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上有無數(shù)個交叉口,我們無法避免地要進行判斷,做出選擇。而每次,總會有一些風向標之類的東西影響著我們的判斷。但不論如何,我們都應撥開眼前的浮云,理性判斷。
拒絕盲從、理性判斷會讓我們做出合適的選擇。復旦大學畢業(yè)生葉蕾放棄國企高薪職位而去經(jīng)營花店,就是因為她通過理性判斷,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而做出合適選擇;陶淵明認識到官場的險惡,拒絕同流合污,歸隱田園就是他做出的最合適的選擇;俄羅斯的象征——普京總統(tǒng)在大學畢業(yè)后沒有像別人一樣成為一名律師,而是加入克格勃,隱姓埋名成為間諜,最終在政壇上大放異彩,這于他不也是最合適的選擇嗎?
拒絕盲從、理性判斷會讓我們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國知名女科學家顏寧帶領著她的團隊,僅用時六個月就攻破困擾生物界半個多世紀的難題,讓人們看清了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的載體蛋白的三維結構。相反的是,有很多演藝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明星偶像,只因為誤交損友、盲目跟從,完全沒有是非觀念,涉毒吸毒,最終不僅狼狽退出眾人視野,還身陷囹圄。
拒絕盲從、理性判斷會讓我們保持本心?!昂眯迠造}羈兮”的屈原拒絕盲從、理性判斷,看到了大臣們丑惡的心靈,認識到了楚懷王“終不察夫民心”,保持了他最初的本心;新海誠從小熱愛動畫,他拒絕了家中親人要他繼承家業(yè)的提議,理性地選擇了成為一名動畫制造者,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你的名字》這樣的優(yōu)秀作品,讓整個日本動畫界為之震動;《魚我所欲也》(《孟子》)中也闡釋了理性判斷而保持本心的含義,所謂“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反觀當今社會,每當有一些帶有爭議性的事件發(fā)生后,人們的思想總是被社會輿論所控制。誠然,我不否認社會輿論在某些事件上起到的傳播和監(jiān)督作用。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盲從的根源所在——其實質就是當人們判斷不準、拿捏不穩(wěn)時,就會受到他人思想或做法的影響,是從眾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所以,提高大眾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從而防止盲從,刻不容緩。
歌德曾說過,一個人只有理性判斷才擁有了他自己的思想。若想成為人生路上的成功者,你的諸多品質中,“拒絕盲從、理性判斷”不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