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國外樂器,對我國音樂的發(fā)展和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民族化的音樂中,開始出現了一批以鋼琴為主要樂器的音樂作品。本文從鋼琴的定義及音樂內涵入手,介紹了民族音樂元素的概念,分析了鋼琴作品中一些典型民族化元素的應用,并對鋼琴音樂民族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鋼琴作品;民族化;音樂元素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6-0056-02
鋼琴一直是歐洲音樂的代表性樂器之一,它的音域十分寬廣、和聲種類豐富、音色炫麗多變,使聽眾能夠得到極致的聽覺享受,被稱為“樂器之王”。早在19世紀末,上海就出現了專門銷售和修理鋼琴的店鋪,其經營規(guī)模一直在不斷壯大??梢哉f,鋼琴在我國的出現和傳播,是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結果,也是鋼琴音樂內涵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的一種表現。時至今日,如何將鋼琴更好地運用到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當中,為民族化的鋼琴曲的誕生貢獻一份力量,成為擺在廣大民族音樂工作者與鋼琴藝術家面前的一道難題。這既要在作品中表達民族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即民族風格,又要使表現形式符合國際審美標準,便于進行表演。想要在這兩者之間求得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確定的是,鋼琴作品的民族化音樂,就是要保證鋼琴這種藝術形式的基本結構不變化。然后將民族元素中的精華提取出來,融入到鋼琴作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讓民族的精神和韻味在每個節(jié)拍和音符中流淌而出。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要多考慮西方音樂與民族音樂之間的不同,可以借鑒西方鋼琴作品中的好的方法,為我國鋼琴作品民族化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民族音樂元素的定義與內涵
元素這個詞語的含義十分豐富,一般理解為原始的、基礎的,在自身概念中經常代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在分析民族音樂元素的時候,就一定要把重點放在元素上。我國民族音樂種類繁多,其中所包含的曲調、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就是民族音樂的元素。盡管在平時的演奏中這些元素并沒有得到鮮明的表現,多數人甚至會忽略它們的存在,但是它們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和進步。這些元素就像是民族音樂的“基因”,是民族音樂區(qū)別于世界其他地方音樂的重要條件,是保持民族音樂特殊風格和魅力的原因所在。研究這些元素的含義及影響,對發(fā)揚民族音樂、推廣民族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鋼琴雖然是國外傳入的樂器,但是只要作曲家正確把握其演奏特點,緊密結合民族音樂的風格,就能夠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化風格的鋼琴作品。同時還可以對外宣傳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東方神韻的魅力。
二、鋼琴音樂作品中的民族元素
1民歌戲曲的改編
我國傳統(tǒng)的民歌和戲曲具有十分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一些作曲家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改編出了充滿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這類作品既能夠弘揚傳統(tǒng)音樂、宣傳民族文化;又可以賦予民族音樂以嶄新的內涵,讓其在新時期煥發(fā)光彩。這類作品的主要特點是音樂結構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音樂形象生動飽滿。例如大家比較熟知的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其素材來源于陜北民歌《女孩擔水》;以東北民間戲曲為靈感的《鋼琴變奏曲》也深受觀眾喜愛。
2民族樂器的使用
我國民族音樂的樂器種類繁多,具有十分悠久的演奏歷史,所衍生出來的演奏技巧和樂器組合也令人目不暇接。常見的有琴、箏、簫、笛、二胡、琵琶、鼓等,它們又可以按照演奏方法分為吹拉樂器、打擊樂器、彈撥樂器等。這些樂器豐富的音色以及復雜絢麗的演奏方式,給民族音樂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感染力,使聽眾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如今,越來越多的鋼琴作品選擇使用或者模仿民族樂器來提高作品的魅力,可見民族樂器的重要作用。
三、鋼琴作品的民族化
1保留結構和曲調
鋼琴作品民族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將民族音樂原有的結構和曲調進行保留,這樣才能保證體現出作品的民族元素。作品的結構也就是音樂的旋律手法,是支撐起一支歌曲的重要骨架,失去了結構的歌曲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論是進行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還是吸取民族音樂的精華,都要在這個結構框架之內,按照每個部分的要求進行對應的旋律、節(jié)奏的編寫。例如賀綠汀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其結構就與民間樂曲“句句雙”十分相似,它吸收了后者在旋律上呼應、對答的特點,并通過重復節(jié)奏來達到歡快活潑的聽覺效果。
而作品的曲調則如同一支歌曲的靈魂,是作者表達自身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想要將傳統(tǒng)的音樂改編成鋼琴作品,其先決條件就是找準和保留曲調。一般來說,作曲家會利用具有特色的民族樂器的音調來豐富鋼琴作品的旋律,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編配,但是整體框架不變;有時甚至會直接引入一些演奏的片段,或者單獨復原一部分的民族音樂,以提升作品的民族元素。例如廣東名曲《平湖秋月》,其旋律優(yōu)美、格調清新,具有濃郁的粵曲氣息。作曲家陳培勛先生將它改編為鋼琴曲之后,幾乎沒有做出任何改動,只是在曲子前加了一個引子,保留了完整的結構和曲調。改編后的鋼琴曲既有原來粵曲的綿轉悠揚,又有鋼琴的明媚流暢,成為了極富特色的一首樂曲。
2模仿演奏手法
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魅力不只體現在結構和曲調上,更在于那些技藝精湛且繁復多樣的演奏手法,它們賦予了民族音樂最具特色的線條美,是其他種類樂器演奏所不具備的。例如二胡的拋、滑、顫、頓,琵琶的劃、指、掃、滾,古琴的注、揉、吟、綽等,都使得民族音樂的演奏充滿了觀賞性。例如流行于皖北地區(qū)的著名嗩吶曲目《百鳥朝鳳》,其歡快熱情的旋律與生機勃勃的演奏都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作曲家王建中老師經過改編之后,利用鋼琴的裝飾音和不協音來模仿嗩吶的發(fā)音,突出了嗩吶所具有的特殊韻味,使得該鋼琴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鋼琴由于形制的差異,很難全面模仿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主要是通過音勢的走向,節(jié)奏的變化及音色的振動來進行模仿;其他的模仿手法仍然有待探索,將民族樂器的韻味和魅力更好地展現出來,是鋼琴作品民族化的必經之路。
3中西方特色結合
鋼琴作品的民族化,是一次弘揚我國民族文化的大好機遇,同時也是將西方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展示出來的一個重要契機。我們在考慮鋼琴作品的民族化的過程中,要努力采取中西方結合的手法:既能充分體現我國民族音樂的韻味之美,還要適當加入西方鋼琴演奏的技巧;既保證了喜歡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觀眾不會聽不進去,又吸引了喜歡鋼琴演奏的觀眾。例如陳培勛先生的另一首作品,《雙飛蝴蝶變奏曲》,采用的就是西方的標準變奏曲式,然而其主體仍然是活潑的廣東小快板;如此完美的中西結合,使得《雙飛蝴蝶變奏曲》成為鋼琴作品民族化過程中又一首里程碑式的作品。
四、結語
無論是鋼琴音樂還是我國的民族音樂,都離不開滋養(yǎng)它、孕育它的民族文化,每一種樂器、每一首曲目都是經過漫長歷史演變發(fā)展而來的,承載了無數人的喜怒哀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斷加深,在展示我們民族特色的同時,我們也被西方的音樂文化所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鋼琴作品。很多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都會考慮如何更好地吸取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精華,并將其加入到鋼琴作品之中,以提升鋼琴受眾的廣度,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鋼琴作品,并喜歡上鋼琴。同時,這也有利于更好地向西方文化展示我國民族音樂,運用鋼琴這種常見的西方樂器,民族音樂也走向了世界舞臺。因此,鋼琴作品民族化可以看作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走向融合的象征。然而民族化也是中國鋼琴作品與西方鋼琴作品之間最大的不同,民族音樂給予了鋼琴作品新的靈魂,讓我國鋼琴作品煥發(fā)出了別樣的藝術魅力。
[參 考 文 獻]
[HT6SS][1][ZK(#]李春曉.從中國鋼琴作品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J].黃河之聲,2015(09).
[2]向耀莉.淺論中國鋼琴音樂之民族化元素[J].音樂創(chuàng)作,2013(06).
[3]朱國昌.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音樂元素[J].藝術探索,2011(08).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