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韓愈的《師說》一文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但大多數(shù)老師都是肢解文本或是文言串講的形式來教讀《師說》,使得《師說》選入語文教材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本文主要從文體形式入手解讀《師說》,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理清文本的脈絡和論說的層次,從而使《師說》回歸到文體的教學上來。
關(guān)鍵詞:《師說》;辨體;教學
《師說》一文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這一單元選入的都是古代議論性散文。而縱觀老師的教學案例發(fā)現(xiàn),教學方法各不相同。最普通的是進行文言文串講式教學,出現(xiàn)只教言不教文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狀的出現(xiàn)首先是對于《師說》這篇文章的一知半解、斷章取義。其次是教師的文體意識薄弱。教學方式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挖掘與發(fā)現(xiàn)。再次,是由于教師的文化學識素養(yǎng)不夠。教師的文言功底較差難以應付這種邏輯嚴密的論說文體。老師文學理論知識匱乏,不求甚解。其實,對文章文體的正確認識,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文體是解讀文章的起點。文體是文章的體質(zhì)、樣式、規(guī)格,也有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語體風格。由于社會交往、信息傳播的需要、文體日益增多,為區(qū)分文章功能就有文章分類。讀解文章要先辨體,便于把握文章的骨干和脈絡。曹丕的《典論·論文》:“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彼盐恼路譃樗目瓢梭w,書論重說明,《師說》就是一篇論說文,注重說理,呈現(xiàn)一種理趣之美。以師的論述為脈絡和重點,按照邏輯順序和對比方法逐層深入,結(jié)尾處亮出本文的意旨。
對于教師來說,對其文體的正確把握,是文章解讀的門戶?!稁熣f》一題圍繞“師”這個字進行論說的。“說”作為一種議論文的文體,是指以闡釋、議論、辯駁為主的說理文章,用言辭說服某人,使其心悅誠服。文章第一段開頭“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門見山的闡述了一個事實,點明了本文的議論方向和范圍。為什么學者必有師?緊接著就提出了本文的論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币源苏擖c展開論述,文筆簡潔,僅用六個字闡述清楚了老師的地位和作用,闡明了求師、從師的意義。這里的“師”是指學業(yè)上事業(yè)上已有所成就的有道之人。突破了傳統(tǒng)老師的職責“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延伸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里的“道”是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的。當時社會動蕩,韓愈大力倡導古文運動,核心是“文以明道”,提倡學古文,習古道,以此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上文闡述了從師的必要性,此處從學者的角度闡明從師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這個反問句,不僅使文章更豐富有趣,突出人生而有惑就要通過從師來解,圍繞論點進行論述,論述的條理自然。前面是從師解惑來說明的,作者緊接著從傳道的方面論述,是將傳道與年齡相聯(lián)系,將論述更加深化。通過“生乎吾前、生乎吾后”論述傳道超越了年齡的限制,有道者為師。這是古人的“師道”,是韓愈竭力要恢復的“師道”。接著作者用“是故”連接事實、道理和結(jié)論,表明前是因后是果,用因果相聯(lián)系來做小結(jié),文章的內(nèi)涵更加深入,也使文章的主題鮮明,邏輯嚴密,顯得語言自然,令人信服,體現(xiàn)韓愈高超嚴密的論說邏輯。
文章第二段開頭就發(fā)出了一個感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為什么要這樣感嘆呢?慨嘆這“師道”的“不傳” 太久,既承接上文,又為下文分析其危害張目。從三個層面揭示了“師道不傳”的危害:第一,古今對比論證,古之圣人、今之眾人做對比,展現(xiàn)了有“惑” 卻不行“師道”的人會變得更加愚蠢。通過講究對仗的排偶句,更鮮明體現(xiàn)了作者的觀點。從正反兩面對比深化論題,對當時的社會針砭時弊,批判了不拜師學習的不良社會風氣。唐代當時門閥士族逐漸占據(jù)了高等品級的官位,而寒門出生的人即使有才學也不能夠被提拔到較高的位置。社會上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貴族子弟當時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對于這種謬論,作者嘆息之余,毫不留情地用直接反駁法予以痛擊。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韓愈痛心疾首的發(fā)出了自己的感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p>
第二,將父與子(小和大)擇師進行比較論證,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揭示那些人確實糊涂不通道理,并且批判當時“小學而大遺”的現(xiàn)象,批判成人的眼光只局限于讓小孩學習句讀,而自己卻不屑于追求大道。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在當時的地位很低,視為低賤之人,他們“不恥相師”相互學習;而身為貴族的士大夫卻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在這貴賤兩者的矛盾中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后者的“智”反而不如前者,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韓愈嚴正地駁斥了那些愚蠢的誹謗者。
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是因為師道淪喪,他不畏成見,為了儒家之“道”,毅然收徒,并且立場鮮明地訴諸文字,有力地批判、大聲地疾呼。“士大夫之族”恥師輕道荒唐可笑。作者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捌浣猿鲇诖撕酢薄ⅰ捌淇晒忠矚e”,“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在此處論說中韓愈的情感的到達了高潮,從理性的高度轉(zhuǎn)向了情感抒發(fā)。也體現(xiàn)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緣由之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此段也呈現(xiàn)了總分的清晰地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此段開頭便發(fā)感慨,通過“圣人與眾人”“其子與其身”“百工與士大夫”三組對比一起闡明了不行“師道”的危害:使自己“更加愚昧”“糊涂,不明達”“智慧反而不及”這三個方面的對比、三個相對的矛盾來論述感慨的原因,韓愈認為這是真正挖到了導致“師道之不復”思想觀點的總病根,更深層則闡發(fā)了從師的必要性。
文章第三段從圣人入手論證,對文章的論點和整體論證產(chǎn)生有支撐作用。“圣人無常師?!边@是一個事實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事實相呼應,并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其次,對于圣人的論述與上文反其道而行之,上文是貴族士人不如社會地位低的“百工之人”,這里的例子是持有道、有智慧的孔子向郯子這些賢能都比不上孔子的人請教學問。但孔子卻從不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高、有賢能而不從師,“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表n愈在此呼吁社會要以孔夫子的言行為榜樣。接著提出“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钡闹摂?。顯然,有了孔圣人的不恥于向其他人從師,普通人則更應該“無常師”。精辟的概括了師生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教學相長,不斷深化自己的智慧與德行。
上面的論述已經(jīng)很充分全面了,文章還沒到此為止,韓愈在文章最后寫道“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這個“不拘于時”的“時”就是作者論述此文的原因,對于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批判。而且文章最后的兩句話雖然綴于全文之尾,但卻是渾圓有氣勢。不僅闡明了寫作的緣由,也贊許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仍有李蟠這樣的學生依然遵循古道,虛心求師問教的“師道精神”,贊嘆這樣的學習勇氣和魄力。更深層的意圖是鼓勵人們行“師道”,希望通過自己的宣揚讓社會恢復古代的從師之道。
《師說》從開頭到結(jié)尾,有事實、有理論、有對比,層層推進,莊諧并用,情理交融。而且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提倡古文、反對駢文,文中使用了整齊的排偶句與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顯示出韓愈奇絕獨特的文風。
辨體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章體式的正確把握,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切入,以此為路徑,“授之于漁”,文言教學效果才有效而不空泛,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韓愈.上宰相書[M]韓昌黎文集校.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5.
[2]曹丕.典論·論文,昭明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20.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6.
[4]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chuàng)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