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綜合分析外周動脈(Peripheral artery)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選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兒臨床資料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均為6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的股靜脈穿刺采血方法,實驗組應用外周動脈采血方法。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參數(shù)指標。結(jié)果:實驗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遠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疼痛例數(shù)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比較高。
關鍵詞:外周動脈采血;新生兒護理;應用價值
臨床護理工作中,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一直是護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點[1]。由于新生兒的血管比較小,所以在采血工作中面臨諸多困難和不便,一旦操作不當極易引起不良反應。筆者將根據(jù)相關工作經(jīng)驗,綜合分析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選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兒臨床資料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均為60例。對照組中有22例女患兒、38例男患兒;該組患兒平均年齡為(15.48±5.02)d,平均體重為(2791.3±156.5)g,疾病類型:18例敗血癥、22例缺氧性腦病、13例肺炎、7例其他疾病。實驗組中有23例女患兒、37例男患兒;該組患兒平均年齡為(16.01±4.86)d,平均體重為(2801.5±155.5)g,疾病類型:16例敗血癥、24例缺氧性腦病、12例肺炎、8例其他疾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的股靜脈穿刺采血方法,對照組患兒的穿刺部位在骨三角區(qū),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緊靠股動脈內(nèi)側(cè)。
1.2.2實驗組
實驗組應用外周動脈采血方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取平臥位,護理工作人員將患兒被刺手部位置放平,將患兒肘關節(jié)托好,在肘關節(jié)下方50mm處用拇指繃緊;
(2)使用右手指腹探明患兒的動脈走向,壓出痕跡之后做好相關標志,方便針頭更好地進入;
(3)使用碘酒消毒患兒的局部皮膚,在30°~45°角處使用4ml注射器插入血管中,出現(xiàn)回血情況之后,固定好針頭,抽血血量;
(4)護理工作人員在拔針瞬間加壓止血3min~5min之后,止血之后,防止影響手指血液流通情況,應該立即松開壓住的針口。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參數(shù)指標。
1.4評定標準
VAS疼痛評分標準:①輕度疼痛為0~3分;②中度疼痛為4~6分;③重度疼痛為7~10分。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nèi)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一次性成功采血率分析
實驗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為96.67%(58/60),對照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為83.33%(50/60),實驗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3/60,1例標本溶血、1例血腫、0例呼吸暫停、1例標本凝血),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67%(10/60,3例標本溶血、3例血腫、2例呼吸暫停、2例標本凝血),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遠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的疼痛度比較
實驗組輕度疼痛52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0例,對照組輕度疼痛41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7例,實驗組疼痛例數(shù)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常規(guī)的股靜脈穿刺采血操作難度相對而言比較大,因此很容易引起新生兒的不良反應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感[2-3]。外周動脈采血在采血過程中會相應減輕新生兒的疼痛感,由于操作過程中較為簡單,所以會極大提高新生兒采血的安全性。優(yōu)質(zhì)護理工作不僅僅能夠促成新生兒的健康和成長,還能夠有效降低護患之間的糾紛。由于新生兒的特殊性,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通常需要進行采血操作,臨床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股靜脈穿刺采血方式在技術(shù)方面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尋找到一種更為可靠采血方式[4-5]。
股靜脈或者股動脈穿刺采血對醫(yī)護工作人員的經(jīng)驗具有比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對肥胖患兒,股動脈搏動不夠輕易找到,導致誤穿靜脈現(xiàn)象的情況出現(xiàn)。股動脈穿刺采血對于新生兒的體位有更高的要求,容易讓嬰兒出現(xiàn)意外感染或者哭鬧等情況出現(xiàn)?,F(xiàn)階段來看,臨床上多采用外周動脈采血情況,操作更為簡單且安全系數(shù)比較高。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采取外周動脈采血方式成功率高,減少患兒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比較高,具有一次性成功采血率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少等特點,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薛巍.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2):251-252.
[2] 張蓉.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4,15(4):566-567.
[3] 宗小敏.關于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5,16(2):302-302,303.
[4] 鐘金富.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3,14(34):15,17.
[5] 金二麗.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0(89):22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