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微信等在線學習方式的普及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讓學生在班級微信群里“打卡”交作業(yè)。這種作業(yè)形式有哪些利弊?實際效果如何?學生、家長、教師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微信作業(yè)”方便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有的卻感覺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無限地延伸了學習時間,學生壓力巨大。
據(jù)“春城晚報樂學派”微信公眾號微調查,參與投票的102名昆明家長中,有58%的家長選擇了學校老師布置過微信作業(yè),另外42%選擇了沒有布置過。對于微信作業(yè)對孩子好不好的問題,有68%的家長選擇“好”。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教育局統(tǒng)計,在南海區(qū)利用移動終端學習學生已達5500多人,智慧課室近150個。每天有100多所學校教師在線推送電子作業(yè),在線作業(yè)正逐步成為學習新常態(tài)。
天津市的唐女士女兒剛升入小學一年級,學校就成立了“微信作業(yè)群”。唐女士說,微信群里布置的所謂“作業(yè)”,基本都屬于課后練習和復習鞏固,并沒有強制要求每個孩子必須提交。老師也很少點評,最多在群里提醒一下孩子需要注意的知識點,比如介紹拼讀的要領和方法等。
對于用微信語音來完成拼讀作業(yè),唐女士說:女兒的性格有點“完美主義”,每次發(fā)語音作業(yè)之前,都要反復練習多次。如果讀的不滿意,馬上撤銷重新發(fā),很耽誤時間。有的學生一項作業(yè)要發(fā)幾條微信,三科作業(yè)陸續(xù)交完都刷屏了。此外,有家長在晚上9點半至10點還在提交孩子的語音作業(yè)。
和一年級小學生情況類似,初中學生也感覺“微信作業(yè)”延長了學習時間。周三的一個晚上,天津的一位初一學生喬帥正忙著在微信上做老師布置的數(shù)學作業(yè)。晚上7點,他媽媽在手機上收到了一張照片——一份手寫試卷,上面寫有三道關于平行線的幾何題。不過在此之后,喬帥就再沒有收到別的作業(yè)了,這才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三天。
喬帥說:微信意味著家庭作業(yè)的加重,以及老師有更多機會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表現(xiàn)情況,說白了就是微信群幾乎把整個班級的動向都掌控了。
除此之外,“微信作業(yè)”還為一些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帶來了難題。一天,石家莊市李老先生和老伴正在家里吃晚飯,老師突然家訪,說他的孫子嘉豪已經兩周沒有完成作業(yè)了。這讓李老先生和老伴十分驚訝,孫子每天都按時去上學,放學回家也乖乖地寫作業(yè),怎么會兩周沒寫作業(yè)?
原來,嘉豪所在的班級,這學期開始老師都是通過微信布置作業(yè)和通知一些活動事項,很多作業(yè)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在手機上完成。而嘉豪家里情況特殊,他父母離異,跟著70多歲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都不會用這些網絡工具。而老師可能按照原來的聯(lián)系方式,將作業(yè)和通知事項發(fā)到嘉豪爸爸的微信上,但嘉豪的爸爸沒有和孩子一起生活,由此造成嘉豪沒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