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峰
一枚徽章、一份證件、一張合影、一本紀念冊、一本書,糅合成一段久遠的回憶。家中存有的幾幀泛黃的老照片和幾宗物件,已悄悄走過60年的光陰,它們靜謐無語,輕輕地向我們訴說著主人的人生經(jīng)歷,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我的父親韓其珍出生于1930年,四歲時父母雙亡,他是被姑母一手撫養(yǎng)大的。幼時的父親吃了不少苦,長大后成為了姑母家的壯勞力,也正是這段苦難的成長經(jīng)歷造就了父親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良好秉性。1953年,銀行偶然一次招收警衛(wèi),父親自此成為銀行系統(tǒng)的一名員工,開始擔任警衛(wèi)員,并兼做通訊和公務工作。父親家境貧寒,沒有余力供他上學。工作中,他深刻認識到?jīng)]有文化帶來的困難,因此非常羨慕有文化、有知識的同事,閑暇時就從零開始學習,經(jīng)常向他們請教。記得我上初中時,在家里曾無意中看到父親書寫的幾本筆記本,里面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寫著許多漢字,好多還用紅筆做了標注,我看了不禁被父親的這種毅力折服。也正是靠著這種認真、專注、刻苦的精神,他逐步脫離了目不識丁的狀態(tài)。
父親的謙虛、努力、上進也贏得了單位領導的好感,覺得他是棵好苗子,于是便安排他到業(yè)務部門,開始接觸儲蓄業(yè)務。1955年,他來到洪山礦務局儲蓄所擔任外勤工作。起初,父親有點犯難,畢竟當時文化水平低,沒有工作經(jīng)驗,完全是一個外行,但是在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增強了克服困難、做好工作的信心。他一方面邊學邊積累,向工作時間長的同事請教,掌握儲蓄的有關知識,為開展工作打好基礎;再者,遇到難題積極向組織匯報,樹立依靠組織做好工作的思想意識。同時,深入各單位了解職工的基本情況和思想情況,掌握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以此做出開展工作的具體計劃。就這樣,父親逐步克服了困難,通過實際工作中的大膽摸索,積累經(jīng)驗,慢慢地成長,擔任了當時的儲蓄股股長。
父親在工作中積極努力,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做好客戶的開發(fā)和維護工作。淄博礦務局托兒所單位小,職工工資低,從沒有人主動去開展和宣傳儲蓄,父親了解到這一情況,寧愿自己多辛苦、多跑腿,經(jīng)常去那兒開展儲蓄宣傳和吸儲工作,類似托兒所這樣的儲蓄空白點在他的努力下一一被填補。而對已經(jīng)開展起來的大客戶,他也想辦法鞏固和提高,如礦務局醫(yī)院,原來參加儲蓄的人數(shù)僅占總?cè)藬?shù)的40%,在他的積極宣傳下,增加到80%。通過密切聯(lián)系群眾,他還培養(yǎng)發(fā)展了協(xié)儲員,耐心地幫助他們,提高服務水平,把他們編成小組,建立協(xié)儲員會議制度,使儲蓄業(yè)務遍地開花,碩果累累。
說起來頗有意思,父親在托兒所宣傳和吸儲期間,也結(jié)識了在那里當幼兒教師的母親。一來二往的接觸,父親對母親增進了了解,慢慢有了好感,曾主動向母親表白過,但那時母親覺得自己年齡尚小,就沒有動心。后來母親到了南定玻璃廠工作,兩人之間就沒有了見面的機會。但是,緣分則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次母親陪同事去濟南看病,恰巧路遇當時在那兒學習的父親,就這樣,兩人的情緣又有了新的開始。父親抓住這次相逢的機會,再一次發(fā)起猛烈攻勢,母親抵擋不了他的熱情,相處時間久了又覺得父親人挺好,便再也顧不得父親大她7歲的年齡差距,兩人得以結(jié)秦晉之好,成就了這段天作之合。
隨著自己的不斷努力,父親已成為業(yè)務方面的能手。1955年,組織選派他去煙臺財經(jīng)學院進修學習,回來不久他就被提升為銀行營業(yè)所主任,父親認真踏實的工作態(tài)度和熟練的業(yè)務技能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在父親留下的這些老照片中,有一張大合影看似普通,實際上則極其珍貴,它代表了父親在26歲時的一次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1956年4月,作為山東省淄博市銀行系統(tǒng)唯一一位先進代表,父親出席了第一屆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會議。之后,他又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先進工作者會議,還榮幸地受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在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
除了這張泛黃的老照片,家里還有一枚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代表會議紀念章和一本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代表會議紀念冊,也記載了父親年輕時的這段光輝事跡。紀念章是橢圓形的,正面的圖案是一男一女兩個工人各舉著一面紅旗昂首闊步向前進,后面緊跟著浩浩蕩蕩的工人隊伍。那個男工人頭戴工作帽,身穿吊帶工裝,女工人則留著齊耳的短發(fā),身穿連衣裙。人物的兩側(cè)用齒輪圍繞,腳下是寫著“勞動光榮”四個字的紅色條幅,四周圍繞著放射狀的光芒。
紫紅色布制封面的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代表會議紀念冊的封面下方有一個模壓出的圖案:一根長滿綠葉的枝條上放著一把鐵錘。里面的扉頁中印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云等國家領導人的黑色單人照片,還有若干彩色的畫作穿插其中。
也是在這次會議上,父親作了經(jīng)驗介紹,他所撰寫的文章——《消滅空白點,抓緊時機,積極組織收儲》,被收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編的《儲蓄工作先進經(jīng)驗介紹》一書中,這也是對父親工作莫大的鼓勵和肯定。
父親在銀行工作多年,一直在基層銀行擔任主任一職。我們家跟隨他工作的變動,輾轉(zhuǎn)了好幾個地方,姊妹四個的出生地也各不相同。父親從一個貧窮孤苦的孩子成為“吃公家飯”的銀行干部,工作、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對此也很是珍惜,工作自然是刻苦努力,務實肯干,職工有什么困難也總是竭盡全力地給予幫助,自己在工作中更是率先垂范、一馬當先。
這種自幼養(yǎng)成的勤奮,也成為一種雷打不動的習慣,很少見父親有輕閑的時候。60歲退休后本應享受安閑的生活,卻正遇上城市信用社開始組建,父親被聘為顧問,從此再也沒停歇下來。多年的勞累加上父親自己對身體的不在意,看似強壯的身體最終垮了下來,因一次意外摔倒,竟導致不能自理。父親臥床治療了一年多,卻還是沒有戰(zhàn)勝病魔,脊髓炎轉(zhuǎn)為癌癥,于1992年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幾幀照片和幾宗物件,向我們傾訴著父親年輕時的點滴經(jīng)歷,記錄著時光流過的痕跡,也輕聲演繹著特殊時期的某段生命歷程?!拔逡弧眲趧庸?jié)來臨之際,看著它們,又重新喚起我對父親的無比思念之情。因其久遠,因其唯一,尤為珍貴,也成為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