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是中央音樂學院十余年來不遺余力推廣的一種不同于以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音樂教師作為新體系的實踐者,不僅需要具有音樂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還要具有有效實施新體系所需的特殊能力。
[關鍵詞]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理論;能力;理念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6-0036-02
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以下簡稱新體系)是中央音樂學院十余年來不遺余力推廣的一種不同于以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新體系被列為《國家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的國家級改革試點項目,“國培計劃”開展得紅紅火火。音樂教師作為新體系的實踐者,不僅需要具有音樂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還要具有有效實施新體系所需的特殊能力。
一、新體系音樂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
1高尚的師德素養(yǎng)
古往今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與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者之一。古人語:“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振興和發(fā)展教育需要一群道德高尚的教師。21世紀我國的教育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美育被列入國家的教育方針,音樂教育是實現(xiàn)美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音樂老師是美的使者(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應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崗敬業(yè)、愛生如子,用高尚的審美情趣,帶領學生去體驗美、感悟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
2精湛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音樂教師必須掌握所教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如基本樂理、和聲學、配器、作曲、指揮、音樂史等),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在扎實深厚的知識背景支撐下,游刃有余地帶領學生暢游在音樂知識的海洋中,使學生輕松快樂地汲取營養(yǎng)。音樂教師既是教育家也是藝術表演家,教師要掌握優(yōu)美而有感情的范唱能力和精湛的演奏技巧(鋼琴獨奏、即興伴奏能力等),用自己對音樂的真情體驗,來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愛。音樂教師還要精通《心理學》和《教育學》,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的基本原理,組織和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堂實踐中知識得到積累,技能得到發(fā)展,情感得到培養(yǎng)。
3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
新課程提出音樂要關注學科綜合,要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lián)系,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音樂作為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它與其他姊妹藝術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所謂“音樂是流動的畫面,繪畫是凝固的音樂;舞蹈是流動的雕塑,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yǎng)自己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努力去做一個集音樂家、文學家、美術家、舞蹈家等于一身的復合型音樂教師。
4創(chuàng)新的科研素養(yǎng)
21世紀教育改革方興未艾,音樂教師處于教育改革的第一線,不僅要做音樂教育改革的實踐者,還要做音樂教育改革的研究者。音樂科研是揭示音樂教學規(guī)律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活動,音樂教師要善于對自己的音樂教學進行歸納、分析、總結,通過及時的反思和剖析,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jīng)驗,提煉規(guī)律,最后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音樂科研能力是成為一名研究型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新體系音樂教師的特殊能力
1理論更新能力
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是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的有機融合,是結合中國音樂文化和教育國情的本土化。新體系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推行的教學方法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音樂教育模式。作為擁有傳統(tǒng)音樂教育理念和手段的音樂老師,要及時學習掌握新體系的理論和方法,更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也要認真學習領會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的相關理論,深入了解新體系的理論源頭,使自己成為擁有國際化視野和本土化能力的音樂教師,從而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新體系“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2律動創(chuàng)新能力
新體系本土化后將音樂實踐活動作為教學的重要途徑,因此它的精髓在于“動”,學生在動中感受、體驗、表達音樂。音樂律動是音樂的體態(tài)動作表現(xiàn),是音樂活動中的最基本聯(lián)動。新體系更注重加強學生對節(jié)奏的情感體驗,通過與音樂運動同形同構的身體運動,使音樂內(nèi)含的隱性情感運動得以顯性化,從而使學生得到比單獨音樂聽覺引發(fā)的更強烈的情感體驗。新體系將音樂律動作為音樂教學的入門內(nèi)容,這凸顯了音樂律動在新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善于發(fā)掘適合學生律動的元素,組織、啟發(fā)、引導學生開展律動活動,從而使節(jié)奏顯化讓學生看到節(jié)奏,并通過律動活動的聯(lián)覺記憶使節(jié)奏內(nèi)化,在多聲部的教學中通過律動訓練學生敏銳的聽覺能力。
3教材整合能力
基于新體系理念編寫的教材,目前已經(jīng)出版發(fā)行并試用的有中央音樂學院高建進教授編寫的《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實習課程》(小學一年級上、下冊),這就是說目前中小學音樂課程所使用的仍然是以傳統(tǒng)教學理念編寫的音樂教材(如人音版、人教版、蘇教版等等),而新體系的課堂教學采用元素-整體教學結構,教師組織教學的關鍵是使不同知識線上的點組合成每次課的教學線,每課把知識點組成感性的藝術活動,通常一次課僅用一個新知識點,這個點既是本課音樂教材的重點和核心,又是后續(xù)學習的認知前提。因此,目前各類版本的音樂教材不能直接應用新體系教學法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需要音樂教師認真梳理現(xiàn)有教材的知識點,按照新體系的理念,科學組成知識線,使新體系的理念和方法在現(xiàn)有的教材和課堂中得到實現(xiàn)。
4演奏編配能力
器樂學習是新體系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它是指通過各類不同的聽、奏來體驗和感受器樂音樂情感體驗的特征。新體系以奧爾夫教學法為指導,以奧爾夫樂器為主要工具,增強學生聯(lián)覺能力,使學生獲得更強、更深、更廣的音樂情感體驗,豐富音樂情感體驗經(jīng)驗。音樂教師要熟悉全套奧爾夫樂器的音樂功能,了解各個樂器的音色特點、演奏方法并能熟練演奏。音樂教師也要經(jīng)常聆聽奧爾夫樂器作品,掌握奧爾夫樂器的樂隊編制方法,經(jīng)常演奏和創(chuàng)編奧爾夫樂器作品,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運用奧爾夫樂器開展教學,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運用奧爾夫樂器進行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基本音樂情感體驗。
5內(nèi)心音準能力
歌唱是新體系音樂課的主要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新體系注重學生情感體驗下的歌唱教學,在學生獲得經(jīng)驗性情感體驗后,通過歌唱學習音樂旋律和其他音樂基本要素。新體系歌唱教學主要有五種基本工具:音叉、唱名法、手勢、節(jié)奏名、符干字母譜。在歌唱訓練中教師起音和檢驗歌曲音準的主要工具就是音叉,新體系在歌唱教學的初級階段使用相對關系唱名法(首調(diào)唱名法),教師借助音叉的標準音高,準確找到歌曲要唱的任何調(diào)性的音高,教師利用柯爾文手勢,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內(nèi)心音準概念,這對教師自身的音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體系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極準的單聲部音準能力,還要求教師要有極準的和聲音準能力。新體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聲部合唱、合奏能力,改善了我國多聲部教學起始學段偏高、教學手段單一、訓練缺少系統(tǒng)性的弊端。
6超強調(diào)控能力
傳統(tǒng)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常常以教師解說音樂,把教師對音樂的體驗講授給學生為主,雖然也有一定的律動體驗,但律動也更多地限定在原地座位上做教師規(guī)定的動作,教學組織相對簡單,對教師的課堂駕馭調(diào)控能力要求也比較低。而新體系以實現(xiàn)自主情感體驗為基本教學要求,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誘發(fā)、引發(fā)、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情感體驗,學生在動中聽音樂,在動中唱音樂,在動中學知識。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更加開放,學生自主體驗、表達音樂的手段更加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高超的調(diào)控技巧,使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做到散而不亂,動而不燥。
三、結語
新體系將音樂教育定位為大眾化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它以“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以發(fā)展情商為主的教育目標;以實現(xiàn)音樂情感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以感性音樂經(jīng)驗為主要學習成果的考評要求”的音樂教育新理念拉開了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的序幕。音樂教師作為新體系的實踐者、建設者和創(chuàng)造者,要善于學習,努力提高各種能力,努力使音樂教育回歸音樂的本源,努力“讓音樂使人生活更美好”。
[參 考 文 獻]
[HT6SS][1][ZK(#]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的“新雙基”——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理論闡述與實踐之一[J].人民音樂,2013(09).
[3] 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J].人民音樂, 2014(01).
[4] 高建進.讓中小學音樂教育回歸音樂的本源[J].人民音樂,2015(11).
[5] 朱瑩.當代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學科素養(yǎng)[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2(06).
[6] 黃玲.關于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5(04).
[7] 謝宇.音樂的廣延——音樂與姊妹藝術的關系[J].音樂探索,2001(03).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