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考古專家齊聚北海
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弘揚海絲精神,促進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開展, 推動海上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北海市定于10月28-30日,與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自治區(qū)文化廳聯(lián)合主辦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于10月27日在北海市新聞發(fā)布廳舉行媒體見面會。
本次研討會主要議題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漢代合浦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還包括漢代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漢代歷史與漢文化研究、漢王朝與周邊關系研究。參會代表有130余人,來自德國、比利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及中國考古文博機構。研討會收到參會代表提交的學術論文共101篇。
本次研討會將于10月28日上午舉行開幕式,10月30日下午舉行閉幕式。研討會包含學術報告會、分場次發(fā)言討論等內容,將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先生,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熊昭明先生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
研討會期間還安排與會代表觀看北海市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參觀珠海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北海近代外國領事機構歷史陳列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合浦漢墓群金雞嶺保護區(qū)等申遺點,向與會代表展現(xiàn)北海優(yōu)越的海上貿易自然條件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在漢代考古發(fā)掘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早在漢代,合浦港與東南亞各國和西方國家的海上交通貿易往來已十分頻繁。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自徐聞、合浦船行五月,可達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外史籍對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載。在北海市合浦縣境內已發(fā)掘的數(shù)百座漢墓中,隨葬品種類齊全,而尤為多見的是玻璃、瑪瑙、水晶等質地的舶來品。合浦漢墓出土的眾多舶來品反映了海洋與大陸經濟、文化的結合?!昂I辖z綢之路”始發(fā)港大量對外交往的物證,對了解古代中國對外交往有特殊價值。
自2004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有關單位合作,先后在山東章丘、陜西西安、廣東廣州、河南內黃、新疆烏魯木齊和江蘇徐州成功舉辦了六屆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次在北海舉辦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經各方近兩年的精心策劃和籌備,薈集了國內外著名漢代考古專家于北海,共同對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進行研究、交流與探討,從而促進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入,為我國當前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學術和歷史支撐。
【圖文來源】《金色年華》雜志 編輯部、睇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