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素英
(河北省遙感中心,石家莊 050021)
層次分析法在冀北地區(qū)多金屬礦找礦預測中的應用
范素英
(河北省遙感中心,石家莊 050021)
冀北地區(qū)大地構造單元包括華北陸塊、天山-興蒙造山系及中國東部造山-裂谷系,區(qū)內(nèi)太古代變質巖廣泛分布,海西期及燕山期巖漿侵入、噴發(fā)活動頻繁,圍巖蝕變發(fā)育,是尋找多金屬礦產(chǎn)的有利區(qū)域。在分析遙感地質解譯要素、蝕變遙感異常與礦化關系的基礎上,以中分遙感解譯的線、環(huán)及蝕變遙感異常、侵入巖、賦礦地層及礦產(chǎn)分布信息為判斷因子,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找礦預測模型,圈出找礦靶區(qū)29個,其中3個找礦靶區(qū)內(nèi)已發(fā)現(xiàn)5處大型-特大型礦床,6個找礦靶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12處中型礦床。結果表明,在冀北地區(qū)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多金屬礦找礦預測及找礦靶區(qū)圈定,具有較好的實用性。
層次分析法; 找礦預測; 冀北
國內(nèi)外學者先后利用層次分析法[1]在不同地區(qū)開展了找礦預測研究。肖巧艷等[2]在應用層次分析法集成多元信息的基礎上, 應用Kriging +Natural Breaks和C-A分形法圈定了找礦靶區(qū); 周廷全等[3]以烴生成、儲集、圈閉及運移等條件為判斷因子,對楚雄盆地有利油氣勘探區(qū)帶進行了評價; 劉超等[4]建立了綜合信息方法的層次結構模型。王永軍等[5-6]把層次分析法運用于張家口地區(qū)金礦、鈾礦成礦預測。
冀北地區(qū)礦產(chǎn)受華北陸塊北緣東段成礦帶和太行山成礦帶控制,目前該區(qū)已發(fā)現(xiàn)蔡家營銀鉛鋅礦、東坪金礦、撒岱溝門鉬礦、壽王墳銅鉬礦、北岔溝門鉛鋅礦、峪耳崖金礦等大型礦床。本文以中分遙感地質解譯信息、蝕變遙感異常信息及地質、礦產(chǎn)資料為判斷因子,在冀北地區(qū)應用層次分析方法進行多金屬礦找礦預測并圈定找礦靶區(qū),以期科學評估冀北礦產(chǎn)資源潛力,為進一步探索該區(qū)找礦潛力及科學部署礦產(chǎn)資源勘查工作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區(qū)概況
冀北地區(qū)位于河北省北部,包括承德、張家口2個地級市,地理坐標跨E115°00′~117°50′,N40°35′~42°00′。冀北Ⅰ級大地構造單元為天山-興蒙造山系、華北陸塊區(qū)和中國東部造山-裂谷系。具活動帶性質的天山-興蒙造山系位于康保―圍場深斷裂以北,質變主旋回在海西期; 康保―圍場深斷裂以南為相對穩(wěn)定的華北陸塊區(qū),古元古代末形成結晶基底,上覆平緩的沉積蓋層,可進一步分為陰山-冀北地塊和晉冀地塊; 中國東部造山-裂谷系發(fā)生在中-新生代,以強烈的斷裂構造、巖漿活動疊加在早期構造行跡之上(圖1)。
圖1 構造綱要圖
天山-興蒙造山系僅出露二疊紀沉積巖-火山巖。華北陸塊區(qū)地層出露較全,主要有前寒武紀變質巖、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積巖、中生代火山巖―碎屑巖等三套巖系。前震旦紀變質巖主要為片麻巖、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夾磁鐵石英巖為主的變質巖建造,變質程度麻粒巖―角閃巖相,次為古元古代片巖、砂巖、變質火山巖、大理巖等淺變質巖建造,變質程度綠片巖相;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積巖為蓋層組合,自下而上劃分為長城紀濱海相富鐵碎屑巖―富鎂碳酸鹽巖建造、薊縣紀濱海相―淺海相碳酸鹽巖建造、青白口紀濱海相碳酸鹽巖―碎屑巖建造、寒武―奧陶紀淺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石炭紀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和二疊紀陸相碎屑巖建造,缺失晚奧陶紀―早石炭紀沉積。中國東部造山系主要表現(xiàn)為斷裂構造巖漿活動和火山巖-沉積巖斷陷盆地2個方面。中生代巖漿侵入活動受斷裂控制,形成NE向構造巖漿帶和EW向構造巖漿帶; 中生代火山-沉積巖基本以尚義、赤城、隆化斷裂為界,斷裂以北為冀北陸相火山沉積斷陷帶,斷裂以南為燕山陸相火山沉積凹陷帶。
冀北地區(qū)礦藏豐富,礦產(chǎn)受華北陸塊北緣東段成礦帶和太行山成礦帶控制。華北陸塊北緣東段成礦帶是緯向成礦帶,巖漿活動強烈,主要礦產(chǎn)有鐵、銅、鉛鋅、金、銀、鉬礦等。太行山成礦帶走向NNE,是一個中生代巖漿作用的成礦帶。本區(qū)位于太行山成礦帶的北段,主要礦產(chǎn)有鈾、鉬、鉛鋅、銀、金礦等,礦床成因與中生代侵入巖或火山巖有關。
冀北地區(qū)礦產(chǎn)主要成礦方式為熱液型礦床、巖漿型礦床、沉積-變質型鐵礦和沉積型礦床。熱液型礦床和巖漿型礦床圍巖蝕變較強,主要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蛇紋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青磐巖化以及螢石化、葉臘石、褐鐵礦化、黃鉀鐵礬化等; 沉積-變質鐵礦、沉積礦床沒有圍巖蝕變。
1.2 數(shù)據(jù)源及其預處理
本研究所用遙感數(shù)據(jù)為Landsat7的ETM+數(shù)據(jù),景內(nèi)無云、雪覆蓋,影像層次感強,紋理清楚,滿足遙感信息提取的要求。
遙感數(shù)據(jù)預處理包括大氣校正、幾何糾正、假彩色合成和數(shù)據(jù)融合等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圖像的可解性,確保成果的精確度。大氣校正是利用PCI軟件Flaash模塊進行,用以消除或減少大氣、光照影響,還原地物的真實的地表反射率、輻射率和地表溫度等參數(shù)。幾何糾正控制點主要來源于1∶5萬地形圖,采用多項式法擬合,校正結果與地形資料吻合情況較好,滿足遙感制圖精度要求。假彩色合成波段組合采用ETM B7,B4,B2組合,合成影像具有較好的反差和飽和度,能夠體現(xiàn)巖性和構造信息。數(shù)據(jù)融合采用PAN方法,改善了圖像分辨率,有較好的目視效果,有利于目視解譯。
2.1 遙感地質要素分析與成礦模型構建
遙感地質要素是指ETM圖像上顯示的與目標地質體光譜特征相關的線、環(huán)、帶影像和遙感異常信息[7-8]。本研究在分析已有區(qū)域地質礦產(chǎn)資料和已知典型礦床特征的基礎上,通過人機交互的圖像解譯和數(shù)字處理,提取與礦帶、礦田、礦化蝕變或礦體賦存相關的遙感地質要素(圖2)和蝕變異常信息,同時結合對地質、礦產(chǎn)和物化探資料的綜合研究,建立遙感找礦模型,進行找礦預測,圈定了成礦有利區(qū)帶或找礦遠景。
1)線要素是指與成礦、控礦、導礦和容礦相關的線性構造信息,如斷裂構造、脆―韌性剪切強變形帶等。冀北地區(qū)構造格局以EW和NNE斷裂為主,NW向次之。EW向斷裂是新元古代一古生代構造運動的產(chǎn)物,切割深度大,由北而南依次為康保―圍場斷裂、豐寧―隆化斷裂、大廟斷裂、尚義―赤城-平泉斷裂、下板城斷裂和興隆―青龍斷裂。EW向斷裂早期伴有基性-超基性巖及中酸性巖漿活動,礦床以巖漿型鐵、磷、釩、鈦、鉑、鉻、鎳礦為主; 中生代時期活動強烈,控制了侏羅紀-白堊紀巖漿活動及與之有成因聯(lián)系的矽卡巖型和斑巖型鐵、銅、金、鉛鋅、銀及鉬等金屬礦產(chǎn)。NNE向斷裂主要受濱太平洋構造域影響,斷裂性質以壓扭性居多,規(guī)模較大,同時強烈的造山運動誘發(fā)大規(guī)模中、酸性巖漿活動,沿斷裂有大量中生代花崗巖侵入和火山噴發(fā),形成了鐵、銅、鉛鋅、鉬礦等多金屬礦產(chǎn)。NW向斷裂不如前兩者發(fā)育,較重要的有張家口斷裂、松枝口斷裂等。
2)環(huán)要素是指與巖漿侵入、火山機構或構造等相關的圓形-橢圓形影像信息。按環(huán)形構造的成因,一般分為侵入巖類環(huán)形構造、火山機構類環(huán)形構造、構造類環(huán)形構造和成因不明環(huán)形構造4種類型。研究區(qū)內(nèi)以具有巖漿成因的侵入巖類環(huán)形構造、火山機構環(huán)形構造為主,與區(qū)域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其中侵入巖類環(huán)形構造包括花崗巖、閃長巖、基性巖和隱伏巖體環(huán)形構造等類型,與之有關的礦床類型則有巖漿型、斑巖型、矽卡巖型、熱液型鐵、銅、金、鉛鋅、銀、鉬、釩、鈦、鉑、鉻、鎳及磷礦等金屬、非金屬礦床,如巖漿型礬山磷鐵礦、斑巖型―矽卡巖型壽王墳銅鉬礦、巖漿熱液型牛圈銀礦和蔡家營鉛鋅銀礦等。火山機構類環(huán)形構造包括火山口、火山通道環(huán)形構造和淺成、超淺成次火山巖環(huán)形構造等類型,分布于冀北火山巖盆地內(nèi),成礦類型為火山熱液型鉛鋅、銀、錳及螢石礦,如小扣花營鉛鋅銀礦、相廣錳礦及郝家樓螢石礦等。
1.前寒武變質巖; 2.長城紀高于莊組; 3.薊縣紀霧迷山組; 4.中生代火山巖; 5.基性-超基性巖;6.元古宙花崗巖; 7.晚古生代花崗巖; 8.中生代花崗巖; 9.大型斷裂; 10.中型斷裂;11. 侵入巖環(huán)形構造; 12. 火山機構環(huán)形構造; 13. 成因不明環(huán)形構造
3)帶要素是指與賦礦巖層、礦源層相關的面狀地層單元信息。冀北地區(qū)賦礦地層主要有前寒武紀變質巖、長城紀高于莊組白云巖、薊縣紀霧迷山組白云巖、中生代火山巖等。前寒武紀變質巖是沉積變質鐵礦、金礦賦礦圍巖; 中生代火山巖是螢石、珍珠巖、沸石等非金屬礦和鉛鋅、銀、錳等多金屬礦賦礦圍巖; 矽卡巖類礦床產(chǎn)于花崗巖與長城紀高于莊組白云巖、薊縣紀霧迷山組白云巖等碳酸鹽類巖石接觸帶部位,以鐵、銅、鉛鋅、銀及鉬礦為主。
2.2 蝕變信息提取
礦化蝕變信息提取的方法較多,如主成分分析法、比值法或光譜角法等。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羥基、鐵染遙感異常信息。以B1,B4,B5,B7這4個波段的第4主分量提取羥基異常; 以B1,B3,B4,B5這4個波段的第4主分量提取鐵染異常。處理中對數(shù)據(jù)做了必要的去干擾處理,較大程度上減少了環(huán)境對異常提取的影響。
羥基異常與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巖化等含羥基或碳酸根基團的蝕變礦物有關; 鐵染異常與鐵氧化物的蝕變礦物有關。異常受EW向構造和NNE向構造控制,形成了具相同走向的2組異常帶。這2組異常帶在區(qū)域上構成斜十字形形態(tài),其中心在赤城附近(圖3)。其中EW向異常帶以鐵染組合為主,部分地段為羥基組合; NNE向異常帶分布于蔚縣、宣化、赤城、豐寧上黃旗一線,主要受烏龍溝-上黃旗斷裂控制,異常類型以羥基為主,局部為鐵染組合。
圖3 研究區(qū)羥基和鐵染組合遙感異常分布圖
3.1 找礦遠景預測模型
層次分析法原理簡單,有較嚴格的數(shù)學依據(jù),已被廣泛應用于復雜系統(tǒng)的決策、評價、分析和預測等工程。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找礦遠景預測,選取了與成礦關系密切的遙感信息或地學信息做為預測因子,將其按影響程度分級,構造判斷矩陣,求解預測因子權重,構建網(wǎng)格,計算每個網(wǎng)格單元的預測指數(shù)。根據(jù)預測模型進行評價分析,預測成礦有利地段,圈定找礦靶區(qū)。
3.1.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遵循科學性、可度量性、可比較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則性,篩選預測因子,建立預測因子指標體系,形成層次結構模型(圖4)。模型中以找礦遠景預測(A)為總目標層; 以礦(化)點(B1)、侵入巖(B2)、斷裂構造(B3)、環(huán)形構造(B4)、賦礦地層(B5)、遙感異常(B6)等預測因子為準則層,其中B1為地學信息預測因子,B2—B6為遙感信息預測因子; 以各預測因子的指標為指標層。
圖4 找礦靶區(qū)評價指標體系層次結構圖
3.1.2 確定預測因子分級
按照各因子對成礦作用的貢獻進行分級,并賦以分值。
3.1.2.1 礦(化)點(B1)
0處=0,1處=1,2處=3,多處=5。
3.1.2.2 侵入巖(B2)
0處=0,1處=4。
3.1.2.3 斷裂(B3)
0條=0,1條=2,2條=4,多條=6。
3.1.2.4 環(huán)形構造(B4)
花崗巖類環(huán)形構造0個=0,1個=1,多個=3; 火山機構環(huán)形構造0個=0,1個=1,多個=3; 構造類、性質不明環(huán)形構造0個=0,多于1個=1。
3.1.2.5 賦礦地層(B5)
0處=0,變質巖=碳酸鹽=火山巖=4。
3.1.2.6 異常(B6)
0處=0,羥基異常=鐵染異常=4。
3.1.3 構建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表示本層所有因子對上一層某一個因子相對重要性的比較,即從矩陣的第二層開始運用9標度對從屬于上一層中每個要素的同層各要素間進行兩兩比較,如模型中的要素i相對于要素j對上層要素的重要程度,1表示i與j同等重要,3表示i比j略重要,5表示i比j重要,7表示i比j重要很多,9表示i比j極其重要,可以用Bi/Bj表示該重要程度,評定預測因子相對重要性,兩兩比較后可以得到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判斷矩陣
3.1.4 判斷矩陣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計算
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系數(shù)的問題,可歸結為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計算問題。
3.1.4.1 特征向量的計算
運用方根法計算特征向量W的分量Wi
1)計算判斷矩陣B每一行元素的乘積Mi,即
(1)
式中:n為判斷矩陣階數(shù);bij為判斷矩陣第i行第j列元素。
2)計算Mi的n次方根,即
(2)
(3)
式中:Wi為判斷矩陣特征向量,即為近似的權向量。則W=[W1,W2,…,Wn]T即為所求特征向量。
3.1.4.2 最大特征根λmax的計算
計算與特征向量W對應的最大特征根λmax,即
(4)
式中: (BW)i為向量BW的第i個分量;n為判斷矩陣的階數(shù)。
3.1.5 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直接影響到由判斷矩陣得到的權向量是否真實地反映各比較因素之間的客觀權重。因此,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1)計算一致性指標CI,即
CI=(λmax-n)/(n-1),
(5)
式中:λmax為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n為判斷矩陣的階數(shù)。
2)計算一致性比率CR。一致性指標CI與平均一致性指標RI之比,即
CR=CI/RI。
(6)
3)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是多次重復進行隨機判斷矩陣特征值的計算后取算術平均值得到的,對于1—6階矩陣,查表,取值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
對于二階以上的判斷矩陣,當滿足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率CR<0.10時,即可認為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由此得出的權重值是合理的; 否則應對判斷矩陣作適當修正,再重新計算矩陣的權向量,直至一致性檢驗通過為止。
3.1.6 建立找礦遠景預測模型
引入成礦預測指數(shù)E進行找礦遠景預測評價,成礦預測指數(shù)E定義為單位網(wǎng)格面積內(nèi)各種預測因子與其對應權值乘積的總和,可用以下數(shù)學模型描述,即
(7)
式中:E為成礦預測指數(shù);Ri第i個預測因子;Wi第i個預測因子權重值。
3.2 找礦遠景預測
3.2.1 最大特征根及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的計算
以遙感異常、賦礦地層、環(huán)形構造、斷層、侵入巖、礦(化)點等遙感信息和地學信息為預測指標,列為橫行和縱列,運用9標度法,對每個因子進行兩兩比較后構造判斷矩陣(表3)。
表3 靶區(qū)評價因子判斷矩陣①
①λmax=6.281 1;CI=0.056 22;RI=1.24;CR=0.045<0.1 滿足一致性檢驗。
求解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所對應的特征向量(表4),特征向量就是預測因子的權值。
表4 預測因子權值
3.2.2 網(wǎng)格的構建
對研究區(qū)進行預測評價、圈定找礦遠景需要構建合適的網(wǎng)格。研究區(qū)面積約76 300 km2,工作比例尺為1∶50萬,將網(wǎng)格單元設置為4 km×4 km。
3.2.3 找礦遠景預測
運用GIS空間分析功能,通過對各個地質環(huán)境因子現(xiàn)狀圖的空間疊加、計算,按數(shù)學模型計算出成礦預測指數(shù)E。經(jīng)統(tǒng)計,E分布在0.2~10.5之間,再利用GIS空間分析模塊,求得綜合指數(shù)E頻率擬合曲線,根據(jù)曲線突變點(E分別為0.8,2.8,4.2),確定冀北地區(qū)多金屬礦找礦預測閾值為4.2。當E≥4.2時定為成礦有利區(qū);E<4.2為次此要或無成礦區(qū)。
3.3 找礦遠景預測分析
成礦有利區(qū)成礦條件較好,巖漿巖、賦礦地層、斷裂構造、環(huán)形構造、異常、礦點等遙感或地學成礦要素多于3項。一般成礦區(qū)成礦條件一般,遙感或地學成礦要素不會多于3項。用包絡線將成礦有利區(qū)圈出來,即為遙感找礦靶區(qū)。冀北地區(qū)共圈出29個遙感找礦靶區(qū)(圖5)。
根據(jù)資料,研究區(qū)已知大型-特大型礦床5處,中型礦床12處,這些礦田或礦產(chǎn)地都能在相應的找礦靶區(qū)找到對應的位置,與圈定的遙感找礦靶區(qū)高度吻合。蔡家營靶區(qū)內(nèi)有蔡家營大型銀鉛鋅礦床、撒岱溝門靶區(qū)內(nèi)有撒岱溝門大型鉬礦床、小營盤靶區(qū)內(nèi)有東坪金礦和下雙臺金礦及小營盤金礦大型床; 峪耳崖靶區(qū)內(nèi)有峪耳崖中型金礦床、壽王墳靶區(qū)內(nèi)有壽王墳中型銅鉬礦床、牌樓靶區(qū)內(nèi)有北岔溝門中型鉛鋅礦床、姑子溝礦靶區(qū)內(nèi)有溫家溝中型金礦床、小張家口靶區(qū)內(nèi)有黃土梁金礦和后溝金礦中型礦床、小營盤靶區(qū)內(nèi)有于溝巖金礦和水泉溝金礦及南冷溝金礦中型礦床。以與成礦關系密切的遙感要素疊加地學成礦要素為判斷因子,采用層次分析法圈定的遙感找礦靶區(qū)效果顯著,定性、定位可靠,作為找礦遠景預測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1.棋盤山找礦靶區(qū); 2.牌樓找礦靶區(qū); 3.牛圈子找礦靶區(qū); 4.撒岱溝門找礦靶區(qū); 5.北頭營找礦靶區(qū); 6.八達營找礦靶區(qū);7.姑子溝找礦靶區(qū); 8.胡麻營找礦靶區(qū); 9.大廟找礦靶區(qū); 10.楊樹嶺找礦靶區(qū); 11.小寺溝找礦靶區(qū); 12.山神廟找礦靶區(qū); 13.挬羅臺找礦靶區(qū); 14.壽王墳找礦靶區(qū); 15.蘑菇峪找礦靶區(qū); 16.峪耳崖找礦靶區(qū);17.掛蘭峪找礦靶區(qū); 18.炭頭山找礦靶區(qū);19.蔡家營找礦靶區(qū); 20.美人溝找礦靶區(qū); 21.青羊溝找礦靶區(qū); 22.小張家口找礦靶區(qū); 23.小營盤找礦靶區(qū); 24.龐家堡找礦靶區(qū); 25.八寶山找礦靶區(qū);26.杏園找礦靶區(qū); 27.口前找礦靶區(qū); 28.礬山找礦靶區(qū); 29.坊口找礦靶區(qū)
本研究以Landsat7 ETM+數(shù)據(jù)為信息源,對冀北進行遙感地質解譯,建立解譯標志,提取線、環(huán)、帶等遙感要素和羥基、鐵染異常,獲取了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的控礦構造、巖漿信息、賦礦地層以及羥基、鐵染信息。通過分析冀北地區(qū)鐵、錳、鉛鋅、銀、銅、鉬、金礦多金屬礦成礦、控礦地質條件,總結遙感要素與鐵、錳、鉛鋅、銀、銅、鉬、金礦多金屬礦化關系,嘗試建立以與成礦關系密切的遙感線、環(huán)、帶要素和遙感異常為遙感判斷因子,結合地質、礦產(chǎn)地等地學判斷因子,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找礦遠景預測。
層次分析法原理簡單,有較嚴格的數(shù)學依據(jù),廣泛應用于復雜系統(tǒng)的決策、評價、分析、預測等工程。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找礦遠景預測,是將線、環(huán)、賦礦巖層、遙感蝕變等遙感信息和地質礦(化)點等地學信息作為判斷因子,根據(jù)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判斷,將每個層次判斷因子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而后,利用數(shù)學方法計算反映每一層次判斷因子的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根據(jù)預測模型進行評價分析,預測成礦有利地段,在冀北地區(qū)共圈出29個遙感找礦靶區(qū)。通過將圈定的遙感找礦靶區(qū)與已知礦產(chǎn)地質資料對比,一些已知的礦田或礦產(chǎn)地與圈定的遙感找礦靶區(qū)高度吻合。這表明,采用層次分析法圈定的找礦靶區(qū)方法簡便,效果顯著,在區(qū)域性找礦遠景預測中具有實用意義和推廣價值。
[1] 徐建華.現(xiàn)代地理學中的數(shù)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24-230. XU J H.Mathematical Methods in Contemporary Geograph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6,224-230.
[2] 肖巧艷,王功文,張壽庭,等.豫西南杜關-云陽鉬多金屬成礦預測研究[J].現(xiàn)代地質,2011,25(1):94-100. Xiao Q Y,Wang G W,Zhang S T,et al.Research on molybdenum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prognosis in Duguan-Yunyang district,southwest Henan Province[J].Geoscience,2011,25(1):94-100.
[3] 周廷全,胡建武.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楚雄盆地油氣地質異常評價[J].高校地質學報,2008,14(2):237-242. Zhou T Q,Hu J W.Evaluation of oil-gas geological anomalies 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for Chuxiong basin, Yunnan Province[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8,14(2):237-242.
[4] 劉超,王于天,陳愛菊.層次分析法在綜合信息礦產(chǎn)資源預測中的應用[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4,24(2):222-228. Liu C,Wang Y T,Cheng A J.Application of AHP in the predic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by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1994,24(2):222-228.
[5] 王永軍,李名松,全旭東,等.基于GIS的層次分析法在張家口北部地區(qū)金礦成礦預測中的應用[J].地質科技情報,2007,26(4):7-10. Wang Y J,Li M S,Quan X D,et al.Application of GIS-ba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minerogenetic prediction in northern Zhangjiakou region[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26(4):7-10.
[6] 盧輝雄,王永軍,汪冰,等.基于GIS層次分析法在沽源地區(qū)鈾成礦預測中的應用[J].地球科學進展,2014,29(8):968-973. Lu H X,Wang Y J,Wang B,et al.Application of gis-ba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uranium minerogenetic prediction in Guyuan Region[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14,29(8):968-973.
[7] 于學正,曾朝銘,燕云鵬,等.遙感資料應用技術要求[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 Yu X Z,Zeng C M,Yan Y P,et al.Application Technique Requirement of Remote Sensing Data[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2010.
[8] 范素英,鄭國慶.河北省礦產(chǎn)資源潛力評價遙感資料應用研究[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5. Fan S Y,Zheng G Q.The Study of Mineral Resources Potential Evalu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in Hebei Province[M].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2015.
(責任編輯: 邢宇)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to ore-prospecting prognosis in northern Hebei
Fan Suying
(CenterofHebeiRemoteSensing,Shijiazhuang050021,China)
North Hebei geotectonic unit includes North China craton, Tianshan - Xingmeng orogenic system and China's eastern orogenic mountains-rift system. Archean metamorphic rock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the magmatic intrusion-eruption activities of Hercynian and Yanshanian period are frequent and, what is more, wallrock alterations are widely spread in this area; therefore, polymetallic deposits are likely to be found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actors, alteration remote sensing anomalies and the mineralization, the author selected the linear and ringed structures in medium space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alteration remote sensing anomalies, intrusive rocks, ore formation and mineral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as judgment factors, and established the prospecting prognositic models by AHP (Analysis Hierarchical Process). As a result, 29 prospecting target areas were delineated, 5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were found in 3 prospecting target areas, and 12 medium-sized ore deposits were found in 6 prospecting target ar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ymetallic ore prospecting prediction and delineation of prospecting targets can achieve good effect by AHP in northern Hebei area.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re-prospecting prognosis; northern Hebei
10.6046/gtzyyg.2017.02.18
范素英. 層次分析法在冀北地區(qū)多金屬礦找礦預測中的應用[J].國土資源遙感,2017,29(2):125-131.(Fan S Y.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to ore-prospecting prognosis in northern Hebei[J].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2017,29(2):125-131.)
2015-12-10;
2015-12-20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河北省礦產(chǎn)資源潛力評價”(編號: 1212011121001)資助。
范素英(1966-),女,教授級高工,主要從事遙感測繪和遙感地質研究。Email: fansuying2012@126.com。
TP 79
A
1001-070X(2017)02-0125-07