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5月24日,由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牽頭,聯(lián)合國內多地高師院校和中小學校發(fā)起的“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項目在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舉行啟動會議,該項目已有全國第一所掛牌學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陸續(xù)將掛牌的還有第一區(qū)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一縣甘肅省武山縣以及第一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實際行動助推《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本文將會議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對此次植根文化的行動產生新認識。
[關鍵詞]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民族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6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8-0084-03
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信息、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受到很大沖擊。學校作為文化傳播的場所,具有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責任與義務,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小學生必須承接的文化使命,是高師音樂院系必須承接的歷史使命,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守護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2017年5月24日下午,由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牽頭,聯(lián)合國內多地高師院校和中小學校發(fā)起的“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項目在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舉行啟動儀式,該項目已有全國第一所掛牌學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陸續(xù)將掛牌的還有第一區(qū)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一縣甘肅省武山縣以及第一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實際行動助推《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
“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以首都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學博士生導師鄭莉教授為主要發(fā)起人,她主持該工程項目的啟動會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秦序教授,中國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張大龍教授,中國著名音樂教育專家金亞文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心理學博士生導師周世斌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原黨委書記、詞作人張國力教授,高教社教師發(fā)展中心沈強主任以及國家特級教師李存老師,“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全國第一所掛牌學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郭志平主任,還有來自蒙古族、藏族、安徽地區(qū)高校教師代表以及北京市豐臺區(qū)中小學一線教師等人參加會議啟動儀式,社會各界主要力量的加盟對該工程項目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行動背景及內涵
鄭莉教授介紹本次行動是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等文件為行動背景,她認為民歌作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并經世代口頭傳承,體現(xiàn)著民族精神、凝聚著集體智慧,蘊含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其中的精品佳作更可稱得上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傳統(tǒng)音樂的“魂”與“根”,對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是中華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鄭教授還指出當我們把民歌的種子植入到孩子們的幼小心靈時,其實我們做的是植根文化的行動。
“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總體目標旨在協(xié)同全國高師院校、中小學校及網(wǎng)絡信息平臺,營造“大家唱民歌”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送民歌進校園、送民歌進課堂等系列活動,腳踏實地在學校校園播撒中華民族音樂的“種子”,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實現(xiàn)從校園出發(fā),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使中華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浸潤青少年學生的心靈。其他形式包括編寫民歌教材,借助多元平臺進行民歌宣傳,開發(fā)校本化民歌課程,組建民歌興趣小組或民歌社團,同時攜手國內一批高師院校進行民歌教學培訓,借助數(shù)字網(wǎng)絡平臺,開展線上與線下培訓“種子工程”師資活動,指導學校音樂教師演唱和教授民歌,為推行“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準備師資力量。另外,此次行動還將助推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促進高師院校民族民間音樂專業(yè)建設,通過選修課、專題講座、民間藝人進課堂、民歌演出實踐活動等方式,促進音樂學院學生自主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積極性。將藝術實踐、教育實踐與社會實踐等活動與“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相結合,以學分方式督促和考評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工程行動周期為3年,2017年6月開始實施,2020年形成系列成果。
二、“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價值意義及展望
秦序教授將此次課題項目評價為“奉天承運的大好事”,所謂奉天承運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了一件正確的事。秦教授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從理性和感性的層面分析了“中國民歌種子工程”的歷史意義和未來現(xiàn)實意義:尋找回家的路,守護精神家園。國家從法律層面為“非遺”立法是重大的價值觀的轉變,從十年“文化大革命”與傳統(tǒng)文化開戰(zhàn),調動全國人民全面搗毀傳統(tǒng)文化,回到現(xiàn)在保護“非遺”、為“非遺”立法,這是在尋找回家的路,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培養(yǎng)感恩之心,提升文化修養(yǎng)。讓每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深厚感情,唯有培養(yǎng)感恩戴德之心,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才配得上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自問在中國文人詩歌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并沒有懷有感激之心將他們看作文化的恩人。我們需要從小培養(yǎng)對創(chuàng)造了人類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了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前輩們的感恩戴德之情;增強文化自覺,尊重他人之美。秦教授以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卓越思想,更深一步從藝術的多樣性和永恒性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具有深遠的未來意義。未來世界是文化藝術多元化發(fā)展的世界,只有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發(fā)現(xiàn)自己之美,欣賞他人之美,互相尊重贊美,才能實現(xiàn)大同繁榮之美。
張大龍教授首先對音樂教育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表示深深的敬重。其次,他以東西方音樂文化和音樂作曲創(chuàng)作的角度談及民歌的重要性。全世界的民歌都一樣,歐洲、亞洲、東方或西方,無論是中世紀的格里高利、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無論是中國遠古時期的音樂,還是秦漢樂府,所有音樂都來自民間,包括所有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音樂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民間。音樂文化藝術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人民是空氣、人民是水。民歌的的確確在世界音樂發(fā)展歷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張教授還談到創(chuàng)作《百鳥朝鳳》音樂的經歷,他曾多次深入到陜西合陽收集當?shù)氐拿耖g音樂素材,才得以創(chuàng)作出這首融合合陽線腔又帶有鮮明陜西風味的音樂。最后他也希望通過“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能在教育事業(yè)上貢獻自己的力量。讓作曲家為甄選出來的民歌配上鋼琴伴奏,不但要讓大家記住這些動聽旋律,更要感受到音樂是一種立體藝術。
金亞文教授以自身豐厚的藝術積淀與實踐經驗深入淺出地談了“播種機—教師種子—學生種子”之間的關系和面臨的挑戰(zhàn)。金教授經常深入到一線教師中做培訓和調研工作,他深感很多教師并不清楚真正意義上的民歌。此項目牽頭的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面對這種普遍現(xiàn)象時,要堅定扮演好“播種機”的角色,首先要解決好“教師種子”的問題,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種子”的傳播與發(fā)展。對于民歌如果教師不熟悉、不喜歡、不會唱,那這個種子將無法傳遞下去;其次,在網(wǎng)絡媒體迅猛發(fā)展與變革的時代,民歌處于比較尷尬的局面,它的振興與傳承將遭遇到現(xiàn)代傳媒劇烈的挑戰(zhàn)。如何解決民歌進校園后適應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如何將教師對民歌的需求變成自己對音樂教學需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可能成為真正的種子,這些都是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時,金教授對這項民族文化傳承的工程表達出堅定的信心,愿這顆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周世斌教授在會議上發(fā)言以“三個關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首先是“關于種子工程”,他提出工程這個詞帶“有始有終”之意,工程結束就意味著終止。但教育樹人是千年萬年之大計,他借此希望鄭教授發(fā)起的“種子工程”不要以三年為期就結束,而應該把三年當作一個重大事件的起點,讓每一位老師把它當作對自己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化熱愛的自覺行為,其一生都孜孜以求去做好它;然后是“關于腳踏實地”,20年前學者、專家就提出“讓每個孩子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但審視當下,20年已過去,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做到了都會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呢。說得多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實事,而這個項目就是“接地氣”干實事。最后是“關于教育責任”,周教授強調民族文化的傳承只能以學校為平臺,以教育為窗口來進行。傳承只能從我們的孩子做起,而不是其他,這是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只有把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揚光大的工作深入到基礎教育之中,每個人為此做出一點努力,那么我們的傳承就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實實在在造福子孫的大好事。
擁有40年豐富教學經驗已年過七旬的李存老師,總覺得還有這么一件事沒做,那就是民歌。在會議上,他回憶起20世紀60年代初自己剛開始教書的時候,那是一個張嘴就能唱民歌的年代。沒有琴、沒有錄音機、沒有任何條件設備,但張嘴就能教學生唱會一首小民歌,而且作品都是濃濃純正的民歌味兒:“小河啊小河你慢點流,咱倆順路搭伴走,你流過那柳樹林,我去櫻桃溝,沸騰的大海等著你,我去櫻桃溝顯身手?!崩罾蠋煾袊@那時候許多學校都是唱民歌,現(xiàn)在民歌少了,因為途徑太多了,平臺太大了,超出了我們的教學范圍。李存老師一輩子活躍在音樂教育的第一線,經歷了從貧瘠到富有的時代,他認為我們的教學平臺還應該堅守中國民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北京市三十五中郭志平主任同樣作為一線音樂教師體會深刻,她指出音樂新課標中已經賦予了我們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熟悉”“熱愛”中國的音樂文化,“了解”“尊重”世界各地音樂文化。沒有熟悉,何來熱愛;沒有量變,何來質變。沒有傳承我們自己中華文化的情懷,個人認為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傳承是什么,傳是不加篩選、不分好壞,但承是有所選擇的,當我們連唱都不會唱的時候,還有何選擇的余地。郭主任認為民歌是一切民族民間音樂的源頭活水,無論是戲曲音樂,還是民族風格的創(chuàng)作歌曲它的動機都來源于民歌,所以民歌讓人們學會生活,不會唱民歌、不會表達民歌,只能算活著。郭主任還在現(xiàn)場教唱了一首由作曲家吳華改編的北京民歌《打燈虎》,以實際行動呼吁從民歌開始,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
另外,中國著名作曲家、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前院長楊青先生也發(fā)來致辭:民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吟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星火傳承,民歌承載著沉甸甸的中國精神。鄭莉教授的“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是有大擔當?shù)男袨?,她將高校藝術教育者的目光投入到青少年音樂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為廣大青少年樹立中華民族文化的強烈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信念,這是一個長期艱巨、充滿挑戰(zhàn)的工程,期待啟動后能盡快取得預期的進展,作為一位作曲家完全支持,并盡綿薄之力。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蔡夢院長發(fā)來祝賀: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積淀豐厚,值得中華兒女世代傳承,各地區(qū)、各民族民歌匯集了中華文化精華,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根脈,孩子們通過學習和演唱民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今天我們播撒民歌種子,明天我們共享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最后,鄭莉教授的訪問學者——來自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蒙古族教師朵蓮珊達和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教師旦增達娃,以及首都師范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和本科生代表在會議現(xiàn)場為大家演唱了不同地區(qū)的民歌。正如朵蓮珊達老師所說:“唱歌其實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小時候在媽媽身邊是無意識唱對,長大了在老師身邊是有意識唱對,等再回到田野山頭無意識地唱對時,那是歌唱的最好境界?!北敬螁訒h在眾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關注與支持下圓滿落幕,祝愿“中國民歌進校園種子工程”開出美麗之花,結出豐碩之果,為振興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