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梁文三千,精氣神可以一篇文章貫之——覓渡
一次偶然的機會,欣榆同志說他很想為梁先生編一本散文集,身為“涼粉”我當即表達了對梁總道德文章的敬意,以及對此書的期待。有感于我的熱忱,欣榆說,那務必請你寫幾句話。
我讀梁總已有時日。因為工作關系,我們一直將梁衡先生稱為“梁總”。當別人由閱讀走進梁總的世界時,我則有幸當面傾聽梁總,或是坐鎮(zhèn)夜班,運籌帷幄;或是推敲文字,耳提面命。時光荏苒,一次次沒完沒了的談話,沒大沒小的較真中,竟成忘年莫逆。記憶中最深的,是討論什么樣的文章可以穿越時空成為經(jīng)典。而問題的結論,原來就寫在他的文字中。
在我眼里,梁文三千,精氣神可以一篇文章貫之——覓渡。覓渡是一個極具隱喻的意象。覓渡,覓渡,渡何處?年輕的革命家為了深陷于水火的國與民,振臂一呼躍入黑暗,他高尚潔凈的犧牲,像一個大大的嘆號,書寫著生命的莊嚴、人生的瑰麗;也像一個問號,凝固成生命的詰問、人生的追尋。其實,不獨秋白,古今中外,千秋萬載,人所面臨的千古之問,何嘗不是一個“覓渡”?
覓渡,覓渡,渡在何處?那些高山仰止的偉人,那些刻在青史的名人,那些真誠生活的普通人,在梁總的筆下,一次次向我們展現(xiàn),在生命的渡口,在驚濤駭浪中,他們在如何追尋可以托付一生的碼頭;一旦認準,又是那樣不畏風雨,只身孤舟,義無反顧。
因此,我寧愿將梁總的文字看作心靈讀本、勵志篇章。也許有人認為這唐突了他的藝術造詣和文學成就。但正如季老在本書序言所言“境界”者,又何嘗不是一種撼動心靈的力量、滋養(yǎng)靈魂的春風?我們知道梁總是吃過大苦、經(jīng)過逆境的。他曾自比是跌入枯井,又循著信念的細繩爬上來的人。但在他的散文中卻極少有描寫自己的章節(jié),他是個低調(diào)的人。他倒是用文字結成一條細細的長繩,一點點把那些偉大和崇高,從歷史的深井里,從歲月的長河中,從天地的造化間,打撈出來,呈現(xiàn)出來。穿越百年的美麗,拍遍欄桿的豪情,大有大無的孤獨,青山不老的人生風景……就是他筆下的飛瀑流泉、高山大海、草原荒漠,又何嘗不是演繹著生命的頑強,書寫著人生的價值?它讓所有尋找渡口的人忽聞知音,在大事大理大情中沉思,向往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西哲說,未經(jīng)審思的人生不值得度過。在當今這個年代,如果你還有人生的審思和覓渡的渴望,你將很難拒絕他的文字。一個評論家說,他的作品已經(jīng)成了這個社會的凈化劑,成了我們靈魂的凈化劑。這就是為什么他的文章一再被選入大、中、小學課本,選入各種集子,有些篇章已成經(jīng)典的原因。許多讀者都在真誠地感恩梁衡,因為遇到他,普通人庸常世俗的生活中會有知音般的生命狂喜,商場人、官場人身在江湖的境遇里則有受洗般的真誠喟嘆。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決定性事件我們能夠說:這是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所幸生命之舟尚在自己的把握之中。梁總的文字寬慰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年輪的一痕,因此每個人都應尋找屬于自己的生命渡口,都有力量掌握自己生命的航程。
感謝梁總,因了他的文字我們相信——時光讓無數(shù)夢想破碎,讓很多河流改道,讓無辜青春流離失所,讓萬千功名灰飛煙滅,卻依然有這生命的渡口,還在星空月夜里微弱而堅定地閃光。
跟隨這些文字,我們出發(fā),尋找。
(作者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