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以來,教師們都非常關注教學方法,想盡一切辦法將自己的課上得更有趣,更吸引學生,更有藝術。近年來,我們年輕教師能夠參加的教研活動也越來越多了,從聽優(yōu)秀教師的課,到學科帶頭人分享教學經(jīng)驗,努力想從教研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成就自己的教學藝術。
帶著問題觀摩名師課堂
聽完名師的課,真的感覺上課就是一門藝術,給人以美的感受。以前,我們在上課之前通常最關注的是教學的內(nèi)容,怕學生聽不懂,努力將教學語言通俗化,多講多說;反而忘記了上課的藝術,沒有了解學生的心理,也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有時,還過于關注自己的講解,整整一節(jié)課,把自己講得口干舌燥、滿頭大汗,最終卻沒有獲得想要的教學效果。這都是缺少上課藝術的原因。這時,再反觀名師的課堂,將學生們都調(diào)動起來了,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回答問題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了。因此,課堂之上,不急于知識點的講解,而是每說一句話,都要讓學生聽到,進而引起大腦的思考,給學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時間。
觀摩名師的課,就是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最好是帶著問題觀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有所收獲。每每在課堂中遇到問題或者感覺自己處理得不夠完美的時候,就在下課時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這些問題可能就會在名師的講座中獲得答案。這也就解決了有些老師所說的“名師講的課真好,可是我們學不來”的問題。一點點地學,先將自己急需解決的問題學到了,慢慢地,再學名師整個的教學設置和教學藝術。
將名師的課搬進自己的課堂
名師教學真的是一門藝術。課堂上,名師將抽象的、難懂的概念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氛圍熱烈;名師講解的語言幽默,語調(diào)抑揚頓挫,真讓人享受。怎樣才能將名師的課搬入自己的課堂呢?
多觀摩是第一步,課下有時間就將名師講課的視頻反復觀看,通過多次觀看,逐漸領悟名師講課的技巧。如果遇到和名師講授的內(nèi)容一致,就可以嘗試將名師的課接入自己的課堂。開始雖然是照葫蘆畫瓢,但時間長了,就慢慢將名師的一些技巧變成自己的了。比如,對稱圖形中對稱軸的尋找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筆者觀看名師的課,先讓學生觀察簡單圖形的對稱軸,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這些圖形是對稱圖形嗎?怎樣才能證明它是對稱圖形呢?這樣,同學們就會將圖片折一折,展示圖形的對稱性。這一折也就折出了圖形的對稱軸。然后,再讓學生拿出新圖形的紙片,他們就能夠自己探尋圖形的對稱軸了。在講授這一課時,筆者也采用了名師的教學方法,課堂效率非常好。筆者認為,自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小步。
名師的課堂大都是“開放課堂教學”,課堂上給學生們足夠的討論和交流的時間。這就要求教師提前設計好問題,讓問題既有針對性,又有目的性,還要有趣味性。我們數(shù)學小組在集體備課的時候,都會精心選擇問題,共同思考,使問題更適合學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當然,也會借用很多名師的問題,與本地學生的特點相結合,做一些小的改動,將其搬入自己的課堂。
教學教研相長,成就教學藝術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像一名優(yōu)秀的節(jié)目主持人,能夠?qū)⑷鄬W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具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考的重要保證。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更具有啟發(fā)性和引導性,教師首先要具備較硬的教學基本功。在學校集中備課的時候,和同事們多討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老師,讓大家?guī)兔υu判,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有時間自己多試講,讓有經(jīng)驗的同事幫助自己優(yōu)化講課技巧。如在學習能被2、3、5整除數(shù)的特征一課時,筆者專門設計一道題:“小明家里養(yǎng)了一群羊,爸爸說大約50只吧。一天傍晚,爸爸讓他數(shù)一數(shù)羊都回來沒有。小明2個2個地數(shù),余1個;3個3個地數(shù),正好數(shù)完;5個5個的數(shù)也正好數(shù)完。現(xiàn)在你知道這群羊有多少只嗎?”筆者當時感覺這個題目既有趣,又有代表性,就在小組教研上將這道題目提了出來。同事們都覺得這樣的題目讓學生課堂之上解決非常好,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于是,大家又共同設計了很多這樣的題目,既能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吸引學生興趣,又能引導學生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學會數(shù)學思考方法。其中,像小學四年級的“烙餅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烙餅方法。這是一種理論的方法,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課堂討論問題,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問題解決的同時,明白了知識和生活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因此,課堂上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能將其掩蓋過去,而應與大家一起討論,通過教研活動,群策群力,良好解決。
此外,名師的眼神在課堂上始終是微笑的,始終給學生以欣賞的感覺,他不經(jīng)意摸一下學生的頭,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給一個請的手勢,對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好的學生給予鼓勵和熱切的期待,向?qū)W生伸出大拇指……這些小的動作使得課堂氛圍更加和諧,教師也更具有魅力。所以說,了解、關注、關心每一個孩子是上好課的基礎,多參加教研活動、不斷學習是上好課的必經(jīng)之路。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與教研活動一起成長,相信一定會離名師的課堂越來越近,自己的課堂會越來越有藝術性。
參考文獻
[1]李曉燕.教學藝術與教研組[J].數(shù)學教師,1997(8).
[2]劉潔云,張歆柳.基于“國培計劃”提升中小學數(shù)學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實踐探析[J].晉中學院學報,2014(4):99-101.
[3]李霞.有效教學呼喚教研方式的創(chuàng)新[J].中國音樂教育,2010(1):52-53.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縣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