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廣西,有著歷史悠久、類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作而成的鋼琴作品,更是中國鋼琴作品中的奇葩。作為廣西高校鋼琴教學來說,應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引導學生體驗和表現出廣西鋼琴作品的獨特魅力。鑒于此,本文從廣西鋼琴作品的發(fā)展談起,就體驗和表現的具體渠道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廣西鋼琴作品;高校鋼琴教學;藝術魅力;體驗和表現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6-0019-02
一、廣西鋼琴作品發(fā)展概述
廣西被譽為是歌的海洋,也是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的居住聚集地,長期以來積淀形成了悠久而豐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并以鮮明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這也成為了廣西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來源。早在1960年,廣西藝術學院音樂系鋼琴教研室就編印出版了《鋼琴曲67首》,其中有16首作品,是陳福美、全如瓏等鋼琴家在支邊時,為了滿足教學需要,根據廣西民歌改編而來的作品。此后又有陸華柏、樊祖蔭、金響、陸培、倪洪進、蔡世賢等名家,先后創(chuàng)作出了多部帶有濃郁廣西地方和民族風格的佳作。其中既有對原生態(tài)民歌原汁原味的鋼琴化再現,也有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加工和再現,共計四十余首。雖然數量不多,但是這些作品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而且有著多方面的積極意義。首先,其對中國鋼琴作品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豐富。其次,其使廣西的民族民間音樂得到了全新的展現和傳承。最后,其是廣西和全國高校鋼琴教學的重要資源。而且我們堅信,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fā)展,還將會有更多的廣西鋼琴佳作問世,見證著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和鋼琴藝術在當代的傳承和發(fā)展。
[LL]
二、廣西鋼琴作品藝術表現的路徑
1樹立正確理念
要想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和表現廣西鋼琴作品的價值和魅力,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樹立起正確的認識,包含為什么要學習和演奏這些作品,其中的價值和意義何在等。只有明晰了這些問題,才能為后續(xù)的學習打好基礎。具體來說,這一理念的樹立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地方文化發(fā)展方面。近年來,文化發(fā)展成為了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主方向,黨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文化發(fā)展策略。廣西被譽為歌的海洋,有著悠久而豐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粵劇、銅鼓舞、嘹歌、船歌、喉歌、高腔山歌等多種舞蹈、歌唱藝術等,都被列為了國家級或區(qū)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廣西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說,理應是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文化的最佳人選。通過學習和表現帶有地方風格的音樂作品,可以加深對地方音樂文化的認識,并為傳承和推廣打下良好基礎。所以深入體驗和表現廣西鋼琴作品的藝術魅力,正是民族和地方音樂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需要。
其次是鋼琴藝術本身。鋼琴是一門外來的藝術,從其傳入中國之初,中國的音樂工作者就對其進行了民族化改造進程,諸多優(yōu)秀中國鋼琴作品的問世就是最鮮明的例證。但是在當下高校鋼琴教學中,受到歷史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教學中仍然是以西方作品為主,中國鋼琴作品少有問津,從而使教學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應該通過廣西鋼琴作品的融入,推動學生認知和技能的全面發(fā)展。從認知上看,通過學習和演奏這些作品,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包含廣西鋼琴作品在內的中國鋼琴音樂,有著絲毫不遜于西方作品的藝術價值和魅力,集中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一種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這正是高校鋼琴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所在。從技能上看,因為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在審美追求、創(chuàng)作技法等方面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對于民族鋼琴作品的演奏,就需要對演奏技術進行靈活的調整,比如在對山歌、民間器樂的模仿中,就需要用到刮奏等新的技法,有助于學生演奏技術的豐富和擴展。所以說,必須要通過正確認識的樹立,認識到為什么要引入廣西鋼琴作品,為什么要體驗和表現其魅力等,才能為后續(xù)學習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2全面分析作品
體驗和表現廣西鋼琴作品的價值和魅力,需要以合適的路徑和方法來進行,否則便是一句空談。在路徑和方法的選擇中,一個關鍵點就在于對作品的全面分析,了解作品從何而來,表現的是什么內容,有著怎樣的音樂風格,應該以怎樣的狀態(tài)和方法進行表現等。這也是針對當下高校鋼琴教學中的不足來說的,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高校鋼琴教學還是以技術訓練為主,很多時候學生雖然能夠熟練演奏一首曲目,但是卻給人以干巴巴的感受,沒有藝術感染力可言,正是缺少對作品的分析和體驗所致。所以對于有著鮮明地方風格和技術特點的廣西鋼琴作品,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分析。首先是案頭分析工作。包含作品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信息、作品主要表現內容等。比如倪洪進創(chuàng)作的《壯鄉(xiāng)組曲》,該作品是作者1979年來廣西體驗生活時創(chuàng)作的佳作,全曲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船從遠方來》取材于武鳴壯族的同名民歌,表現的是壯族青年男女有趣的愛情生活;第二樂章《歌圩》,表現的是壯族民眾在歌圩場上激烈對歌的場景;第三樂章《搖籃曲》,則取材于隆安民歌,旋律悠長,節(jié)奏舒緩;第四樂章《酒歌》,取材于邕寧的銅葫蘆歌,表現出了壯族人民把酒言歡時候的熱鬧情境。作品以改編、提煉、加工的方式,使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得到了全新的展現。這種對作品從整體到局部的全面了解,正是演奏的前提所在。其次是技術分析工作。無論是中國傳統音樂還是廣西壯族民間音樂,都與西方音樂有著較大的不同,并在創(chuàng)作中有著鮮明的體現,所以要對每一個樂章、樂段、樂句、音符進行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面分析,避免一些錯誤的發(fā)生。比如廣西民族民間音樂中,經常出現大二度和聲,這種和聲在西方音樂中被視為是最不穩(wěn)定、最不和諧的,但是在廣西民族民間音樂中卻恰恰與之相反,認為這是一種不需解決的、穩(wěn)定的和聲。所以在面對鋼琴作品中的大二度和聲時,就需要相應的柔和、自然的處理。經過了全面的文本和技術分析后,也就對作品有了深刻的把握。
3融入演奏實踐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廣西鋼琴作品魅力的體驗和表現,需要通過學生的演奏才能得到最終的實現,所以應該將一首首曲目以合適的形式融入到演奏實踐中。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變革課程設置??梢杂蓮V西地區(qū)的高校牽頭,組織鋼琴理論演奏者和鋼琴教師,編寫出廣西鋼琴作品集,然后作為教材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并對演奏曲目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作為學生成績評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演出活動。一方面,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都是高校鋼琴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廣西鋼琴作品也需要通過更多的演奏活動來獲得推廣,因此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演奏活動,比如廣西鋼琴作品主題演奏比賽、社會音樂活動等,從而實現上述兩個目的。與此同時,無論是將廣西鋼琴作品融入到教學中,還是展開多項活動,都應該注重以下幾點。首先是給學生以一定的主動權。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并使他們的學習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學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其次是注重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前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F在引入了廣西鋼琴作品這一新的學習內容,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及時、有效、中肯的評價,既能夠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滿足感,也可以讓他們認識到存在的不足,使他們以更加濃厚的興趣和充足的信心投入到廣西鋼琴作品的學習和演奏中去。廣大鋼琴教師也應該率先垂范,以示范、參加比賽、演出活動等形式,經常性地演奏廣西鋼琴作品,在學生面前起到榜樣和帶動作用,師生共同努力,在實踐中彰顯廣西鋼琴的作品和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在民族音樂文化和鋼琴藝術的雙雙發(fā)展下,帶有鮮明民族和地域色彩的中國鋼琴佳作也是層出不窮,而如何將這些作品更好地應用于鋼琴教學中,繼而領略和表現出其特有的和魅力,就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對此需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變革和完善,使這些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最大化的彰顯。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廣西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演奏和欣賞,都一定能夠迎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HT6SS][1][ZK(#]趙立麗.民族風采的彰顯——解析中國鋼琴作品劉三姐[J].大眾文藝,2010.
[2]成俊明.論少數民族音樂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新翻[J].音樂探索,2007.
[3]徐輝強.陸華柏鋼琴作品的風格特征[J].藝術探索,2012.
[4]穆蘭.中國鋼琴藝術中的少數民族素材研究[J].新聞傳播,2013 .
[5]金北鳳.論壯族民歌的“意”“境”之美[J].藝術百家,2006 .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