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最適”訓練路徑,是我從事30年高師“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的經驗方法。其方法的平臺載體是“案例習法”,其案例習法的實施路徑是“一曲多練”,學習策略落實于案例文本的“習法與體驗”之中。該教學經驗方法的理論思想支撐是“學習主題構建”“適合的教育”和“分層教學模式”。該方法的教學對象是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生,同時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業(yè)務提高也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學習主題;一曲多練;最適發(fā)展;適合的教育;分層教學;鋼琴伴奏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2-0011-02
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最適”訓練路徑,實施于“案例習法”的“一曲多練”之“學習主題構建”內容之中。在我30年的高師音樂專業(y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過程中,對此內容不斷反思,不斷修正;不斷思考,不斷否定;不斷探索,漸進生成。實踐表明,這一內容的路徑方法具有“普適意義”和“特色優(yōu)勢”,故形成文字,進一步地明其思路、曰其概念、梳理且概括其方法內容。
一、“最適”訓練的平臺載體是“案例習法”
鋼琴即興伴奏的“最適”訓練的平臺載體是“案例習法”。 案例習法是指:選擇歌曲的單聲部旋律作為即興伴奏學習曲目,繼而為之設計不同層面的“學習主題”內容和具體的實踐方法路徑(包括學習策略的選項內容)。例如:選擇歌曲《幸福在哪里》的旋律,練習F大調的彈奏和和弦的第一連接模式;選擇歌曲《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的旋律,練習A大調的彈奏和和弦的第二連接模式;選擇歌曲《長江之歌》的旋律,練習bB大調的彈奏和和弦的第三連接模式。以上三首歌曲旋律作為即興伴奏的學習內容,在以上“學習主題”內容的基礎上,又都可以進行和弦的基本伴奏音型(音型單位與音型韻律)和鋼琴音樂織體伴奏的訓練與練習。
“案例習法”的設計,需要關注歌曲旋律的完整性,以展現(xiàn)“音樂是對比的藝術”之特征,從而在“完整結構”中學習“對比與統(tǒng)一”的伴奏手法;需要選擇短小精練的歌曲旋律作為案例,以實現(xiàn)“課程有限課時”內的教學理想;需要考究歌曲體裁的多樣性及其旋律性格的鮮明性,以便學習不同旋律性格的伴奏手法及藝術處理;需要關切旋律的可聽性,以便引領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考量作品的經典性和代表性,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提高藝術鑒賞力;需要正確把握案例設計的教學旨向及其練習價值,以便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理想達成。同時,更要關注案例的“學習主題內容”設計的有序合理之系統(tǒng)性,關注案例學習的學業(yè)前沿性和引領性作用。
“案例習法”設計的理論依據(jù)是“學習主題”構建。學習主題是指: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考量學生的學習特點(同時包括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長),設計“具有學習方法論意義的、能引導學生能動學習的、有既定目標達成的、有相應的主線索內容載體的、有學習策略的”教學內容總和。在“學習主題”的構建及其實施過程中,學生“能夠學到什么”和“怎樣學才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設路徑,是其核心的要素。所以,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且能動地學習,有機整合教學“理想意圖”和操作思想,關注教學目標的分解和整合,關注學習內容的組合與呈現(xiàn),關注學習目標的操作化體現(xiàn),關注學習互動中的角色作用,就成為教師“備學生”和“備教材”的關鍵要務。“學習主題”的構建,便于有效地實現(xiàn)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從而提高學習效能,優(yōu)化教學水平。該案例習法的“學習主題”之構建,體現(xiàn)學習主題的具體化原則,即“從整體到局部、從復雜到簡單、層次梯度和臺階的明晰可行;體現(xiàn)學習主題的結構化設計,即從局部到整體的整合、從簡單到復雜的整合、有結構的目標群明晰形成;體現(xiàn)學習主題的策略設計層面,即創(chuàng)設安全自由的心理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中的互動體驗和有積極意義的課程路徑。
二、具體實施路徑是“一曲多練”
案例習法的具體實施路徑是“一曲多練”。一曲多練是指在一個案例中,設計“難易度不同”的學習內容及其學習策略(具體的練習方式與方法)。一曲多練的具體內容與要求在每個案例的“習法與體驗”中有具體說明。例如:歌曲《搖籃曲》(勃拉姆斯曲)的伴奏可設計出三種“學習主題內容”:
1.正三和弦連接模式化的分解音型伴奏(左手音型+右手旋律)或雙手彈奏“柱式和弦”化的和聲音型。
2.采用“遠距離低音的和弦型”伴奏。
3.由即興伴奏而生成為“固定低音”性的“正譜”伴奏(樂譜見《鋼琴即興伴奏原理與實踐》,張建國教學著作,上海音樂出版社,下同)。
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王立平曲)的伴奏可設計出三種“學習主題內容”:(1)和弦分解音型的伴奏;(2)和弦的“長琶音”音型與歌曲旋律節(jié)拍形成交錯的織體伴奏;(3)由即興伴奏發(fā)展為“正譜”伴奏。
歌曲《國歌》(聶耳曲)的伴奏可設計出三種“學習主題內容”:(1)在“正譜”的基礎上,“縮彈”為和弦“柱式”音型的節(jié)拍性伴奏;(2)在“正譜”的基礎上,“縮彈”為“帶有遠距離低音(功能低音)”的和聲體(雙手彈奏)伴奏;(3)完整且流暢地彈奏“正譜”伴奏。
每個案例的伴奏學習中,都有具體的“習法與體驗”提示內容和要求。教師通過“演奏示范、觀察分析、講授、啟發(fā)、觀摩、交流”等教學方法和課堂的實訓環(huán)節(jié),引導且指導學生自主選擇符合于自身實際的“學習主題內容”和學習策略(練習方式與方法)。在教學良性互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判斷能力、學習創(chuàng)造(彈奏實踐)能力、學習創(chuàng)新(自編伴奏織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及自主學習的綜合學習能力。
案例中的“習法與體驗”內容的設計與構建,其理論依據(jù)是“適合的教育”?!斑m合的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其思想觀念的核心是“適合誰”和“如何適合”。所以,引導且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方法;引導且指導學生自主地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引導且指導學生自主地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在課程屬性、規(guī)格及其標準的共性關懷情境中,啟發(fā)且指導學生的個性體驗和個性化交流,合理激活學生的個性化的智慧,有序釋放其學業(yè)潛能和優(yōu)化發(fā)展學業(yè)潛質,是案例“習法與體驗”設計與構建的思想核心。
三、即興伴奏與“正譜”伴奏
鋼琴伴奏包括即興伴奏和“正譜”伴奏,在案例“習法與體驗”的“一曲多練”的學業(yè)旨向中,即興伴奏可以通過“學理化”的發(fā)展路徑,生成“正譜”伴奏的練習與實踐;而“正譜”伴奏也可以通過“學理化”的“縮彈”方法,步入即興伴奏的織體效果。例如:歌曲《運河之歌》(王世光曲)的即興伴奏,在和聲框架的基本語言中,可以采用基礎的“和弦連接模式”的伴奏手法,又可采用和弦的基本音型之伴奏手法,還可采用常用的和弦音型之伴奏手法(例如:遠距離低音的和弦型、雙手彈奏的和聲織體等),更可以臨摹學習“正譜”伴奏織體或直接進行“正譜”的伴奏,這就是“即興伴奏孕育正譜”的“最適”訓練路徑的方法之一。 勃拉姆斯的聲樂曲《搖籃曲》,是帶有“固定低音”聲部的“和聲體”的“不帶旋律”的伴奏織體,其左手彈奏和聲的“功能性”低音,同時右手彈奏“連續(xù)切分節(jié)奏”的和弦進行,鋼琴伴奏聲部與歌曲旋律有機融合,塑造了優(yōu)美生動的“搖籃曲”音樂形象。在鋼琴伴奏的“最適”訓練中,它也可以通過“縮譜”彈奏的方法,達成“一曲多練,最適發(fā)展”的教學目標,比如:右手彈奏《搖籃曲》的旋律,而左手彈奏和弦的基本伴奏音型;或是右手彈奏和弦的連接,而左手彈奏和弦的根音,以形成“和聲體”的“無旋律化”的伴奏形態(tài)等,這就是“正譜”伴奏“縮彈”成即興伴奏的“最適”訓練路徑的方法之一。即興伴奏的理性完善并生成為“正譜”伴奏,或是“正譜”伴奏的學理“縮彈”成“有章法”的即興伴奏,與學生時下的鍵盤基礎有關,也與學生的學業(yè)興趣或應用環(huán)境有聯(lián)系。
四、“分層教學”模式的措施方法
“最適”訓練路徑,是以“學習主題構建”和“適合的教育”之思想觀念作為理論性支撐,采取了“分層教學”模式的措施方法。分層教學是指在培養(yǎng)目標的共同性的教育情境中,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基礎和個性發(fā)展,設計不同的教學要求,予以不同內容與方式的教育,它的實踐內涵又屬于“適合的教育”的理念內容,與我國兩千余年前的孔子倡導的“因材施教”有著一脈相承。它關注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教學對象的全面性、教學程度的針對性、教學效果的同步性,可見,教師施教之前的備學生尤其關鍵(其后是備教材)。在分層教學中的分組訓練環(huán)節(jié)中,正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繼而采取有的放矢的分層備課、分層提問、分層作業(yè)、分層輔導、分層測驗、分層評價,是其訓練路徑的有效措施。在分層教學活動中,要關注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關照學業(yè)底線的基本堅守,保護學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激勵“弱層”學生的學業(yè)進取。
五、結語
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最適”訓練路徑,落實于“案例習法與體驗”之中,具體實施于“一曲多練,最適發(fā)展”的學習實踐中。它的特色優(yōu)勢表現(xiàn)為:在具體的“案例習法”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音樂藝術的美感特質,強化了該課程屬性的共性內容,優(yōu)化了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品質潛能,實現(xiàn)了“通過音樂,學習音樂”的藝術教育效應。每個學生都存在“現(xiàn)有水平和潛在水平”,其兩者之間區(qū)域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真正意義上的“適合的教育”,也只是學生個性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適宜度”教育。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最適”訓練路徑,也是這樣一個“階段性適宜度”的教學內容和發(fā)展成果。
[參 考 文 獻]
[1] 浙江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 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 李蓓蕾.歌曲鋼琴伴奏音樂分析[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5] 泰爾.鋼琴即興伴奏實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 張建國.鋼琴基礎教學導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7] 張建國,汪洋.鋼琴即興伴奏原理與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12.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