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西藥治療與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的療效差異。方法:將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集的7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黃芪建中湯治療1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結(jié)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7.14%,對照組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較單純西藥療效顯著。
關(guān)鍵詞:脾胃虛寒 慢性淺表性胃炎 黃芪建中湯 臨床觀察
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以胃脘隱痛,痞塞滿悶,嘈雜易饑,饑不欲食,喜揉喜按,反復發(fā)作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認為本病與飲食、情志、外感及稟賦不足等有關(guān),久病致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脾胃失養(yǎng)而作痛。筆者跟師收集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CSG,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選取門診及住院部70例脾胃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20~63歲,平均(43.8±7.2)歲;病程3~11個月,平均(5.6±0.5)個月。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2~65歲,平均(42.9±6.8)歲;病程2~12個月,平均(5.3±0.9)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1]及《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中脾胃虛寒型CSG的診斷標準。主癥:①胃痛隱隱,綿綿不休;②喜溫喜按。次癥:①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②泛吐清水;③精神疲倦;④四肢倦??;⑤腹瀉或伴不消化食物。舌脈:①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②脈沉弱。
1.3納入標準:①電子胃鏡與病理檢查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②年齡18~70歲;③中醫(yī)辨證為脾胃虛寒型;④同意參與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①不滿足診斷標準;②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70歲;③伴有嚴重臟器性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③對青霉素、頭孢類、膠體果膠鉍膠囊等藥物過敏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⑤依從性差者;⑥中醫(yī)辨證分型復雜者。
1.5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枸櫞酸鉍鉀片0.6g,bid,飯前半小時服用;HP感染者加替硝唑片0.5g,克拉霉素片0.25g,bid,飯后半小時服,抗HP治療10天。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黃芪建中湯:黃芪30g,桂枝8g,白芍15g,黨參15g干姜8g,大棗5枚,生姜3片,炙甘草6g,炒白術(shù)15g。隨癥加減:泛酸者加旋覆花20g,代赭石20g,吳茱萸3g,海螵蛸15g,烏賊骨30g;胃痛者加延胡索10g,徐長卿15g;腹脹、噯氣者加枳實20g,厚樸15g;四肢不溫、內(nèi)寒甚者加制附片(先煎)6g,肉桂5g;納差者加內(nèi)金10g,焦三仙各10g。每天1劑,水煎300mL,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28d為1療程,服用1療程后觀察療效。
1.6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擬定。按主要癥狀與次要癥狀的程度分級,分無、輕、中、重度4級,主癥對應分值為0,3,6,9分,次癥0,2,4,6分。治療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總分-治療后癥狀總分)/治療前癥狀總分×100%。①臨床痊愈:主癥、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②顯效:主癥、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③有效:主癥、體征明顯好轉(zhuǎn),30%≤療效指數(shù)<70%。④無效:主癥、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30%。
1.7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3.討論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nèi)科臨床常見病,病因復雜,現(xiàn)尚未完全闡明,西醫(yī)治療多采用制酸、抗菌、胃黏膜保護劑等治療,療效尚可,但不良反應多且容易復發(fā)。本病屬中醫(yī)“胃痛”、“胃痞”、“反酸”等范疇,病因與飲食、情志、外感邪氣及稟賦不足等有關(guān),因本病病程較長,病情遷延,反復發(fā)作,或稟賦不足,或年老體衰或舊病致虛,臨床上多見正氣不足,脾胃虛寒表現(xiàn),以虛為主,或虛實夾雜,故臨床上證型以脾胃虛寒型最為常見,治以溫中健脾, 和胃止痛,《金匱要略》云“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故方選黃芪建中湯加味。
方中黃芪益氣健脾,為君藥,臣以辛溫之桂枝、干姜以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yǎng)營陰,緩肝急,止腹痛;黨參配伍炒白術(shù)補中益氣、顧護中焦。佐以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黃芪配桂枝、干姜補氣溫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諸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關(guān)于本方中去除飴糖,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效果未見顯著變化[3]。本研究提示脾胃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較單純西藥治療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聲生,李乾構(gòu),黃穗平,黃紹剛.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雜志,2010,18(03):207-209.
[2]張聲生,唐旭東,黃穗平,卞立群.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7,32(07):3060-3064.
[3]史琴,沈祥春.小建中湯有無飴糖對實驗性脾虛證小鼠血管活性腸肽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05):1163-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