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活得更好,已然形成大軍的打工族從家鄉(xiāng)來到繁華的都市,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這些成年人的背后,還有一大群站在陌生環(huán)境中的稚弱孩子,他們就像一朵朵飄忽不定的蒲公英。在城市學校敞開胸懷接收了隨遷子女之后,如何讓這部分由時代造就的特殊群體跟上城市的同齡人,一同發(fā)展并且融入城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多措并舉聚焦問題
由于本區(qū)原來接收隨遷子女的一所縣城初中不再繼續(xù)接納,而本校距離城區(qū)較近,區(qū)教育局則選擇安排我校接棒,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這里。學校2013級新生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67人;到了2015年,這個數(shù)字翻了1.5倍,三個年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全??側藬?shù)的近60%。在給學校帶來活力、豐富城市孩子的認知與情感的同時,外來務工子女身上的一系列問題也困擾著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他們的家長大多忙于生計,基本沒時間照顧孩子;有些孩子來自偏遠山區(qū),父母自身文化素質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更不用說是體恤和關注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了。由此帶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壓力包括:孩子們來自不同地域,導致語言不通;教材版本不同、教學進度不同等原因,導致班級學生成績差異較大;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導致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有些學生因“情感饑餓”產生自卑、緊張、自閉、逆反等不良心理。
隨遷子女陡增的時期,也是學校轉型的關鍵時期。學校提出的“合融教育”理念,雖然更多指向“互聯(lián)網(wǎng)+講學稿”教學模式的變革,但也成為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指導思想。學校每學年都適度開展各種藝體類、科技類的校園活動,讓所有學生在“合”“融”的氛圍中不斷融合;校方多次與區(qū)公交公司溝通協(xié)商,爭取到了公交班車,定點定時接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下學,并安排行政人員值班跟車,還從鎮(zhèn)財政為每名學生爭取到每年200元的乘車補貼;為了應對進校學生的變化,近幾年學校還涌現(xiàn)出一批“愛心團”。
量身定制學習內容
是改革,使東廬中學這樣一所純正的農村中學成為全國知名度很高的初中校。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針對師資力量弱、生源質量差、教學研脫節(jié)等校情,學校開展了“教學合一”的改革實踐,最終轉變了當時盛行的“滿堂灌”的課堂模式,讓教輔資料不再“滿天飛”;通過研制和使用“講學稿”,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較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學校的改革實踐一直吸引著源源不斷的參觀學習者。
進入學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共同享受著這些因改革而收獲的豐富教育教學資源。由于這部分學生大多來自農民工子弟小學,有些甚至是從外地的鄉(xiāng)村小學直接進入公辦中學,學科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差,因此,學校降低講學稿設計的起點,減小坡度,鋪墊好臺階;同時整合小組學習,推行“生生小組長,師師班主任”的“班內走課制”,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這樣既消除了分好差班的弊端,又讓這種差異成為了教育資源。
學校除了對隨遷子女中的學困生進行常規(guī)心理分析和疏導外,還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精準幫扶”,比如要求班主任每天利用午自習時間,安排課代表布置幾道課堂教學中的基礎題給這部分學生,之后還課代表批改、訂正、講解等。在教學工作方面,學校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做了精細設計。比如:用好課堂教學的前5分鐘——因為只要學生課前認真預習、作業(yè)自己獨立完成,基本都能在那5分鐘回答老師的問題,由此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講解始終貫徹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布置的作業(yè)少且精——只要能完成講學稿中“鞏固延伸”的規(guī)定題量即可,同時教師做到當天交的作業(yè)當天批改,及時講解和分析。
共同遨游云端課堂
正是在“辦出既有鄉(xiāng)土和地域特色,又富時代氣息、具有品牌價值”學校的過程中,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和本地學生一起,共同感受著跨越的節(jié)奏。
“東廬講學稿”的發(fā)展經歷了手寫、蠟紙刻印再到電子化0.0版、“講學稿+多媒體”1.0版。自2015年下半年起,學校開始嘗試以“講學稿+互聯(lián)網(wǎng)”為主要特征的2.0版講學稿的研制和使用,大量進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趕上了從1.0到2.0的大跨越時代。新版講學稿利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通信技術和遍布全國各地的會員校資源,實現(xiàn)不受時空限制的師生課上、課下的及時互動答疑,實現(xiàn)了跨地區(qū)不同學校教師圍繞同一教學內容開展即時備課、評課交流。
作為進入2.0版講學稿的標志,不久前,在上級部門的專項經費支持下,學校每位教師和六、七、八年級所有學生實現(xiàn)了上課時可以人手一“本”——配備了課堂使用的平板電腦。本校還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體教室、網(wǎng)絡教室、錄播教室、數(shù)字化地理專用教室等硬件設備,同時與專業(yè)公司協(xié)作,在學校的每個教室中都裝配了云教學系統(tǒng)平臺和云錄播系統(tǒng)。
至此,無論是本地學生,還是隨遷子女,都在同一間教室、同一個校園里,感受著、經歷著時代的進步和自身的跨越。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講學稿+云教學系統(tǒng)”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B-a/2016/02/4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東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