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需要文化傳播的地方,教師的地位是絕對重要的。曾經(jīng),我們的父輩,那些僅有小學文化的一批人,通過掃盲班或夜校學習,完成了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重任,推動了民族素質跨越式提升。今天,我們處于農(nóng)村城鎮(zhèn)學校的一線教師,不應該糾纏于新理念的術語,而應該踏踏實實地做到三個“良心活”。
目中有書:把書念“厚”
我們與學生共同持有的這本書,不是一般的書。打開課本后記,認真在網(wǎng)上檢索后記中提到的人名,你就懂得這本書的分量。如果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看作學生們精神、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標準或底線要求,那一本本教材就是眾多專家、教授、學者、名師群策群力打造的底線“成長食譜”。我們不要對自己有要求太高,想得太高太多而做得太少容易虛無。做教書人,先踏踏實實讓自己把要教的這本書讀透、讀厚。實實在在地完成兩個方面的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
必須深透地與作者對話 入選到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浩瀚文海中的優(yōu)秀名作。它們都是作者精神體驗的智慧結晶。身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成為作者的知己,讀懂作者每個字的精神出處。這僅是知其然。同時,還要了解文章產(chǎn)生的背景,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中,甚至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經(jīng)歷、性格……把他作為一個多面而普通的人去認識。要做到這些,我們不能僅僅細讀教參,要從更多相關的書中、文章中去獲得信息。然而,現(xiàn)實中的我們,有多少人這樣做呢?有多少人做到細讀教參了呢?有多少人離開教參就無法上課了呢?
必須精細地與編者對話 入選到教材的文章,都是眾多編者精心挑選的;各單元的組合,也是編者用心排布的。單元導讀、文前提示、文后習題都是編者設置的“路標”。身為語文教師,要讀懂編者,才能引導學生去挖掘每篇文章中蘊藏的“金子”;讀懂了編者意圖,才能依意圖舉一反三,完成用教材去教的任務。
目中有人:把書讀“薄”
俗話說,裁縫量體裁衣,中醫(yī)對癥下藥,都是因人施量。同樣,我們也要結合不同學生之間的年齡、性別、理解能力和基礎水平的差異性特點來施教。身為語文教師,目中既要有作者,也有編者,更要有學生。
當我們深透地理解文章、作者,明白編者的苦心所在,需要把這些信息依據(jù)顯示實況進行刪減整編,設計整合,即所謂把書讀“薄”。同一篇課文放在不同年級,要求不同;放在不同單元,側重點不同。就像大人為孩子做飯,絕不會把一堆有營養(yǎng)的食材生拼硬湊塞給孩子,而總是講究營養(yǎng)葷素搭配,酸甜苦辣,根據(jù)不同年齡,口味進行烹炸蒸煮。這些講究就是“愛心加工”,而這個加工過程就體現(xiàn)了教師的能力水平以及愛與責任。
著眼于學生的“做”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有本事,生活得更文明,而不是像蝸牛,把歷史中的知識死記,堆砌成負擔。因此,讓學生學會是底線,讓學生會學是發(fā)展,讓學生愛學是希望。
讓學生學會,首先體現(xiàn)在端正、準確、優(yōu)美地寫好漢字,準確、悅耳地朗讀文章,清楚、明晰地表達思想,認真傾聽并能迅速概括別人表達的意思。這些能力離不開訓練,但訓練要把握度,講究用心,方能有效。更重要的是,在練中悟竅。各行各業(yè),人與人的差距就在于在“悟竅”上的投入,悟得竅便事半功倍,才會學習,獲得持續(xù)一生的學習力。從我們自身成長體驗中,人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在一生中份額很小,而且很淺薄,學校中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是學習力。學習力改變人生,改變命運,學習力是人能接受挑戰(zhàn)的核心力量。
結束語
作為中小學教師,我們不是鴻儒,與淵博無緣,甚至不敢自詡為知識分子。支撐我們尊嚴的是愛,是學習,是實踐,是思考——踏踏實實做好教師分內的“良心活”。
(作者單位:陜西省澄城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