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鮑勃·迪倫是當代流行音樂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從成為一個民歌歌手至今,他用難以置信的勇氣,最大限度做到了對后工業(yè)社會的商業(yè)規(guī)則的頑強挑戰(zhàn)。他不屈從,始終遵循他的大腦。這讓習慣商業(yè)規(guī)則的人們對迪倫這個人無所適從,反而激增了媒體和公眾對這個“怪人”的興趣,他的歌詞、音樂、外表,甚至他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人們猜測、分析的話題。但人們始終沒有搞清楚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相反,這個蹩腳的詩人、反商業(yè)的歌手,在他寫過的上千首歌中,沒有幾首成為熱門歌曲,他的歌詞也沒有多少人能看明白。換一個人,人們早就會把他忘記,但是人們從來沒有放棄迪倫。
“我不能告訴你”
有時候,當遠距離觀看一件“龐然大物”時,再近觀往往會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迪倫就像他說過的話一樣。他住在加州海邊的隱蔽居所里,生活非常簡單。盡管他近來常常曝光,但這些絲毫不能減少他的神秘。
事實上,迪倫在今天重新定義了“藝術家”這個概念,但他仍是一個藝術家——一個一生充滿叛逆和不妥協(xié)的藝術家。迪倫從來不跟媒體和公眾互動,不管在他成名之前還是之后。
迪倫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一直以來的明星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作為明星有責任回答人們的好奇和疑問。1962年,只有21歲的迪倫剛剛出道,在一次廣播節(jié)目采訪中,主持人問:“為什么要到紐約?”迪倫說:“我不能告訴你,因為這會牽扯到其他人。”在剩下的半個小時內(nèi),他回避了主持人提出的所有問題,導致這個節(jié)目的錄制不得不中止。迪倫在接受訪談時的冷漠、嘲諷和機智,是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他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保護了自己,這讓他在媒體和公共視野中逐漸變成了一個謎團。
迪倫的腦子里永遠有無數(shù)和采訪者希望知道的結(jié)果截然相反的答案,或者他的回答讓人抓狂又難以捉摸。包括他的歌詞,讀起來沒什么特別的,但卻勾起人們?nèi)缤平饷艽a一樣的興趣。他經(jīng)常在歌詞中引用很多人物或者發(fā)表無數(shù)觀點,但是人們不知道哪些是代表他的。
1986年迪倫在接受《滾石》雜志科特·洛德的采訪時說:“當我回望過去,我很驚訝寫出了那么多歌,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寫歌的時候有一種精神,你知道嗎?寫《荒蕪之街》的時候,我只是想著某一個夜晚,然后它就從我腦子里出來了,歌詞沒什么邏輯。”在另一個訪談里他的回答也大同小異:“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寫出來的,反正那些早期的歌曲很神奇地寫出來了?!庇谑侨藗兿矚g分析迪倫的歌詞,試圖尋找答案。迪倫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厭煩人們的這種喜歡在歌詞中搜尋隱含的意思和透露的信息的做法。所以人們評論迪倫的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造性完全是神秘甚至充滿魔力的過程”。大概過于關注自我和技巧在某種程度上會妨礙無拘無束的創(chuàng)造性,人們對迪倫的期望就是失望的過程,包括他自己。
迪倫是少有的保持不可理解的神秘性——大隱隱于市的人。他50年來形成的深不可測的完美形象隨處可見。然而,今天卻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看起來很難做到,但是他卻實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