱化了美國對越南和菲律賓的支持;其次,刪掉be goading China into...“不斷激怒中國”,隱去美國媒體塑造的中國容易被激怒這一負面形象。
最后,《參考消息》還將原文的名物化settlement直接刪除明確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原文的settlement還原成過程小句的話,應該是settle (the dispute) internationally,這個過程隱去的施事者應該是越南、菲律賓和美國,因為越南、菲律賓和美國都想將南海問題國際化,使之變成國際爭端,為美國介入爭端提供合理化依據(jù)。對比之下,中國一直堅持南海問題雙邊談判,南海問題不是國際問題,因為中國擁有南海的主權。很明顯,越南、菲律賓和美國認為南海問題國際化是爭議解決方法,《參考消息》譯文直接刪除settlement,表達了中國不認可越南、菲律賓和美國將南海沖突國際化是解決方案這一點。
另外,譯文通過新增引述選擇,表明《參考消息》立場。例(7)和例(8)在美國媒體原文中不存在引述現(xiàn)象?!秴⒖枷ⅰ肪幾g后,例(7)中新增的引述選擇中,消息來源為“美國國務卿”,引述內(nèi)容為“美國為多邊會談提供幫助”,例(8)中的消息來源為“河內(nèi)”,引述內(nèi)容為“把金蘭灣海軍基地提供給在這一地區(qū)作業(yè)的外國海軍作為維修和加油基地”。例(7) 《參考消息》的譯文中,希拉里“提出為促進這一區(qū)域的多邊會談提供幫助”中,希拉里只是說提供幫助;而根據(jù)美國媒體原文(無刪改的譯文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去年訪問越南時幫助促進這一海域的多邊會談的做法激怒了中國”),希拉里為多邊會談提供了美國方面的幫助,不僅僅說了,而且做了。很顯然,譯文通過增譯引述,將美國支持的行為變?yōu)槊绹磉_支持的言語,弱化了美國媒體原文中美國的支持程度。
(7)
原文: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s move to offer Washingtons assistance in facilitating multiparty talks over the waters while visiting Vietnam last year infuriated China.
譯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提出為促進這一海域的多邊會談提供幫助,令中國極為不滿。
(8)
原文:Hanoi previously has offered its navy base at Cam Ranh Bay as a repair and refueling stop for foreign navies operating in the region.
譯文:河內(nèi)此前一直提出把金蘭灣海軍基地提供給在這一地區(qū)作業(yè)的外國海軍作為維修和加油基地。
例(8)原文無增刪的譯文是“河內(nèi)此前已經(jīng)將金蘭灣海軍基地提供給在這一地區(qū)作業(yè)的外國海軍作為維修和加油基地”。對比《參考消息》譯文,引述動詞“提出”引起的引述內(nèi)容中,河內(nèi)只是把將金蘭灣作為他國海軍基地作為提議;而原文中河內(nèi)一直都在將金蘭灣作為他國海軍基地,不是提議,而是實際的行為。
將表2和表3中的消息來源綜合起來看譯文中各方消息來源的分布情況,可以明確看出,《參考消息》的編譯報道中,中方、越方、美方的消息來源分別為中國政府、越南總理和美國國務卿。中方、越方、美方和第三方如學者與分析人士等做消息來源的頻率比較平均。很明顯,《參考消息》譯文沒有厚此薄彼,而是讓讀者傾聽不同渠道、不同領域的聲音,讓讀者對新聞事件有整體客觀的印象。
(三) 刪譯的引述選擇與意識形態(tài)翻譯改動
從表4可以看出,《參考消息》在刪譯我方與他方(美國及其盟國)引述信息時基本無偏向化表現(xiàn),刪除的內(nèi)容基本差不多。
首先看他方(美方及其盟國)的引述選擇的刪譯。這些刪譯包括以下幾點:(1)越方指責中方不端行為內(nèi)容;(2)越方所稱實彈演習系被中方所逼的觀點;(3)菲方宣稱的中方不端行為;(4)美方報道和美方明確表態(tài)保護、支持菲律賓和越南的說法;(5)美方稱在南海有國家利益等內(nèi)容;和(6)安全分析人士所稱的南中國海不是中國領土的內(nèi)容。
其次看我方被刪譯的內(nèi)容。這些刪譯包括以下幾點:(1)中方主權的聲稱;(2)中方的要求;(3)中方否認的內(nèi)容;和(4)中方的警告以及中方船員的遭遇等等。
從以上所列對雙方刪譯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參考消息》在刪譯時并沒有一邊倒地只刪除他方的聲音,我方聲音刪譯的也比較多,在編譯他方和我方引述時基本做到了客觀公正。
當然,《參考消息》的刪譯明確表達了所在報社的立場和態(tài)度。比如,《參考消息》對他方聲音的刪譯,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美方媒體態(tài)度的不認可。美國媒體原文在引述時有失公允,一味指責、黑化和丑化中國,比如被刪譯的他方引述選擇中的例(1)、(2)和(3);另一方面卻強調美方干涉南海的合理性,比如被刪譯的他方引述選擇中的例(4)、(5)和(6)?!秴⒖枷ⅰ穼ζ溥M行了刪譯處理,明確了中國對南海問題的國家立場。
四、 結論
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互文性過程,不僅包括語言層面上的顯性互文,而且也包含了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方面的隱性互文,這其中包含了兩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以及它們之間傳遞與抗衡的互文[22]。翻譯的這一互文性充滿著角力,按照費爾克勞[23][22]的說法,互文性過程就是話語競爭和重建秩序的過程,是話語范圍內(nèi)的霸權斗爭的過程。
中美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媒體報道態(tài)度不同,對我者和他者的劃分正好相反[24]:在美國主流社會和主流媒體的認知模式中,中國是他者,菲律賓、越南、日本等中國鄰國為美國的內(nèi)集團,是我者;相對比之下,在中國主流社會和主流媒體的認知模式中,中國為我者,美國、菲律賓、越南、日本等中國鄰國為他者。我者和他者的定位截然相反,造成中美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意識形態(tài)截然不同。
《參考消息》對我者和他者的認知與中國國內(nèi)主流社會和主流媒體保持一致,決定了《參考消息》譯文對引文選擇進行增刪編譯改動時,基本依托的是我者正面他者負面這一認知基礎。譯者通過揚內(nèi)抑外的認知模式對原文中原有的不均衡權力關系進行干預,結果是建構了具有譯文特點的權力關系,蘊含了具有譯文特色的揚內(nèi)抑外的意識形態(tài)內(nèi)容。比如,《參考消息》譯文通過標題新增中國為消息來源,改動原文的標題重心和角度;通過刪除菲方、越方和美方等具體引述,刪除不利中國的信息;通過增譯引述,將美方實際行為變成言語,弱化美方對越南的支持;通過改變引述動詞,將中國弱勢消息來源轉為積極的信息來源,強調了中國自信的鮮明立場;通過保留相對均衡的各國消息來源,強化《參考消息》報社的客觀立場,等等。
〔參考文獻〕
[1] Fairclough, N.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M].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92b.
[2] Geis, M. L.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7.
[3] 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4] 辛斌.批評語言學與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J].外語教學, 2000b, 21(4): 45-48.
[5] Kristeva, J. Desire in Language: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M]. Oxford: Blackwell, 1969.
[6] CalzadaPérez, M.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lars as inoculators of resistance[J].The Translator, 2007, 13 (2): 243-269.
[7]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1992a.
[8] Kristeva, J.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A]. In Moi, T. (ed.). The Kristeva Reader [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34-61.
[9] Bakhtin, M. The Dialogical Imagination (trans. by Emerson, C. and Holquist, M. )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10] Barthes, R. From work to text (Excertps) [A]. In Harari, V. (ed.). Textual Strategies: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 [C]. London: Methuen and Ltd, 1979: 73-81.
[11] Jenny. L. The strategy of form [A]. In Todorov, T. (ed.). French Literary Theory Today (trans. by Carter, R.) [C]. Cambridge: CUP, 1982: 34-43.
[12] 羅選民.互文性與翻譯[D]. 廣州: 嶺南大學,2006.
[13] 辛斌.語篇互文性的語用分析[J]. 外語研究, 2000a, 65 (3): 14-16.
[14]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15] 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16] Van Dijk, T. A. News Analysis: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 [M].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8.
[17] Teo, P. Racism in the new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 [J]. Discourse and Society, 2000, 11 (4): 7-49.
[18] CaldasCoulthard, C. R. From discourse analysis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differential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men speaking in written news [A]. In Sinclair, J. M., Hoey, M.and Fox, G. (eds.). Techniques of Descriptio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 [C]. London: Routledge, 1993: 196-208.
[19] Kuo, S. Language as ideology:analyzing quotations in Taiwanese news discourse [J].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2007, 17 (2): 281-301.
[20] Sidiropoulou, M. Linguistic Identities through Translation[M]. Amsterdam: Rodopi, 2004.
[21] Geis, M. L.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7.
[22] 魯碩.從互文性看翻譯過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12):46-48.
[23] Fairclough, N.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M]. London: Routledge, 2003.
[24] 徐英. 新聞編譯中的名物化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轉換 [J]. 中國翻譯, 2015, (3): 86-90.
(責任編輯:高生文)
Abstract: News agencies usually localize international news by way of transediting to make TT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readers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target culture. Changes in the choices of intertextuality from ST to TT often lead to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Additions or deletions of intertexta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editing from ST to TT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square on the part of the translator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changes in power rel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ideology from ST to TT.
Key words: news transediting; changes in intertextuality; transformations in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