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音樂作品一旦編入教材,進入教材體系,其價值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好的編排設計使單個音樂作品的價值增加,而不當?shù)木幣艅t會削減音樂作品原有的價值。如,教科書中選用一些名曲的片段作為識譜、視唱或演奏訓練,如果該片段的技術難度與學生已有的技能基礎不相適宜,訓練效果不佳,則該作品的教材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本文主要探討了中學音樂教材中作品的教材價值、視唱練耳知識與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與訓練手段、樂譜的呈現(xiàn)以及音樂聽辨的呈現(xiàn)方式與訓練手段等內容。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科書;視唱練耳;知識;滲透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6-0039-03
視唱練耳是音樂知能體系中重要的內容,它在一種螺旋式的學習中發(fā)生,由唱、聽、寫等技能的循環(huán)積累與對音樂符號的認知逐漸增強發(fā)展而成。這一心理過程,具有明顯的觀念性和內在性,所以,視唱練耳既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它在音樂教科書中顯示為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相互轉化。其基本過程是:以特有的音符體系為知識依據,先通過視覺對符號的辨認,然后迅速在大腦中轉換為音的表象,經過神經系統(tǒng)的分析處理,最終以發(fā)聲器官肌肉的協(xié)調運動發(fā)出聲來,將樂譜符號轉化為客觀音響。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音樂作品一旦編入教材,進入教材體系,其價值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好的編排設計使單個音樂作品的價值增加,而不當?shù)木幣艅t會削減音樂作品原有的價值。這是因為音樂作品(客體)編入教材,其受眾發(fā)生了變化,只有當客體恰如其分地滿足了主體在審美、知識、娛樂、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時,其價值才可能最大化實現(xiàn)。
音樂教科書中的視唱練耳,融樂理、視唱、聽(辨)音為一體,訓練學生的音樂視唱練耳、視唱、聽記的能力。傳統(tǒng)的樂理學科知識分別在音樂課標“課程目標”的“音樂表現(xiàn)要素”和“視唱練耳”兩大板塊中陳述。
一、教科書中視唱練耳的呈現(xiàn)方式和訓練手段
除去與“音樂表現(xiàn)要素”相同、相似的呈現(xiàn)方式以外,視唱練耳常用的訓練手段還有:
(一)體驗式
通過模仿(如動物叫聲模仿、生活中自然聲響模仿)、視唱、演唱等訓練,體驗音樂符號的音響特征。
(二)情境式
通過設計游戲情境,學習音樂知識。如:學生分別戴上不同音高的頭飾,教科書呈現(xiàn)《閃爍的小星》樂譜,提示:“唱到你的頭飾上的唱名時,你就要按照節(jié)奏跳一跳!”(湘版5,31)
音樂活動“跳格子”,鞏固認識的音符和休止符。(湘版5,43)
音樂童話劇《休止符的煩惱》。(蘇版5,28)
(三)對照式
不同樂譜形式的并置、對照,相互提示。低年級采用字母(拼音)幫助識別線譜、簡譜唱名。中高年級設計字母譜與五線譜對照練習。如把音符(字母譜)記在(高音)譜表上,唱一唱。
(四)柯爾文手語(手號)輔助
人音版、湘版、沿海版、湖北版等音樂教科書在小學低年級或中高年級選用了柯爾文手語作為歌唱、識譜訓練的輔助手段。柯爾文手語在提示唱名、音高上具有直觀、形象的優(yōu)勢,符合兒童音樂學習特點。
(五)總結式
即總結、鞏固、強化已有知能。如:設計欄目《音符之家》,對先前學習過的音符進行總結(湘版5,6);設計識譜練習板塊:《花兒朵朵開》(湘版6,41)等。
二、教科書視唱練耳練習中樂譜的呈現(xiàn)
(一)樂譜的版本
關于視唱練耳聯(lián)系中讀譜的方法,音樂課標指出,“簡譜和五線譜是我國現(xiàn)行的兩種主要譜式……”“五線譜教學建議采用首調唱名法”。音樂教科書全部采用首調唱名法進行教材設計,五線譜的識讀基本限定在一個升降號以內。
簡譜和五線譜在音樂學習和使用中各有優(yōu)勢。簡譜的優(yōu)點在于使用具體的阿拉伯數(shù)字記譜,記錄符號更直觀,無譜號標記,便于識記,入門容易;五線譜的優(yōu)點在于音高對比清楚,旋律線明了,可以記錄的音域寬廣,適宜記錄大型的、復雜的樂曲。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長期存在著“簡線之爭”的問題。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進度的不同決定了二者的使用各有利弊。由于我國地域廣闊,音樂教育發(fā)展不平衡等原因,音樂課標對于簡線版本的使用沒有做出唯一指定。針對發(fā)行對象的地域、師資、教育發(fā)展水平等情況,出版單位提供了不同樂譜版本的音樂教科書。
(二)樂譜的類型
初中階段,需要總結、復習鞏固各種音樂記號并強化實踐運用。要求唱準臨時變化音和一些調式變化音。呈現(xiàn)高低音譜號、調式概念,出現(xiàn)轉調(歌曲)的演唱。簡線對照版的音樂教科書呈現(xiàn)簡線對照的總結,包括唱名對照、音符對照。
這一階段的聽辨加強了與曲式結構認知的結合。如簡單的樂曲結構、演唱形式、樂曲的主題,另外還有一些歌詞的聽記。
有些版本的音樂教科書中,音樂知識的呈現(xiàn)同與之對應的實踐操作以及復習鞏固分配不均衡,甚至省略了后者,造成知識學習向技能轉化的脫節(jié)。如湖北版第9冊,音樂知識的重點是認識F大調音階。這一知識點設計在第一單元,附在一首F大調的“唱一唱”樂譜之后,但是,直到這一冊的第六單元和第八單元,才又呈現(xiàn)兩首F大調的歌曲,間隔時段已經超出復習鞏固的最佳期限,其知識技能間的轉換難以形成。如通過設計動作、視覺、聽覺多感官參與的匹配游戲,幫助學生建立音高感、音色感。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音樂基本表現(xiàn)要素一般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強調體驗,在中高年級加以總結,形成概念并集中訓練,初中階段在音樂鑒賞、表現(xiàn)領域中鞏固和深化已學樂理知識。
1力度、速度:
在“歌唱”欄目和“感受與鑒賞”領域所選曲目的速度類型更加豐富,如“快速”“稍快”等。音樂教科書在這一階段引導學生關注速度與情緒情感類型的聯(lián)系,如“明朗的慢板”“中速壯大進行”“熱情的”“稍慢明朗”“思念的”等,并對速度、力度標記的知識進行總結。
2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
感受復雜一些的拍子,如5/4拍(遼海版16,5),混合拍子。呈現(xiàn)2/1、3/4、4/4等常見拍子的指揮圖示(有些版本將這一內容設計在小學階段)。
3旋律、和聲
呈現(xiàn)上行旋律、下行旋律、完全重復、變化重復、旋律模仿等類型的旋律進行。各種關系的音程和大小調式的和聲主要在合唱、合奏訓練中呈現(xiàn)。多數(shù)版本的教科書在這一階段認識、感受三和弦,介紹和聲概念。(蘇版17,10)
初中階段,將隱含在音樂作品中的各種結構給予“輪廓化”處理(比如用視覺上的線條和圖形符號代表之),揭示樂曲的結構形式,并啟發(fā)學生認識各種構成音樂美的結構因素。如《瑤族舞曲》的復三部曲式結構圖。(人音版16,17)
三、教科書中音樂聽辨
注釋:在音樂課標的教學領域劃分中,音的聽辨屬于“識讀樂譜”中的內容,此處將其抽出來進行分析,以期突出對這一內容的關注。的呈現(xiàn)方式和訓練手段
在音樂的習得中,好的音樂的耳朵是音樂記憶的基礎,是音樂感知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對音樂的理解,從而獲得審美體驗。聽覺技能形成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具有對已往音樂體驗的記憶,另一個條件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聽覺想象力。在音樂教育的實踐和理論探討中,對于音樂的聽覺技能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聽認知”“音感聽力”“聽辨”等。不同的表述反映了觀點和解釋上的差異,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音樂的聽覺技能是音樂的基礎技能,這一方面的培養(yǎng)應該是學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音樂聽覺技能訓練的內容
與專業(yè)的視唱聽音課程有所不同,中小學校的聽覺訓練的內容存在于同歌唱、演奏、創(chuàng)造、音樂知識等領域的關聯(lián)中。如果把關聯(lián)的“母體”抽出,聽覺技能的內容包括:
1自然聲響與樂音。2感知音的強弱、快慢、高低、音色等要素。3聽辨單音、音程、節(jié)奏、旋律、和聲等。4聽辨音樂的形式、結構、情緒情感。5整體聆聽——感知音樂的美。
“音樂課標”在“知識與技能”課程目標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聽覺感知技能的內容,而是將其作為音樂能力獲得之基礎綜合表述,“學習和了解基本表現(xiàn)要素”。各版本的音樂教科書對這些表述的理解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差異,這表現(xiàn)在教科書的組織編排上。
(二)聽辨(上述第3條)設計的比較解析
版本A:抽出11套音樂教科書中的6套進行比較,以字面替代出版單位);
版本B:沒有設計明顯的聽辨內容。
版本C:第6冊:聽辨不同節(jié)奏的音符(1拍)、模唱2小節(jié)(1個音)音符;第8冊:聽辨旋律4小節(jié);聽辨音符(2拍);聽辨和聲(連接)(主—下屬—導—主);聽辨音符組合。
版本D:第3冊:聽樂曲填空(單音);第4冊:聽單音填空。
版本E:第8冊:聽辨音程:15;16。
版本F:第4冊:聽音階、節(jié)奏(三拍子、二拍子);第5冊:樂曲結構(兩個主題出現(xiàn)兩次)、聽辨音高(五聲音階);第6冊:聽辨節(jié)奏、聽辨唱名;第7冊:旋律連接、聽辨節(jié)奏、音高;第8冊:聽辨速度、聽辨音高、聽辨節(jié)奏;第11冊:聽辨旋律。
結 語
教材的首要任務是選好材料。可以說選好了材料,教材的編寫就成功了一半。音樂教科書最主要的材料是音樂作品,其中也包括一些相關的材料(如視唱、節(jié)奏、聽辨所用的音樂片斷)和由原型音樂作品加工的新材料。除此以外,由不同音樂材料有機組合的音樂活動也是音樂教科書材料系統(tǒng)中特殊的組成部分。作為溝通學生已有知識、能力同教科書新的知識點和技能訓練連接的紐帶,音樂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建立音樂的內在和外在聯(lián)系,從而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
[參 考 文 獻]
[1] 溫淑萍,黃 淘.多媒體技術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7(22).
[2] 馮建華.視唱練耳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J].藝海,2005(03).
[3] 鞠 芳.法國視唱練耳教學給我們的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03).
[4] 李 霜.中學音樂審美教育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D].江西師范大學,2005.
[5] 王 海.音樂練耳教學軟件的設計與實現(xiàn)[D].東北大學,2005.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