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缺少的不是旅行,而是對旅行中驚鴻一瞥的深刻透視;現(xiàn)代人缺少的也不是書籍,而是對書籍深邃的認知。所以,我喜歡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中的表述:“每一本書的存在,就意味著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并不是一位‘冒險者’,你只是一位‘追隨者’。”每一本書都代表著作者心靈的信息。當我們的視線在字里行間掃描,更真實的是對作者心靈的閱讀。作者用自己的方式,閱讀著世界,將其化作文字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于是多了一扇門和一雙眼,可以看到原本看不見的地方,并抵達從未抵達的地方。
而交通發(fā)達的今天,萬里路易行,萬卷書難讀。難就難在如何讓一顆浮躁的心入于靜,沉于書,出于囂。而能將二者合一,并成為一種修煉,那更是稀罕物。作為特例的詹宏志是如何將二者純熟運用的呢?細讀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也很簡單,把讀書作為找尋目的地、世外桃源的原點。雖然“桃源”未必是靜的,也未必是凈的,但一定是可以凈化或為凈化而增添催化劑的地方。它在心向往的某處,只是我們一直未發(fā)掘。而當我們從旅行中發(fā)現(xiàn)這座美麗的世外桃源時,會領(lǐng)悟到,其實所有的世外,也一直在我們的心里。它一直為我們所忽略,而又一直在以各種借口被尋找?!芭c書相遇”,也是“與心相遇”。
我們與作者一起踏上旅途。那么這旅行,是否也可以說是尋找那夢中女郎的過程呢?不管她是叫耶利亞,還是瑪麗蓮·夢露,抑或范冰冰,反正,她召喚著我們,一個字,走!在路上!
詹宏志讀書,在旅游方面,大多是風(fēng)土人情,旅游指南或小記的書,他把書當作劇本來揣摩。旅行是書的現(xiàn)場直播。所去之地,最能打動作者的是殊異與野逸。那在最無目的的時候,樹下小酒店的一杯無名酒釀,迷路崎嶇城區(qū)偶遇的小店,等車時窺見的鄉(xiāng)民日常生活景致……不經(jīng)意間,給了我們N個答案。根據(jù)情況,我們可以做單選和多選或者自己的解讀。但作者要做的,不止是追隨者,更是超越者,同時也是一種回歸,心靈的回歸。
“托斯卡納之旅”,你可以看到作者的足夠天真的執(zhí)著,同時也是執(zhí)著的勝利,文字的勝利。如果說旅行是一種驗證,那更可以說是一種生活開啟的另一種人生?!堕L草叢中的死亡》讓我們這些自詡文明卻向往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蠻荒世界的旅客,感受野蠻。動物在“食物”面前是自私的,毫無“道義”可言;它們的合作,似乎并不出于“依賴”,而是出于“需要”。這也可以讓我們反觀自己在文明的外衣下,動物性讓我們承載了多少心的虛偽。
給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吟誦奧瑪·開儼的地毯商人》一篇。沒有想到,詹宏志也會因一兩句聽不懂語言的詩而中彈?!跋壬?,人生是短促的,我們的錢財留著要做什么用?地毯也可以不買,它并不重要。但如果覺得它漂亮,又何妨買,你也只會占有地毯一小段人世間的時間,如果你真心喜愛它,這短暫就是永恒,這是詩人的真意,不是嗎?”就這樣,詹宏志淪陷了。與其說是詹宏志的被推銷,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作為“文化人+商人”的詹宏志與地毯商人一種心靈上的互動,一種惺惺相惜的默契,對詩人奧瑪·開儼的特殊形式的致敬。此時的價格已經(jīng)真的不是重點了。這里有營銷的境界,更見出心靈的境界。
整體看下來,旅行中有歡樂,也有郁悶;有溫馨,也有煩惱,如果灰暗一點說,好像一直在以旅行的聲音,說那些指南類書中的介紹、描寫不夠真實,或者揭露其夸大、虐心。但這才是真實人生,現(xiàn)實的骨感,在書香里得到弱化,同時強大了內(nèi)心。這是書的力量與魅力。
有許多人寫過“讀書與旅行”類似的文章,甚至題目都是完全一樣的,但能將讀書與旅行延伸到踐行的段位,詹宏志應(yīng)該算是極出色的一個。不止是悅己,更多是提振自己。用詹樸的話說,“旅行,是孤獨的人在尋找不孤獨的方式,是不孤獨的人在尋找孤獨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我認為是一種特殊的修煉,一種化心的過程。是以“想象他者的生活”為真義的,本身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同理心的顯示,一種人生體驗,一種人生拓展。
旅行,是尋求心與心的交流,是閱讀世界,也是發(fā)現(xiàn)自己,“我與我心并不遙遠”。
有趣的是按詹宏志的意思,《旅行與讀書》是一個“殘本”。其中,所有帶著“旅行論述”意味的文字都被拿掉了。那或許才是詹宏志修成的“九陰真經(jīng)”,也未可知。但不管怎樣,這不是一本有很大參考用處的旅行書,但作為一種提振、一種修煉,足夠了。因為真正的旅行不在于我們?nèi)チ四睦铮谟谖覀兪欠裨谶@旅行中找到精神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