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教學方法改革的三條思路,其中第一條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也指出:數學知識的習得主要依賴學生親自參與數學活動,依賴學生獨立思考。因此,數學教學必須依據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主動獲取方法,使教法學法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有效學習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所在學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的課例,談一點粗淺的想法。
重視動手操作,體會數學內涵
小學生數學思想的感悟和經驗的積累是一種隱性的東西,單憑教師的講授是不行的。借助操作活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譬如,曹陳一老師在執(zhí)教六年級《圓柱的表面積》一課中,設計了目的非常明確、層層深入的師生操作活動:先通過剪下商標紙求面積,將圓柱的側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初步感受到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再讓學生小組活動,求八寶粥罐的側面積。學生碰到不能轉化成長方形求面積該怎么辦的問題,引出借助紙來測量,發(fā)現(xiàn)圓柱的側面積可以用底面周長×高來算。接著,讓學生直接求薯片罐的側面積,思考需要哪些條件。學生在探索圓柱側面積算法的過程中,學會了把曲面轉化成平面,開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動,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曹老師這樣的教學安排,應該是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因為圓柱的表面積是它的側面積與兩個底面面積的和,其中側面積是新知識,底面積是舊知識。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索是教學重點,側面積會算了,表面積的計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課堂教學中,從直觀操作入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把動手、動腦、動口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逐步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為達到此目的,就要加強操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有條理地展開思維,有序地操作,從而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涵。
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積累活動經驗
“計量單位”教學中,尤其像“千米”“噸”“公頃”這樣較大的計量單位是非常抽象的,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為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通過設置類比遷移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單位實際大小,深化感性認識。
例如:筆者在教學《認識公頃》這一內容時,首先選擇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精選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素材——蘇州園林占地面積的一組信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大小感受。接著,借助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面積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問學生:“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之后,引導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大約200個教室、34個報告廳、4個操場、1個學校的面積大約1公頃,就此1公頃的實際大小便在學生頭腦中越來越清晰了。在這樣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對“公頃”的面積大小的認識達到了一個高潮。筆者感覺,讓學生們在體驗中感悟,真的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突出本質聯(lián)系,學會知識遷移
數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極強,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以采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舊知是學習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與拓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材特點突出前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教給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例如:李可老師教學的是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二)》。學生們在三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認識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而三年級下冊重點是認識若干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的幾分之一。從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到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認識分數的一次發(fā)展。李老師借助教材中的主題情境來呈現(xiàn):把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之后,6個桃變成4個桃、8個桃,在集合圖的幫助下,讓學生理解每只猴還是分得“這盤桃”的。追問:為什么每份桃的個數不同,都用分數來表示?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多次分桃活動,幫助學生體會整體的二分之一的具體含義。之后,教學整體的三分之一,讓學生充分展開畫圖、寫數、交流等活動,利用學習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主動開展學習。接著,組織學生把一盤桃(6個)的和進行比較,深入理解一個整體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不同含義。最后,研究12個桃可以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通過這樣層層深入的教學,學生們便能初步體會到分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有關,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數也就不同。在這一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到,李老師非常重視新舊知識的前后銜接和學習方法的遷移類推。通過富有層次的教學安排,學生的收獲不僅是學會了一個個新的分數,更是體會到認識整體的幾分之一的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為之后認識幾分之幾的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搭建了平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最終都是為了學生的學,而為了學生學得更好,更有效,教師必須關注、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營建良好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組織、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著力教材研究,重視學法指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學會知識,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帶城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