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奉化布龍”的代表性傳承人陳行國,從十六七歲開始,40年沒離開過奉化布龍;52歲的邵益達守護骨木鑲嵌技藝36年,蜚聲海內外;4位“新生代”藝人正式向第五代平調耍牙傳承人葉全民拜師;余姚“干大林豆?jié){”制作絕技已傳給下一代,后人在余姚市區(qū)開出新店;泥金彩漆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才良,多年定期到寧海職高授課,已物色到10余個接班人……近來,有關寧波非遺傳承新聞頻繁見諸報端。
近年來,非遺傳承步履維艱已成不爭的事實。據權威人士透露,不少非遺項目傳授人嚴重老化,在已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有12.6%去世;我國共評出365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目前已有20%離世,一些精巧的手工技藝瀕臨滅絕。究其原因,由于多元文化、工業(yè)化和全球化的沖擊,傳統(tǒng)文化記憶似乎漸行漸遠;非遺項目誕生的社會環(huán)境變遷,一些非遺產品與現(xiàn)代審美相去甚遠,小劇種等比較冷僻的事物生存難度更大;生活節(jié)奏加快,新的行業(yè)不斷出現(xiàn),部分非遺項目己失去實用價值,為追求更高收益,人們不愿以精雕細刻、節(jié)奏緩慢、難以在短時間內學會的非遺技藝為業(yè)。諸如此類的原因,導致非遺傳承后繼乏人,面臨“人亡歌息、人走藝絕”窘境。
北宋大儒張載有一段言簡意宏、傳頌不衰的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庇矛F(xiàn)在的話說,就是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圣繼承已絕學統(tǒng),為萬世開拓太平基業(yè)。其中第三句,“往圣”指歷史上的圣人,即人格典范和精神領袖;“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tǒng),擴而大之,就是要把老祖宗有用的東西繼承下來。這“四為”都十分困難、重要,非“為”不可,而把“繼絕學”同其他“三為”并列,則道出了其極端重要性。
若問,這些或成“絕學”的東西有用嗎?那就得審視看待問題的角度了。在茫然的未知世界中往往藏有真知,也許某一棵野草就是打開生命大門的鑰匙,某一種非遺就能解開宇宙的奧秘?!巴ァ眰兣G斬棘,皓首窮經,不斷擴展知識邊界,經過數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開宗立派,創(chuàng)造出寶貴的精神財富或物質財富,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如果因為短視,使某種非遺失傳、某種文化滅絕,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住子孫,將成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
有人曾請教潛心研究梵文、吐火羅文的季羨林先生:您研究古代東方語言對現(xiàn)在有什么用?先生回答:學問不能拿有用無用來衡量;又說:不問用不用,只說知不知。許多勇于拓荒的“往圣”,治學時不問有用無用,其實是講大用而不計小用,看將來而不計眼前,為人類之大公而不謀個人小利。連季先生自己也不曾想到,他研究的吐火羅文在40年后派上大用。上世紀70年代,新疆出土吐火羅文殘卷,正是季先生破譯了這部天書,補回了一段歷史。這一成就使得“在當前國際上吐火羅文研究最前沿上,中國已經有了位置”。
寧波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寧波占23個,梁祝、徐福東渡、布袋和尚等傳說,寧海平調、甬劇、姚劇、四明南詞等戲曲,骨木鑲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越窯青瓷、余姚土布等制作技藝名揚四海,此外還有大量省、市級非遺項目,“為往圣繼絕學”的任務崇高而艱巨。以筆者管見,第一位的工作應該著眼于人。
一是改善傳承人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一些年代久遠、文化含量高、技藝難度大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往往無法以此維生,若不加扶助只能任其自生自滅。政府部門應采取傾斜性政策,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并增加財政補貼力度;通過構建完善的傳承人認定機制,探索團體傳承制度,促進職業(yè)傳承;組織力量,用口述歷史、原生態(tài)記錄、制作全程影像等方式,加大非遺保護力度。
二是大力發(fā)現(xiàn)、選拔、培養(yǎng)有志于此的承接人。非遺項目的共同特點是奇、特、精、絕、專,傳承難度極大,承接人只有在濃厚的愛好、興趣支持下,才能引發(fā)對事物的體驗,甘于寂寞,樂此不疲。
三是與時俱進,注重創(chuàng)新。非遺傳承人必須努力推陳出新,用“產品”說話,吸引今人,特別是年輕人,才能使之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使傳承之路越走越寬。
四是從娃娃抓起。為確保非遺“活態(tài)”傳承,應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基地或傳播基地,使課堂成為傳承新陣地,讓學生擔當生力軍,延續(xù)我們的文化DNA。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