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桂
胡同,是我兒時最熟悉、最自由的天地。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小院,生活氣息就在這胡同的角落里,在一家一戶的一磚一瓦里。
胡同,是我兒時最熟悉、最自由的天地。
那時,胡同里家家戶戶的大門,都為孩子們敞開著。孩子們可以隨時任意地到別人家里玩,不管人家是在午睡還是正在吃飯,也不管人家正在為啥事吵鬧還是心煩,走進去該咋玩就咋玩。
晚上,小伙伴們藏人,也就是捉迷藏,那更是東家出來西家進去地狂竄。磨屋里,柴棚里,草垛后,夾膀子道里,想往那里鉆就往那里鉆。大人們有時笑笑,有時就像沒看見。孩子們玩得很自在,他們也覺得很自然。他們小的時候,也是這樣?xùn)|家出西家鉆。
胡同,也是雞最熟悉、最自由的天地。清晨,各家打開雞窩門,撒出的雞吃完雞食盆里的食后,便開始高一腳、低一腳,東瞧瞧、西望望,溜溜達達來到胡同里。
不論是誰家的雞,也不論是公雞還是母雞,都是好鄰居,天天能見面,都是好伙伴。隨群以后,它們一般不會你撕我啄地打狠架,最多為爭食,你趕我一下,我追你一下。
它們在胡同里刨一陣子后,覺得沒什么好刨了,便開始仨一群倆一伙地進東家出西家,這里刨刨,那里啄啄,有食覓食吃,沒食在天井院里閑轉(zhuǎn)悠。如果家里沒人,它們還會跑到屋里去刨,踩鍋臺上炕也是有的。如果主人在家,也只是習(xí)慣性地把雞食盆端起來,時不時地“去去”兩聲,不讓它們進屋就是了。因為自家的雞也會到別人家串門,你來我往,大家都一樣。
傍晚時分,在外邊轉(zhuǎn)悠了一天的雞,就各自回家上窩了。但是,也有的雞玩戀了群,會跟著別人家的雞進到別人家。有的雞,干脆戀在別人家,忘了回家。
婦女們做好晚飯后,看看少了雞,就會到胡同里“咕咕咕”地喚雞回家。雖然婦女們喚雞都是“咕咕咕”,可各家的雞卻能聽懂主人的聲音,就會撲楞著翅膀從別人家跑出來。
有時,雞己經(jīng)鉆進了別人家的雞窩,或是鉆進了別人家的草垛,婦女們也不會太著急,反正它明天還會自個兒回家。有時,雞把蛋下在別人家,人家還會給送回來呢!
入伏以后,到了下午,胡同就是婦女們的天下了。
她們這里一幫,那里一伙,聚集在西墻根下的陰涼地里。有坐苫子的,有坐蒲團的,有坐麥秸墩子的,有坐小板床子的。有人納鞋底,有人做鞋幫,有人搓麻線,有人補衣裳。
有時,這位婦女的袼褙不夠了:“唉!就差一雙鞋面啦!”那位立時說:“俺那里還剩了塊,夠下雙鞋的,給你拿去!”說完,起身就朝家奔。
這時,人們就會贊嘆一番:人家誰誰誰他娘,真給人入急!就是,很知道隨和!
隨和,是在上的老俗。
人們在一條胡同住著,前屋連著后屋,大門對著大門。就連那老鼠洞都是相通的,這家燒火那家會冒煙。割不斷的親,離不開的鄰,誰也有用得著誰的時候。
有時,炒菜鍋里的油都冒煙了,卻發(fā)現(xiàn)家里沒鹽了。跑供銷社是來不及了,打發(fā)孩子跑對門抓把來就行了。一把鹽不算啥,但卻救了急。
有時,家中來了客人,張羅沏茶時,水瓶一提是空的?,F(xiàn)燒是來不及了,不能讓客人干等著,讓孩子到對門提一瓶就行了。一瓶熱水不算啥,卻能讓兩家人的心里都暖和。
冬天,莊上有幾戶人家做燒硝生意。
燒硝,必須先走街串巷,挨門挨戶掃硝土。掃回硝土,放水缸里攪拌,濾出含硝的水,再放進大鍋熬煉成結(jié)晶體火硝。
那掃硝人,腋下夾個小簸箕,兩手抄袖抱把硬帚刷,凍得渾身哆哆嗦嗦,看看大門敞著,便喊一聲:“掃硝土的!”算是打了招呼。不必等人回應(yīng),徑直進入院內(nèi)。
屋里的人,不管熟悉不熟悉,總要來一句:“進屋暖和暖和吧!”掃硝人回聲“不了”,便忙起自己的活計。茅廁里,墻角里,夾膀道里,這邊彎腰瞧瞧,那里蹲下掃掃。
春天,小清河南種韭菜的菜農(nóng)們,會來莊上掏雞糞。挨家挨戶掏,不必付錢,掏一個雞窩扔下兩盒子火柴即可,叫做掏雞糞換“洋火”。
因為是外鄉(xiāng)人,也就多了幾分客氣,進大門時,甭管家里有沒有人,喊一聲:大爺,大娘,掏雞糞換“洋火”的!然后,只管進去掏得干干凈凈,臨走往雞窩上擱兩盒火柴就是了。
偶爾,會有臨近村上的人,來莊上討換東西。
討換,也是家鄉(xiāng)的老俗。
自個缺什么稀罕物,如很少播種的稷子、粘谷等谷物種子,或是刀創(chuàng)藥、獾油等偏方,在本村找不到時,就拿上自己的稀罕物,到外村去挨門挨戶地打聽。問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商量著用自己的東西和人家換。以物易物,又討又換,叫做討換。
討換東西的人走進胡同頭那家,如果這家沒有他要的東西,這家的老太太便會熱心地充當向?qū)?,陪著他挨門挨戶地打聽,直至將他送進另一條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